中国社会科学院白维国近期在《文史知识》中著文介绍了古代的几种儿童游戏,现介绍一二。
一种是抢窝。抢窝需要毛球,毛球是用毛发缠成的球,外面用皮革包裹,可以踢或打着玩儿。窝是洞,把毛球打进去的洞。谁以最少的次数用弯头棍把毛球先打进洞里,谁就赢了。这种游戏是打马球的副产品,打马球,古代称“打球”或“击鞠”,是从西域传来的,在唐代盛行。但打马球需要较大的场地和经过调教的马匹,运动也很激烈,常有折马伤人的事儿发生,显然不适合儿童游戏。而不骑马,在地上挖个洞当球门,两个人拿球杆就可以玩起来,更适合不善骑乘的妇女和儿童们玩耍。这在当时称“步打”或“白打”。元代记录捶丸(即打球)的专门著作《丸经》记载,“有立者、蹲者、行者、飞者。远着立,近者蹲,无阻则行,有阻则飞。”立着打用的叫“撺棒”,“十数为全副,八数为中副,其次为小副”。蹲着打用的叫“朴棒”,“今人曰减膝是也。杓棒,鹰嘴,当蹲。”行着打也用撺棒。飞着打用的叫“朴棒”,即单手使的杓棒。由于球棒有十数种之多,场上有“伴当”(球童)帮助,“朴棒盛于革囊,撺棒、杓棒盛于提篮也”。元代张昊《辇下曲》中对玩法和规则做了详细记录。如开球设“基”,“纵不盈尺,横不盈尺”。球在基上放好就不能再动,如果被风吹动,应当声明“风落”,如果不声明“风落”,或自行挪动,那就算已经击球了,这叫“因动为击”。选定球棒上位后,不可换易球棒,如果换易,就算输一筹,这叫“对权不易”。其他如球打在窝中用棒拨出,亦输一筹,等等,有许多严格规定。
二是学演戏。古代有“参军苍鹘”的说法,它是唐代参军戏的角色名称。那时的戏剧比较简单,只有参军、苍鹘两个角色。参军本是一种类似于军事参谋的职官名称,没什么定职,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设置。战事频繁的时候,比如开始设立这一官职的汉代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地位很重要,甚至可以直接辅佐君王起草文书指挥作战。而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它的地位就不那么重要,比如《旧唐书·职官志》中,它的官阶列在“正八品下阶、从八品上阶”,是一种品秩很低的职官。它在参军戏中扮演的也是低级官吏的角色,所以称作参军。苍鹘扮演的是童仆的角色,头扎髽角,身着敝衣,受参军的呵斥指使。不过照滑稽戏的传统习惯来看,那个颐指呵呼、不可一世的角色,往往在最后会露出破绽,反被那个一直被他欺侮的角色所嘲弄,所以苍鹘可能是个绵里藏针的机智角色。或许这个角色的发型和衣着扮起来跟一种叫苍鹘的猛禽有某种形似之处,所以称作苍鹘。由于苍鹘扮演的是儿童角色,孩子们很乐于模仿他。(青草 辑)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