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一个真实的阮玲玉: 美丽与哀愁


  共有1617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一个真实的阮玲玉: 美丽与哀愁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5:39:09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永不消逝的美丽 第74节:只好另谋出路(图)

  该片男主角朱飞十分称职。他温文尔雅,态度凝重,既无夸气,亦无寒酸气。片中女角更为不凡:胡蝶貌美肤丽,举止安详,形象较适合扮演雍容华贵的大家闺秀。她在片中饰演了凤子,在影片后半部又扮男装,饰演红叶公子,很适合东方人的审美心理;阮玲玉在片中扮演的蒲绿姬,额前流海齐眉,着长衫,轻盈弱质,顾盼生姿。在影片中,绿姬不佳,凤子便难见长,阮玲玉与胡蝶都有很多过硬的重头戏,她俩都可算那时影坛上脱颖而出的新秀。     胡蝶虽在主演《白蛇传》后奠定了在电影界的地位,可阮玲玉主演《挂名的夫妻》等影片也有一定的影响,她们与男主角朱飞配戏,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可明星公司出于胡蝶在一般观众中美容的号召力,"有意识地要把颊上有两个特别显霞的酒祸的胡蝶捧上去",因而阮玲玉反而被压到了下面。明星公司的巨头人物周剑云等偕同胡蝶、朱飞、郑小秋等男女主角,亲自带着拷贝,去各大码头着主行所谓首映仪式,以资号召。秋天,他们到了杭州,明星公司特地租下了城站大戏院,让阮玲玉登台演出,演毕谢幕时,胡蝶站在中央,兴高采烈地向台下观众鞠躬招手,而阮玲玉则总是退让到后面,显得有些害羞似的。同时,明星公司在《白云塔》一片的广告宣传中,胡蝶的名字明显地列于阮玲玉之上。

  这决不是一部影片的名次问题。原来张石川在经营七虽十分注重票房价值,可对演员的艺术劳动态度要求是极严格的。他痛切地觉得:"一个电影演员对于他〈她〉的事业没有坚决的信心,是决不会成功的,把当电影演员作为达到另一种目的的手段这种观念,尤其是电影界的进步的障碍!"胡蝶自加入明星影片公司以后,最初演技还幼稚得很,恳然她在天一影片公司主演了三十部影片,但因拍摄期过短,导演的能力不强,在表演上进展不大,可张石川认为她有一个很大的恃长,就是"诚恳耐劳,对事业有坚强的信心";     (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载《明星半月刊》1935年6期)这种对艺术事业的严肃态度,正好和张织云、杨耐梅诸人相反,他通过一、二章十年的艺术实践,深感电影女明星的星海沉浮,变化沧桑,在一个时期之中,张织云、宜景琳与人结婚;杨耐梅去而复回,常常热衷于她放荡不羁的交际生活。当时,洪深正拍摄根据英国王尔德原著改编的电影《少奶奶的扇子》(1928年导演:洪深张石川主要演员:杨耐梅宜景琳肖英龚稼农)时,杨耐梅与宜景琳相继请假,气得洪深先生发誓不再导演影片。张石川认为:在这种风气之下,阮玲玉也有些受影响,她"工作兴趣完全被个人情感掩没了,比方她今天心境高兴,到了摄影场上她就老是笑,再也演不来伤感的戏;遇到心境不好时演快乐的戏,不必说更困难了,"目前,远在海外的胡蝶女士,回忆起当年与阮玲玉拍摄《白云塔》时的情形说道:     "这是我进入'明星'后主演的第一部片子,也是与阮玲玉合作拍的唯一(的)一部片子,阮玲玉便离开'明星'参加'联华'。     在这部片子里,我是演正派女角,玲玉演反派女角,玲玉进'明星'也有二、三年了,但不知为什么在'明星'总不得志,玲玉其实是擅长演正角悲剧的,她对这个反派女角并不喜欢,也不理解,记得张石川在导演时要玲玉'脸上要有虚伪的假笑,心里要十分恶毒',可是玲玉总演不好,逗我在一旁都十分同情她,因为她天性善良,这实在是难为她。而且朱飞自恃是名小生,演戏态度很不认真,那时是默片时代,演员的台词固然不必拘泥,但也总不能太离谱,可是朱飞常常在摄影棚里和玲玉对话时,胡言乱语,自编一套,弄得玲玉往往不知所对,有时会忍不住笑出来。这样整幕戏就得重来,浪费胶片且不说,也影响拍片进度,气得张石川破口大骂,连带玲玉也落埋怨,玲玉心中自然是十分委屈,又无法申辩,自然是郁郁寡欢。"(《我和阮玲玉》载《海外星云》85年试刊第六期)      《白云塔》拍摄与放映之时,阮玲玉和胡蝶的表演艺术,以及在观众之中的威望,还正处在上升时期。到了三十年代初,她们两人都有长足的进步:胡蝶在郑正秋、张石川等的帮助下演技渐趋成熟;阮玲玉也在张石川所指的拍戏时的那些弱点。自然,张石川当年对阮的那些评价的准确性程度如何,现在很难判断,只是后来(入联华影片公司后)的事实说明,阮玲玉在艺术创造中气的态度不是这样。她可以任一个新导演指挥她试演一次以至三四次而毫无怨言;作为一个演员,她要求自己比要求导演的要多得多。她常在准备角色时设计了几种方案。当时在电影界确实有许多不懂表演的导演,他们在实拍时,往往对演员提出一些笼统要求:如:"阮小姐,你这个镜头中要痛哭失声!"阮玲玉从不因导演要求不当而反目,而是在表演的第一种方案不行时,她又用第二种方案去进入角色……。     明星公司对胡蝶的偏爱还表现在事隔五、六年之后(此时阮玲玉已转入联华公司),上海光华戏院重映此片时,将阮玲玉的名字列于胡蝶之前。明星公司见胡的名字不在阮之前,与之交涉。而光华影院因阮玲玉已为联华演员,戏院本身与联华又不无关系;而阮之地位亦未见不如胡蝶,故不甘屈服,后将广告改为"两电影皇后合作"。明星公司方罢休。     当阮玲玉演完《白云塔》后,感到公司对自己往往另眼相看,态度冷落。这,自然伤害了一个有抱负、有作为、又蕴藏着无限创造力的青年演员的自尊心。再说,明星公司武侠片的兴起,在阮玲玉心中也引起了思考。北伐战争失败后的1928年,混乱的中国电影界,更向着脱离现实的商业化方向发展。为了迎合小市民观众的口味和南部片商的要求,各公司大拍武侠神怪电影。明星公司的郑正秋抵不过当时这股潮流,为公司营业计,他根据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所著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由张石川导演了《火烧红莲寺》第一集,董克毅摄影,郑小秋、夏佩珍主演。同年五月公映后,大为轰动,倍受欢迎。从此,明星公司更掀起了拍摄武侠片的狂潮,并从第三集起,重要的女演员,除夏佩珍外,胡蝶也参加主演。阮玲玉不喜欢武侠片,也不愿加紧训练自己投入这一片种以试身手。以当时"明星"拍摄的《火烧红莲寺》来说,不是真实地反映人生,演员在银幕上把嘴一张,可以飞出一道白光把人刺死。这种影片只求新奇热闹,演员不能展示精细的演技。明星公司专注拍这种武侠片,这就使能演戏而不愿意搞这种武侠片的阮玲玉,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了。阮玲玉思虑再三,只好另谋出路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一个真实的阮玲玉: 美丽与哀愁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1:36:30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 第1节:序论--迷人的悲哀(图)

  小说的唠叨,诗词的抒情无非是生活中的痛苦与不幸在调情,使悲哀变得迷人而已。      死亡终结了一个美丽的生命在此世的一切,只是终结不了这个美丽的生命背后的悲哀。      我们哀悼故人,更多时候的感伤是某种美丽的逝去,死者带走她所有的美丽,留下给我们的,是承担无边无际的悲哀和等待,等待着再次相会重逢的一刻。      电影界似乎总是令人伤怀的,银幕上那些美丽的人儿演绎的是浓浓的悲剧,赚尽了我们的无数欢笑和眼泪;场下,许多我们熟悉的人都一一故去了,他们承载着与我们同行的记忆和见证着我们的历史,踱进了历史的深处,而在我们的心底,她们毫不费劲的抽出了那一丝的痛,那种痛让我们来不及收住脸上的笑容,痛得不知所措。      再一次拿出《阮玲玉》的碟子看,暗淡的旗袍,精致的脸庞,自虐的眼神。阮玲玉如昙花一般芬芳而寂寞,关锦鹏把所有的细腻哀婉全投射到了阮玲玉或是张曼玉的身上。这是一部痛苦的电影,关于流言,关于压抑和死亡。光影交错,扑朔迷离。彼岸的阮玲玉,今世的张曼玉,如同隔着玻璃的对话,如此的清晰却迷离。张曼玉那一回眸的凄楚,是一种深入心灵的痛苦!我们看到的是挣扎和徘徊的阮玲玉。      当年在中国电影界颇负盛名的人如陈燕燕、黎莉莉、费穆、孙谕、蔡楚生、卜万苍、黎民伟、田汉等等如今一些已是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了,另一些早已是古稀之年。他们在电影里和我们一道重现了阮玲玉的前世今生,阮玲玉所留下的图像和声音一次又一次让心中的伤口再次撕裂,      阮玲玉来了,她如烟花般的美丽。正如亦舒在《她比烟花寂寞》里写的姚晶,香肩窄窄,给人卿何薄命的感觉。阮玲玉可以说是20世纪上海的第一个"骨感美人":瘦削修长的身材,袅娜多姿;细长飞挑的眼睛,不笑时流露出自然天成的忧戚感,有一种"烟视媚行"的风姿。阮玲玉,总是一袭旗袍加身,镶花边的、高开衩的、格子型的、碎花型的还有纯色的阴丹士林布。      阮玲玉走了,挣不断的爱恨情愁。在茫茫人海中,阮玲玉悬挂她等爱的的旗帜。在滚滚红尘中,飘零的是她疲惫的红颜。张达民的无义,唐季珊的无情使得阮玲玉将独自站在高高的被告席上聆听判决。      阮玲玉不怕出庭,但告她的是她的男人,如今不珍惜她的是她的另一个男人。那么多的物质,那么多的流言,可能她只是累了,但是从来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休息的地方。或许活着真的太难了;或许她此时才明白她所扮演的苦难女性为什么最终选择自杀;或许,只有死亡对此刻的她是最吸引的。虽然不停有人告诉她要坚强,要独立,要做新女性,而她的生活似乎又非如此不可,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从每一次渴望到每一次伤害,没有一根期望中的红线将他们灵犀一点即通,阮玲玉的男人们不想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又想说什么,虽然他们是很需要她的。阮玲玉在经历了种种自己才明白的痛楚后,理所当然的渴望自己被理解被疼爱,阮玲玉表达自己的爱,表面温情绵绵实质意味深长,可是她的男人一个一个的视若无睹,仿佛应该似的。阮玲玉只能独自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着。      他们没有共同的经历,又如何找到共同的语言呢?不是真正爱你的人,又怎么能够去理解你的苦你的哀呢?阮玲玉在怀抱着对这样的男人们的爱情期待中渡过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真正的悲哀。      时代造就了阮玲玉,时代也毁了阮玲玉,她代表女性依附男性的性别注定了她的悲哀。阮玲玉在男人的幻想中成为明星。虽然不停有人告诉她要坚强,要独立,要做新女性,可是她自己仍然是亦舒爱怜的写到的那种对男人无限依靠的女子,无比凄惶,无比温柔。这样的女子在那样一个时候,那样一个地方,又怎么能够生猛狡猾的、果断的保护自己呢?      她生命中似乎没有离开男人,在那些男人眼里,她不过和钱有关,和面子有关。张达民说爱她,也不过是从她那里支取赌资,而唐季珊所做的也没有跳出商人的本质。蔡楚生似乎是她的希望,可是他一样犹疑。可以想像她那样的女子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向男人求婚,那是她被伤到最深的时候,是最绝望的时候,因为已经不害怕被拒绝的结果,演技派的阮玲玉现实生活中终究是软弱的。      阮玲玉用死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再没有了对爱无尽的期盼,也没有了爱的伤害,"人言可畏"对她的指责与追逐。      《香雪海》、《神女》让人感受阮玲玉内心相同的苦楚和彷徨。《新女性》中韦明自杀的戏和此后阮玲玉自杀成为参照,同样控诉了人吃人的社会,控诉了男性社会里女性地位之低下和她们无可奈何的选择与不幸。而每一次悲戏里的痛哭都让我们心中升起对阮玲玉的深切同情和对中国近代女性命运的思索。      "救救我"的呼声何止是韦明一人的呼号,也不是阮玲玉一人的呐喊,她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女性对自己真实命运的呐喊和自见。纵然有那么多人在描述阮玲玉最后的日子,但是对一个故去的人,一个自裁的人你永远无法知道那刻的心境。      阮玲玉走了,带着所有的恩恩怨怨,带着她的爱恨,带着她的秘密去了。      留下的人,见证者,只是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她的故事中充当她的朋友,但是他们在阮玲玉自杀前夕,都干了什么,他们对明星阮玲玉的生活真的关心过吗?         报纸上的评论的人不能称心而谈,评论也就失了威力,报导也就不像个报导。新闻的威力,它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于是对于阮玲玉这样的柔弱女子,就成了当时报刊发余威的好材料了,因为她颇有名,却无力。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有些熟识的人的丑闻。阮玲玉正在现身银幕,是一个大家认识的人,因此她是报刊凑热闹的好材料,至少可以增加一点发行量。但靠演艺为生的人,一遇到这样的热闹,她就走到末路了。姑且不要高谈什么意志强弱,先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么,大概就会知道阮玲玉以为的"人言可畏",是真的。对于一个身处社会上的女性,那样热闹足够使她受伤,是真的,更不必说故意张扬,特别渲染的文字了。      似乎只有死才能唤起人们透过她的美丽来了解她的哀愁。在她去世后,几位正直的艺术家痛定思痛,检讨了当时电影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正因为这样的冷漠,使得阮玲玉在那么多流言的压力下产生了一种无人倾诉,也无发倾诉的痛苦。曾在艺术上使阮玲玉深受教益的孙瑜先生在他的一篇《悼玉》文章里说:"以恋爱的幻灭,康健的消失,名誉的损伤,都不足以杀害阮玲玉。我觉得她的死,是因为她没有一个知己的朋友。使她早摸索中感到孤凄和失望。她再也没有奋斗的勇气了。"      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对于在30年代红极一时、拥有数万影迷的阮玲玉来说这不能不说是她的悲哀之一。      爱与哀愁,像一杯浓郁的烈酒,阮玲玉一口一口的饮着,由甜到苦,再至无味。      世人对她的不宽容,她才离去的;最亲密的爱人来攻击她,她才心碎的。她的眼睛看不见前方的路,她才走上了不归之路。没有遇上那个能让她燃起雄雄爱火的男人,她这支风中的红烛终于熄灭了。      阮玲玉一个人爱着,谁对她好,她就爱谁,爱得死心踏地,却落得胆战心惊。      新闻、流言、报纸、杂志包围了本就是柔弱女子的她,那是怎样的人言可畏啊!她不愿周遭的尘土玷污了她的一世清白。于是阮玲玉静静的走了,不再留恋尘世,原本这一世给她的就只有哀愁。      这一世,生与死,她看得明明白白;悲与苦,她体会的真真切切;下一世,她还做那个美丽的女人吗?      夜凉了,梦醒了,孤独的身子带着那颗碎了的心,走了,就到此为止吧,她累了。      生如昙花般美丽,死如昙花一现般凄绝震撼。在最美的时刻离去,总好过"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尽",化在民国那样零落的时光里,配上"阮玲玉"那样隐隐有些温香暖玉般气息的名字,总要人马上感叹起美丽和精致的脆弱来,记忆中留存了她的美丽也蓄了些悲哀。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1:38:00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 第2节:阮家有女 出世的悲哀(图)

  30年代开始有了追星族,而且痴心还远甚于今朝。然而为阮玲玉着迷的人何止千万。当时,阮玲玉有一只漂亮的小藤箱,里面装满了青年男子对她无数倾慕甚至殷勤求爱的信,她既不加以嘲笑,更不忍心将这些痴心人的信撕毁,就把它们藏在这藤箱里,上面加了把锁,还贴了一张纸,写着"小孩子的信"。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美丽女子?为什么能让众人在美女如云、影片如山的今天无法忘怀?一些60岁以上的,在旧上海滩上颇会白相的老克腊们说,阮玲玉的美丽是别人学不来的。      这样的女子难怪万人痴迷。阮玲玉一出生,她的父亲就被女儿的美丽深深折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阮玲玉短暂的25年生命中,第一个为她倾倒的便是父亲。      清末的上海,动荡纷乱。帝国主义的势力,早已把一块富饶诱人的上海大地、划分为各个租界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洋人吮吸着财富,清朝官吏刮尽了民膏。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恰似生活在地狱的底层。      1910年,阮玲玉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工人家庭里。其祖籍: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      说起香山的历史,也应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的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人在香山岛上渔猎和居住。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设置香山镇,属东莞县。香山镇的名称,是由于境内诸山之首的五桂山上奇花异卉繁茂,四野飘香而得名。香山县在富饶秀丽的珠江三角洲南部,北通广州,南达港澳,交通十分便利。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由于香山镇的发展,上升为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宋、元、明代,根据香山县的人口和赋税状况,香山县列为下县。在清嘉庆年间,由于生产大发展,遂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民国14年4月15日,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名中山县。      阮玲玉的父亲阮用荣,号帝朝,祖辈务农。由于当时农村凋蔽,无以为生,遂离开香山县到上海谋事,当上了当时上海浦东亚细亚火油栈机器部的工人。阮玲玉的母亲姓何,也是广东人香山人,21岁时候嫁给了同乡阮用荣。      这样一对夫妻在当时中国社会中是最为普通的,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最为善良的人。这也就影响了以后阮玲玉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1910年4月26日,阮玲玉出生在在上海朱家木桥祥安里的一间阴暗狭窄小屋里。然而这时候,善良的母亲和辛劳的父亲,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此时他们的头一个女孩子只有2、3岁,因此他们并不特别为这个刚降临的第二个孩子高兴。他们只是盼望着这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也许,这样他(她)的命运会好些。因此,当接生婆报告他家得了一个女孩时,父亲阮用荣愁苦的脸上眉心皱得更紧了。失望而伤心的母亲,勉强睁开眼望着身边的这个美丽的小婴儿,丝毫不知该是喜悦还是悲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1:53:35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 第3节:美丽的小凤根(图)

  这个出身穷苦人家的孩子出世不久,父亲阮用荣便求人为她取了个文静的名字:凤根。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美丽而柔弱的婴儿,一下子跨过了两个时代--从清皇朝到了中华民国。皇帝没有了,国号改变了,而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并没有起色,唯一改变的是男人脑后少了根辫子。小凤根的家里仍然徘徊在饥饿与温饱的边缘。      一出世便包围在悲哀、愁苦中的阮玲玉,似乎注定一辈子与悲哀联系在一起。在这个阴暗的房间里,愁苦还是这么多,生活还是如此艰难。     父母为这个出世不久的小女婴取名叫凤根。一个女孩取了个男孩的名字,也包含了父母希望她能够象男孩子一样茁壮成长,这是因为母亲看到小婴儿稚嫩的小脸上天生一对弯弯的美丽的丹凤眼,而她的父亲,从第一眼起已经为美丽的小女儿着迷,把她当作了阮家的命根子。      小凤根3岁那年,一直病弱的长姐不幸夭折了。阮用荣夫妇面对着长女渐冷的身体,生活的贫困,爱女的离去,伤心至极。      看着他们的小凤根,这个目前唯一剩下的女儿,他们对她更加怜爱有加。      美丽的小凤根慢慢地长大了。从记事起,她便常常在黄昏时,一边在门前捡菜剥豆,一边等候父亲回家。当她亲热地唤声"爸爸"并起身奔向父亲,父亲常常疲惫无力地找把破旧的椅子靠墙坐了下来,等有了点精神,父亲便会疼爱的抱着她,给她讲猪八戒招亲等古老而有趣的故事。      穷人自有苦中作乐的时候。这时候的凤根是多么快乐啊!如同所有的孩子,吃了一颗难得的糖果就感觉到无比的甜。      不久,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推翻清朝,民间成立,举国欢腾之日,父亲阮用荣剪掉长长的辫子,高兴地捧着女儿的脸,仔细地端详着,忽然欢乐地笑起来,用广东香山的家乡话称赞:"我们凤根的一双眼睛好靓啊!"      以后,阮玲玉所听到的任何人对自己美丽眼睛的赞赏,都没有一个像父亲那样真挚,那样亲切,那样出自肺腑的、衷心的喜悦。      有一段日子,父亲所在的亚细亚油栈的外国老板发了善心,答应一些住得远的工人可以搬到油栈附近的工人住宅去住。     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幼小的凤根每天总是穿了一身整齐干净的衣裤,安静地坐在自己家的门槛上,乖乖等父亲下班。父亲一回来,顾不得洗一把脸,喝一口茶,就把长着一双美丽眼睛的女儿骑在肩上,到空场上去兜圈子,向邻居们夸耀。相信许多小孩也曾经在小时候享受到父亲这样的疼爱方式,也正是父亲的这种疼爱让阮玲玉在她成年后一样对周围其他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爱心,也同样渴望有人再一次的这么疼爱她。      然而这样的日子仅仅过了一年,外国老板就要把工人住宅改为高尔夫球场,强令工人全部迁出。      房子破不要紧,使凤根感到难受的是,从此减少了和父亲相处的机会。每天天没亮,父亲就得早早起床,粗大的手掌在熟睡的凤根小脸上轻轻抚摩一下,然后摸黑出门,顶着满天星星赶到黄浦江码头,摆渡过江。晚上,也总是要到天黑才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家。凤根就这样一天天等待父亲。      当父亲瘦长的身影刚刚出现在视线中时,小凤根那对美丽的眼睛闪动着水灵的眸光,急急的叫着扑上去,亲热的用双手抱住父亲的头颅,小脸紧贴住父亲满是胡茬的面颊,唱了起来。这时的父亲一声不响地摊开粗大的手掌,里面放着凤根喜爱的东西:广东橄榄,陈皮梅,或者是各种小玩意儿。他宁可自己多走路,少吃一个馒头,每天也要省下钱送给美丽的小女儿一点小小的奖品。这些小玩意一般不是买些小衣服小鞋小袜子,就是买些漂亮的发夹、绸带和玩具手镯等等,尽量把小女儿打扮得更加美丽。这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对女儿的疼爱,一方面也是想把女儿打扮得尽量体面些,免得受人奚落。      慈爱的父亲一心认为,他美丽的小凤根将来一定能够成为有出息的人。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女儿能享受人间的种种美好。年轻的父亲,不肯轻易认命,向往着总有那么一天,日子会便得好转起来。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一种为家人找寻幸福的方向。      无疑,父亲的疼爱让美丽的小凤根度过了她有限一生中最欢乐也是最无忧无虑的生活。      每当父亲有些零钱,便会买张靠舞台边的便宜歌剧票,带凤根去看戏。舞台上的五光十色,演员的唱做动作,使小小的凤根惊呆了。舞台的灯光炫耀,在小凤根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回到家中,便站在床上,拿着被单和母亲的围巾,像刚才亲眼见过的演员那样装扮起来,唱起来,扭起来。      在凤根小小年纪里,已有自己的保留节目,每每亲朋来访,她便唱做起来,往往能博得满堂喝彩。那时,她不太胖,晶莹可爱的脸上露出笑容。      然而,幸福和欢乐对这个万分艰难的家庭毕竟是短暂的,一场巨大的雷击袭来,父亲阮用荣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和劳累过度而一病不起。      年轻的阮用荣在火油栈里干活,这里充满了具有挥发性的汽油、煤油和柴油。工人的车间、库房既不讲究通风,也不提供妥善的劳动保护。在这种充满了浓烈呛人的气味中干活,年长月久,肺里不知吸入了多少烷烃化合物,不仅肺部受到严重伤害,而且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受到了侵害。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1:54:46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 第4节:父亲的早逝(图)

  父亲出现了肺病的症状,日渐消瘦。肺病的医治是需要保养的,所谓保养却正是他们这样的穷人家庭所缺少的三 样:一、休息,二、营养,三、新鲜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父亲的身体一天一天的拖着,听天由命。直到有一天,父亲大口吐起血来,从此一病不起。      父亲的病倒,也就失去了工作,家里也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      面对病弱的丈夫和幼小的女儿,善良的母亲欲哭无泪,她一边坚强的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边暗暗祈祷菩萨能够保佑丈夫平安度过劫难。然而父亲阮用荣还是不幸去逝了。那一年,阮玲玉刚刚才6岁。      在父亲最后一次回家来时,已是深夜,父亲卧倒在屋前的积水中,手里紧握着一个被水浸湿的小纸包。里面是父亲曾经许诺给凤根的礼物--用彩珠串成的耳环。      这是父亲送给小女儿的最后的礼物,当晚,父亲去世了,遗憾地带走了一个没有实现的承诺:有一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电影院看场电影。      或许,阮玲玉今后走上银幕,就是为了那深沉的父爱,为了帮父亲完成这个承诺。      小小的凤根,根本无法理解"阴阳两世永远相隔,生死再无通途"。在她的心里只有感到永远失去疼爱她的父亲的恐惧。一个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离别,一种生死的离别。      那一年是1915年,阮用荣被葬在了广肈山庄,那是专门埋葬穷人的地方。年仅44岁的阮用荣,遗憾地留下了寡妻何氏和孤苦的小凤根在世上。

  父亲的病,固然使这个贫穷的家庭显得格外凄楚;父亲的死,更使母女两人仿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父亲去世后,母亲何阿英更孤苦了,她仍在外国人家里帮佣,日子过得非常紧张,母亲也一天一天的衰老下去。而自小就身体瘦弱的小凤根,小毛病也不间断,动不动就感冒发烧。      看着在昏暗的油灯下还在努力缝补衣服来贴补家用的母亲,自幼聪明过人,求知欲极强的凤根,像大人似地发问:      "妈,我们为什么要做穷人?"      "你爸爸没有本事。"      母亲的回答不能满足她的疑问,小凤根又追问了一句,"那么怪爸爸吗?"      母亲没有再回答,默默地似乎点了点头,似乎又摇了摇头。      久久盘旋在孩子心头的疑问,赶走了她的睡意。沉默了一阵子以后,凤根靠近母亲的身边,又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能上厂里做工?"      "我们是女人嘛。"母亲叹了口气说。      "女人就不能做事吗?"在她的幼小天真的心灵里,她还是认为女人是可以和父亲一样出去做事的。      "社会是不允许的。"母亲抚摸了一下她的头发和脸,说:"睡吧,别瞎想了。船到桥头自然直,听命吧。"      得不到一个可以信服的答案,小凤根凭添了些忧虑。她的童年色彩黑白分明,有父亲陪伴的日子里,她知道人生是有甜的,之后却开始浅尝人生的苦。      那时阮玲玉太小了,她虽不能真正完全理解这一切,但失去父亲和贫穷的痛苦却是刻骨铭心的。她似乎能模糊的感觉到这一切与她不是男孩子有关,但是年幼的她根本无法去寻找一条改变现状的路,她只能用更为懂事的行为来安慰可怜的母亲。      当时凤根随着母亲,进了张家大院,何阿英带着凤根在后院佣人住房住下,懂事的她处处留心,惟恐不小心闯出祸来,惹得主人家讨厌。这个陌生的环境远不如在穷街陋巷里的自由,使小小的凤根感到紧张、害怕。   在张家大院,行动上的拘束和生活中没有同龄玩伴的相伴,时间久了,原本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女孩变得不爱说话,开始静默寡言。在阮玲玉死后,有些不明真相的人,说她自小贤静寡言,"终日端坐"似乎是她有与生俱来的端庄娴淑之德,却不知正是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活活扼杀了她自有的活泼天性。      穷人家的孩子是早熟的。凤根随着母亲给张家当小丫头,小小的年纪就学着打杂、洗衣、给老爷擦皮鞋、替太太抱小少爷。唯有相依为命的母亲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暗自心疼她。炎炎夏天,看到她累得满头大汗,面色通红;寒风冬日,瞧见她双手起了冻疮,肿得很高……母亲瞅着主人家出门的时候,就让她放下手上的活计,悄悄去休息一会儿。      母亲见女儿从小就有孝心,心底甚感安慰,似乎也平添了不少生活的勇气。而不公平的现实,对凤根的直观教育的结果是使她感到自己最亲近、最善良的母亲太苦了。她小小的心便产生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减轻、解脱母亲的苦难。她对相依为命的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成为电影明星,也无不以母亲为念,直至临死前那一刻,还仔细地安排了母亲日后的生活。阮玲玉的孝心,在当时的电影界是众所周知的。      凤根总是在休息时候溜到附近的一所小学,从校门的缝隙里偷望男女孩子们上课的景象。有时,凑巧孩子们放学了,她就躲得远远的看他们嬉闹、打架。他们都穿得很整齐,背着崭新的小书包,有的孩子的父母,还在校门口等候迎接他们。      这,给凤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这,也使一个难以管束的想法在她头脑里转了又转。隔了好一阵子,她看到母亲忙完了活心绪较好时,终于忍不住向母亲央求去上学。      妈妈听到她的要求,像手指被针扎了一样猛皱了一下眉心,半天没有说话。而当她拉着母亲的手,一再恳求母亲让她上学时,母亲的心动了,虽然母亲心里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母亲是这样一个听命、老实,苦苦挣扎于生存边缘的妇女。她没有马上答应女儿的要求,因为,她明白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学费、杂费、书本费、衣着这一连串的费用,对当女佣的她来说是很难应付的。再说,女儿上了学,还能在主人家吃住下去吗?母亲找不到答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1:55:52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 第5节:崇德女校的女生(图)

  母亲的心在那次风根的恳求后,确确实实留下了无法摆脱的印记。凤根是她世上唯一的亲人和寄托,何况,凤根自小体弱多病,丈夫刚去世之际,自己曾将她寄养在一个干姐妹家中,一场大病整整两个月才渐告痊愈,那次几乎葬送了凤根一条小生命。      母亲没有文化,但身居上海这样繁华的大都市,也约略知道读书才能有出头之日。从此,母亲默默地攒钱,也在主人家卖命地干活,博取老爷、太太的欢心。      于是,凤根8岁上学念书,改学名为玉英。起初,进的是私塾,第二年,转入崇德女子学校。      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阮玲玉透过了黝暗的窗户,了解了什么叫富有什么是贫困。于是阮玲玉不甘,向母亲索取更多。然而她向母亲要求的并不是财富,而是对母亲说,我要读书。      一个女佣的女儿,说她想要的是知识。足见阮玲玉从小就是怎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      在母亲的努力下,阮玲玉如愿以偿上了私塾。母亲小时候也读过私塾,见十几年过去了,女儿读的还是《三字经》、《女儿经》等一套老旧的东西,虽然她还不懂得西学、国学之别,但凭直觉将阮玲玉从私塾转到了上海著名的崇德女子学校。      当时,进入洋学堂读书还是比较时髦之举,每学期不仅仅要缴纳一笔为数可观的学杂费用,此外还要缴纳书费、文具费、校服费、手工费、文娱费和远足费。如果住校还要加上住校费和膳食费等等。所以一般贫苦人家的子弟是进不起这样的学堂的。因为,张家老爷正是崇德女子学校的校董,经过母亲的恳求,阮玲玉才得以半费优待进入崇德女子学校读书。当时的西式小学也是可以住校的,一方面,是照顾路途遥远的学生就读。另一方面也是欧式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集体生活的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这里,阮玲玉进入了相对而言自由的环境,比在张家后院生活时,精神上的压力和行动上的拘束没有了。      在入学之初,母亲就叮嘱阮玲玉,不要对任何人讲起母亲是佣人。在那个在崇尚财富权势的社会中,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是财富和权势,穷苦人慑于这种市侩的观念,却无奈也要躲着这个穷字。这个字一但沾身,耻辱多半终身相随。母亲的教诲,阮玲玉牢记在心,在学校里,对自己的家庭身世也一如既往的保密,从不与人深谈。即使是后来在阮玲玉生前,电影界和社会媒体对她的身世也不甚了了。      阮玲玉尽管没有因此上了小学,上了初中而改变了她的贫穷,但是读书的感觉却让她无端地高贵了起来。而她在中学时最喜爱的书,竟然是那本《邓肯自传》。她崇拜那个自由而反叛的美国舞蹈家。于是她让自己以为渺小的人生,从此也随邓肯一道飞扬了起来。      上海崇德女子学校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也是上海最老的新式学校之一。它创办于1855年,是一所教会学校。阮玲玉从9岁到16岁,一直在崇德女校读书。那时女校学生在校都一样打扮,剪着齐颈短发,阮玲玉垂着齐眉留海,一律穿着上身长仅及腰的半长喇叭袖白色斜襟小褂,下着青色过膝裙子的校服。阮玲玉虽然一样的布衣素服,却也整洁可体,从中反而衬托出她的天生丽质来。      在她死后,联华公司出的《阮玲玉纪念专号》所载小传,称她自小"有洁癖,雅好修饰,一衣一屐,必整洁称体。。。。。。"或如阮母所言,说她少女时代常一个人独自"饰簪环,对镜自照,恒坐半日。"这说明阮玲玉是知道自己的美丽的,并且像其他少女一样希望能把自己打扮得更为美丽一些。所以在阮玲玉朴实无华的背后,又暗藏着多少辛酸悲哀!      到了阮玲玉14岁小学毕业时,联华公司所出的小传中形容她此时是"亭亭长成,琼葩吐艳,朗朗照人,虽荆布不饰而韵致嫣然。"      那时的学校是小学初中一贯制,小学毕业后,阮玲玉就直接升到崇德女校初中部就读。那年是1923年,正值阮玲玉14岁的豆蔻年华。      阮玲玉在校期间,由于视野的开阔,有了更多的机会思考人生,她那与生俱来的忧虑气质似乎更浓了。闲时总爱凝目沉思,有时嫣然一笑,但随即又收敛住笑容,慢慢收紧眉尖,显出一幅幽怨的神气来。她的一个同学,在回忆阮玲玉于崇德女校读书时的情况说:      "她既不漂亮,又不摩登,不过脸上几点细麻麻得很俏,态度也生得风骚一些,其是那一双眼珠,滑溜溜的真摄人魂魄。      一个女子在一个适当的时候,一个适当的地点,开始绽放自己独有的美丽。若是一枝无名的小花,怕也是开得满城转香。      然而上学,对这对寡母孤女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的事,费用的重担自不用说,而且,母女俩没有一个自立门户的家。她俩得苦苦求情于心肠较好的主人家,让母女俩有一个栖身之处。在阮玲玉没有住校之初,她放了学后,还得像小丫头一样干活,比往常更卖命地干活。年幼多病的阮玲玉,并没有被这种艰难的境遇压倒,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知识的积累,她因为念书而变得自信了,坚强了。      这种发自内心的精神的力量,使她自小有无穷无尽的求知欲。她比许多富家的孩子学得认真,进步得快。年幼的孩子,谁不贪睡呢。而她,常常忙到主人们睡了才能学习,常常要熬到深夜;天色微明就得起床,偷偷温习了功课又得干活。她不觉得苦,也不怕累,一心要念书识字,成为"自立的女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2:04:07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 第6节:特殊爱好(图)

  当时的大上海,是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富商阔人的天下,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大都市。      阮玲玉渐渐在这儿长大了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越发的美丽动人。学校里的功课对她已经不那么费力了,课余,她开始去主人家的戏院里去看戏或者借来许多小说之类来读。      戏曲和小说的类型都是五花八门,非常丰富,而阮玲玉从中一次次体验了不同的人、各样生活的甜酸苦辣。她嗜书如命,终生不变。读书的旅程,选择书的种类这样的一个旅程,年轻小小的她,开始潜意识在尝试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这,也不知不觉地激活了在她身上的艺术细胞,对她以后走上电影演员的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阮玲玉很早对戏剧就有了特殊的爱好,常常在空暇时跑到广东戏院去看戏。戏院里的管理员见她是那样的娇憨伶俐,也很欢迎她来。阮玲玉经过长时期的观摩,对表演艺术,有了相当的领会。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往往是智力发展、成才的关键年龄时期。阮玲玉在这一时期,对表演艺术的热爱,耳濡目染,为日后她在银幕上达到相当的成功作了很好的铺垫。      当时在崇德女校读书的阮玲玉,她学习刻苦、用功,成绩优秀,又十分喜爱文艺活动,在学校的游艺会上,经常表演文艺节目。每逢假日,她就和几名要好的女同学们一起,到影戏馆里去看电影、戏剧,并对电影表演艺术开始心生羡慕,憧憬着将来的银幕生活。她还最喜欢收集好莱坞童星秀兰·邓波儿的影照。这时的她在心底早已对电影艺术产生了仰慕的心意,认为能献身银幕那一定是最最幸福,又是一件非常困难又是那么难以实现的事情了。      1922年初的一部电影《海誓》令玉英和她的伙伴们既觉新鲜又受感动。虽然以今天的眼光观之,《海誓》无疑是一部极其平庸的电影,但要知道,《海誓》可是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之一,不仅有完整的故事,而且制作也比较认真,尤为称道的是该片的女主角殷明珠。      如果说《海誓》曾使得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阮玲玉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兴趣,并有了一种朦胧的向往,那么,1924年底上映的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明星电影公司摄制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则使那时的阮玲玉对电影有了更为深厚的感情。女主角王汉伦的杰出表演激发了玉英演电影的最初愿望。      应该说,殷明珠和王汉伦的成功,为阮玲玉、胡蝶等这些比她们年轻了几岁的后来者,冲破世俗偏见,顺利地走上银幕,开辟了一条道路。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人们常常所说的为人女、为人妻或是为人母的时候。而是刚刚少年,脱离了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渴望着浪漫爱情的发生,有着足够的青春可以挥撒,有着足够的美梦可以去遐想,有着足够的时光去流连。这一段美丽的时光中,每一声巧笑,每一次盼目都徘徊在回忆中回旋。      那时的阮玲玉是最美丽的:清秀的脸颊,修长的眉毛,她象一朵花骨朵轻轻的,在人们不经意间吐苞而放,等人们留意过来时,她已经是亭亭玉立的一朵花儿,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有生气。她的女性魅力也在逐步的体现出来,她的身材丰满而又苗条,特别是那双无论在何种神态下都饱含着令人心疼的忧郁的眼睛,一直映到了一个人的心里。      这个人便是对她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在两年后与她同居,后来分分合合折腾了8年之久,最后死缠到底的张达民,正是阮玲玉在生命如花时错走的这一步。      不知道阮玲玉有没有想过这个张达民注定是他命里的一个劫数,一个躲不过也逃不掉的劫数,挣脱不了的其实是她不愿意承受的厚重而卑微的情感。当阮玲玉最后吞毒而去时,那对俗世凡尘的最后一眼中,那凝重和怨恨的眼神,那样的眼神,怕是对这一个男人锥心的爱与恨。不过,人世两分,孽缘也随风飘散。      当时,上学对这对寡母孤女来说,实在不易,费用的重担自是不用说,而且,母女俩没有一个栖身之处。后来,母亲便在一户姓张的人家帮佣。张家本也是广东香山人,和凤根父亲是同乡。张公馆坐落在上海市乍浦路,张老爷原在清朝时,曾有三品官衔,辛亥革命之后丢了官职,转而经商,全家便由广东迁到了上海。      张老爷开了张利昌和张亨昌两个字号,利昌是专办招商局沪宁铁路的木料,亨昌专包油漆。他经商很有些手腕,由于经营得法,故家道殷实,仅就上述两项就堪称"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了。何况张家还有大笔的田租收入。当时,广东乃是英国人把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内地的必经之地。张老爷当时在广东为官时,对这一行门路甚为精通,而且里外关系很多。到了上海之后,依然半明半暗的继续从事这烟土生意。所以,对张老爷来说,他有可以整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的资本。      张老爷有妻妾九人,生下的子女计十七人之多。张太太管不住丈夫纳妾,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致发生动摇,她绝不允许丈夫把这些女人弄回家来,也绝不承认老爷在外面生的孩子是张家的后代。      张家老宅是在上海乍浦路,张家的府地,从外面看是一座石库门房子。这种房子如今在南方的城镇还不时可见。其特点是围墙都是清一色的白璧青瓦,大门不必宽敞,但是门楣框架必定是用整块长条麻石镶搭而成,故得名石库门。      张家的石库门房子,属于三进三院三厅的规模,前院有个小花圃,种着月季、凤仙花等等,墙上爬着常青藤。每进房子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天井相隔,前两进房子是上房,自然是主人家居住之地,而佣人所居住的地方是后天井靠墙根的那一排平房。平日里,粗使仆役都在这里做事,是不可以随便进入前院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2:06:27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 第7节:躲不过的是孽缘(图)

  张家共有四个公子,即长子慧冲,二子晴浦,三子惠民和小儿子达民。这兄弟四人日后和当时的上海影坛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也都有过一些名气,其中尤以张慧冲和张达民名气最大。      张慧冲生于1898年,那年19岁,正在上海的航海专科学校读书,时刻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漂洋过海,发一笔洋财,后来他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      他从航专毕业后,即东渡日本,抵日不久就对航海失去了兴趣,而迷上了东洋魔术,加上他自己勤奋钻研,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套东方魔术玩得堪称炉火纯青。      20年代初归国,很快又迷上了电影,加盟中国最早的电影摄制机构之一的商务印书馆影片部,当上了一名电影演员。主演了《莲花落》、《好兄弟》等片,他那英俊的外貌、洒脱的造型,颇受影迷喜欢。此后,张慧冲又在电影界和魔术界大显身手,曾大红大紫过。      而张达民的"成名"却不是因为有何业绩,而是因为他后来与阮玲玉(即凤根)的特殊关系。成为阮玲玉之死的罪魁祸首,在世人面前留下了骂名。      张达民生于1904年,整整年长凤根6岁。凤根8岁随母亲进入张府时,张达民已经是14岁了,自然不会对只有8岁的小娃娃产生什么好奇。      张老爷与张太太对这个小儿子格外宠爱,凡事皆依着他,使他从小就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张达民深受父母亲的影响,挥霍无度,赌瘾极大,由此埋下了日后赌尽数十万家产的祸根。      他自脱离学校后,说是踏入社会服务,实际无一定职业,与阮玲玉相识之初,他对她自我介绍说:在五马路茂盛洋行内供职。      1925年,阮玲玉已是崇德女校初中部二年级的学生了。生活刚刚向她展开无数的可能,她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心想到毕业后可以开始美好的新生活,可以向母亲尽为人女的孝敬。      那个时候,阮玲玉自从升入初中后,便搬出张家,开始住校了。阮玲玉到张家的次数逐渐减少了,但闲暇时,她还是偷偷溜到后院去看望母亲。她的偶而露面,引起了张家四少爷张达民的注意。      如果不是因为张达民此时的介入使阮玲玉中断学业,从此开始了另一种生活,而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阮玲玉可能渡过另一种谁也无法预见的一生,在中国电影史的早期也未必就会出现一颗日升中天的明星阮玲玉。      但是,这个从主婢关系开始而走向同居的真相,却是一个一直隐瞒了多年而素不为人知的秘密,即使那些天天钻营此道,在阮玲玉死后千方百计的想刨根问底的记者竟然无一不被愚弄,都认为张达民是偶见阮玲玉,惊为"天仙",遂处心积虑的托阮同学介绍认识的,然后才得以日久生情,日渐亲近而同居宴好的。      何以当时报刊对此说法如出一辙呢?阮玲玉与张达民一直对外如是说。阮玲玉曾对《现象》月刊的记者说:"与张达民认识,就在16岁那一年,起初是同学介绍的......"这个说法一度被其他报刊广为转载引用。在阮玲玉去世后,一本号称"事事实在,句句真话"的《张达民口述阮玲玉正本》中说"张家住海宁路,阮住乍浦路,二人不时在路上撞见,进而相识,更进而为友谊"如此云云。张达民的这一说法更加固了上述言论,故后来有关张阮二人关系的报道多引此为本。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时进步电影先驱者、著名导演蔡楚生在1957年1月8日为纪念阮玲玉逝世22周年写过一篇具有权威性的文章,对阮玲玉之为人与其艺术上的成就有极其中肯的评价,同时披露了张阮二人乃主仆关系,这里引用原句:"她在16岁时即被一个浮浪狂侼的官僚子弟所占有(此人为她母亲所服役的主人家的少爷)。"1985年,在纪念阮玲玉逝世50周年之际,影界老人沈寂先生对此进行了证实。      那时,张达民刚刚22岁,尚未结婚,也不过是个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的"二世祖"。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世家子弟中并不在少数。所谓"二世祖",就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专事坐吃祖产,吃父辈的家产便叫做"二世祖",表面上风风光光,实际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寄生虫。张达民走的就是当"二世祖"的路。      中学毕业后的张达民曾经在一个弄堂里的无名大学混过一年,所读的是国文系。这个国文专业对于这位商人之家的公子自是没什么关系,教授与作家都不是他的理想,且当时的教授与作家都背负着"穷酸"的别名。张达民上这个国文专业无非是一时之兴,想混点文凭,于面子上也好看一些。读了一年,觉得枯燥乏味,实在是奈不住那份寂寞,便自动缀学,随着父亲身边学习经商之道。只是经商之道尚未学成,交际应酬上的门道却是学了不少。      张达民的富有家世和后天的缺乏教导,使他的大部分时间在追逐专心于吃喝玩乐的享受上,这使他的那种"二世祖"的生活方式在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一成不变,爱慕虚荣、不确定性、胆小怕事、懒惰,这就是他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注定了他与自幼穷苦出身的阮玲玉最终会以悲剧收场。      不管怎么讲,张达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二世祖"。      从张达民的外表上看,还是有一些风度翩翩的,这足以让当时对一切充满美好想法、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少女阮玲玉喜欢了。他中等身材,面容白净,下巴微微翘起,茂密的黑发蓄得长长的,抹着当时比较时髦的斯坦康发蜡,向后梳得精亮油滑。也许是曾读国文专业而染点"儒者"风范,张达民不常穿西装,更多的时候,他是身着长及脚面的长袍。平日里,张达民总爱戴着一副黑边圆框近视眼睛,倒是透出点儒雅潇洒的味道出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2:07:59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 第8节:来来往往(图)

  张达民这年已22岁了,作为一个富家子弟,在交际场所和生意场上也可谓见多识广了。而当他第一次留心注目已是中学生的阮玲玉时,仍为她身上所特有的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带有一丝哀怨的美丽面容所震惊不已。特别是那双无论在何种神态下都饱含着令人心疼的忧郁的眼睛,一直映到了张达民的心里。他怎么也没料到当年瘦瘦小小的黄毛丫头,现今居然出落得如此楚楚动人,不由得怦然心动。于是,他想办法接近阮玲玉,当他得知玉英喜欢到昆山公园散步时,心中不由一喜。      秋日的昆山公园,正是一年中景致最为迷人的季节,秋风吹走了夏日的闷热,黄叶落满林中小径,夕阳的余辉穿过簌簌作响的林叶洒落下来,草坪上布满了跳跃的光影。傍晚的花园是那般的温馨。      阮玲玉和两个女伴牵手走在花园的小径上。那一天,阮玲玉身着一袭长及腰际的半长喇叭袖白色斜襟小褂,黑色过膝的裙子,晚霞映衬着她纯洁美丽的脸庞。在另一条小径上,又闪出一个青年男子的身影,高高的身材,一身笔挺的西装,白净的方脸上架着一副黑边圆框眼镜,倜傥之外又显出几分文气,他就是张达民。      两人"无意"间相遇。      那天,阮玲玉和张达民只是很有礼貌且简单的互相问了个好。      后来,张达民便总是在傍晚时分,赶到昆山公园与阮玲玉会面。日子久了,两位女友似乎从张达民的友好、殷勤中看出点苗头来了,常常托辞不与阮玲玉一起前往。所以,经常只留下阮玲玉于张达民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张达民刻意找了些有关学校的话题与玉英交谈。这位没有丝毫少爷架子的四少爷渐渐赢得了涉世不深的阮玉英的好感。      当时,只有16岁的阮玲玉皮肤白皙,颇讨人喜欢的瓜子脸,有着一双长而弯的丹凤眼,不笑时流露出自然天成的忧戚感;一笑则两眼弯弯,嘴角露出一对浅窝,更显南方女子妩媚动人之态。      张达民从这位一见倾心的可人女子身上感到了从未经受的温柔,他不由的重新审视起这位美丽的女子来。阮玲玉发现张达民对她格外的殷勤,在这种殷勤面前,她感到不安、紧张和激动。      阮玲玉和张达民其实一直是认识的,只是这些年来不常见面。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日里,张达民傍晚时分经常来昆山花园散步,于是也就常与阮玲玉相逢。这位丝毫不摆主人架子的四少爷逐步赢得了涉世未深的阮玲玉的好感,而青年人之间总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渐渐地,两个年轻人的心靠近了。      无数次的昆山公园偶遇慢慢的变成了一种约定,他们的恋爱开始了。张达民慢慢的用他的方式占据了阮玲玉心中的一个特殊位置。      自从父亲去世这十年来,特别是进入崇德女校以来,阮玲玉一直生活在单一的女性世界之中,16岁的她情窦已开,所读过的许多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那些缠绵徘恻的爱情故事,也曾使她向往过梦中的白马王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哪个异性青年真正走进过她的情感世界,张达民则是第一个闯入者。张达民虽不如小说中的男主角那般可爱,但对自己也可算得殷勤备至体贴入微,且他不计较出身门第与自己相爱,她还是挺受感动的。      阮玲玉对于张达民,总归是互相看着长大的,多少不是很陌生,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阮玲玉的主仆意识也就淡薄下去了。阮玲玉毕竟正是豆蔻年华,早年丧父的她身边出现了一个像兄长似的异性关心、亲近自己,心里也很是欣喜。      殷勤的张达民多次赠送小礼物给阮玲玉,都被从小养成洁身自好、自尊自爱性格的阮玲玉婉言谢绝了。阮玲玉之所以谢绝了张达民的一切赠与也是因为,她觉得第一次接受一个青年男子的礼物,不管礼物的轻重,都是一件很神圣很重要的事情,故而才一直持郑重其事的态度不予接受。      张达民为了表示对她的关怀,还殷勤的要求为当时名字还是阮玉英的阮玲玉改名,他告诉阮玉英,有一个与她同名的女子被遗弃,还是就此改了。从此,阮玉英改名为阮玲玉。      之后,为了进一步亲近阮玲玉,张达民竟然从海宁路的新居搬回了乍浦路的老宅来住。      回到老宅住的张达民,总是殷勤的跑到后院,向阮玲玉的母亲问寒问暖。      阮玲玉的母亲,作为张家老宅里的仆人,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张达民是喜欢阮玲玉的。只是面对如此殷勤、恳切的张家四少爷,一个孤苦善良的寡妇,靠帮佣度日,还要养育女儿读书的母亲心里只存此念,毫无戒备:只要他真心对女儿好,将来真要成就了好事,不但女儿终身有托,自己也是有靠的。到了那一天,早早去世的丈夫也能含笑九泉呢。      不管怎么说,阮玲玉在她16岁那年的秋天开始了她的初恋。初恋是甜蜜的,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挽起恋人的臂膀,徜徉在秋日花园的小径上,充满了诗情画意。然而,甜蜜中却带有一丝苦涩,那是对未来的忧患,这个明显带有"主仆之恋"色彩的恋情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来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0/5 12:10:01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 第9节:不幸的开始(图)

  在刚刚16岁的阮玲玉眼中,风度翩翩的张达民从形象上还是蛮符合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形象的。对于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张达民是母亲帮佣人家的少爷,这就意味着这个明显带有"主仆之恋"色彩的恋情有着巨大的压力,但是这似乎也符合了少女恋爱的标准,她憧憬一切美好事物,她愿意冲破这一切的障碍,克服重重险阻,与他走在一起,带给他温柔的慰籍。         在此之前,她从未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男朋友,对张达民缺少衡量和对比的标准。张达民的甜言蜜语,他所表现的绅士风度以及恋爱时的甜蜜,拨动少女的心弦。他不计较出身门第的与她恋爱,也给了她继续与他在一起的勇气。她以为那就是爱情。16岁的她,哪里知道,恋爱时的甜蜜不能代表全部的现实生活。      而张达民,阮玲玉在她的眼里,是美丽的,温柔的,她的美是出于天然,一派清新之气,直沁张达民的肺腑。      至于张达民与阮玲玉的性格上的差异,其实是很明显的,他们俩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      张达民喜动不喜静,不善于思考问题。他一看见书就头痛,他的中学也不是用功读下来的;但是阮玲玉性格内向、忧郁,喜爱静静的坐下来,阅读一本富有哲理的书籍。      张达民很早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学习交际应酬,他热衷于出入舞厅、歌榭、跑马厅和跑狗场。      阮玲玉自小出身于平民家庭,性格内向的她对这些娱乐在认识张达民前是闻所未闻,更谈不上热衷了。      阮玲玉酷爱电影和读书,而张达民则宁可去打牌,常常一打就是一整天。      至于阮玲玉,她是一个年轻单纯的少女,是一个有思想、一直想自立的人。而张达民不过是个"二世祖",专事坐吃祖产。      不难得说结论,阮玲玉和张达民完全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两种类型的人,一个是出身贫苦、有思想、希望能自立的女子,另一个是属于剥削阶级的"二世祖"。如果他们真心相爱,愿意互相迁就对方,也许未尝不是一件美事。但不幸的很,他们的地位,他们的身份、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决定了他们之间的鸿沟实在难以填平。      一时的甜蜜可以成就一段姻缘,但是成就不了一世的幸福。      1925年,张达民的母亲很快就知道了小儿子对阮玉英痴情,并想娶她为妻的事。她非常气恼,张达民的母亲坚决反对他们的交往,当劝说没有奏效时,张老太太便把气撒到阮玲玉母女身上,将阮玲玉的母亲赶出了张家。      张达民心中知道,母亲的做法无非是为了要把他和阮玲玉拆散,倒是连累了阮玲玉和她的母亲。但凡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无不把自己那点爱情看的比海深,比山高,甚至甘为情死,也在所不辞。这种恋爱时的热血沸腾,其实不过是把以往戏剧、小说上看到的情比金坚、一往情深、至死不渝的例子套用在自己身上罢了。      此时的张达民觉得自己既然爱了,就要爱到底。张达民便赶去安慰她们母女,将被逐出张家,无以为家的阮母,瞒着家里,安排在北四川路的鸿庆坊的一个宅子里面暂时落脚。      他打算先和阮玲玉同居,造成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婚姻,然后再正式迎娶。此时的阮玉英早被张达民不计较门第出身,不顾父母反对与自己结合的一片真心所感动,便轻率地做出了与他同居的决定。      1925年底,刚刚在崇德女校读到初二的阮玲玉便在鸿庆坊开始了与张达民的同居生活。不久,阮玲玉就自动退学,离开了崇德女校,放弃了自己曾对人生的追求。那年,阮玲玉16周岁。      按1935年春,阮玲玉对《现象》杂志记者所言:那时,我的意志还薄弱,同时年岁也究竟还轻,所以认识不多就后,受不起他的欺骗,两人便实行同居啦。"但这已是事隔9年以后,悲情的阮玲玉在经历了张达民的噩梦之后的省悟之语,只是为时已晚矣。      从昆山公园相见到恋爱,两人是闪电似的;从恋爱到同居,两人也是闪电似的。由于张家不同意张达民和阮玲玉之间的关系,而两人想用同居造成婚姻的既成事实。      在这"闪电"似的同居背后,玉英也曾痛苦彷徨过。有时她暗自思忖: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呢?自己内心的向往自然是先念书后工作,做一个自立的人。      可每每将这一想法向母亲倾吐时,总在母亲脸上看到一副痛苦、内疚的神情,接着是一声声的哀叹。阮玲玉知道,这是母亲怪自己这么大的人,好不晓事理,与张达民结婚,难道不是一条好的出路吗?      封建意识、缺少文化使母亲目光短浅。母亲感到女儿能嫁张家,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从此自己终身有靠,地位改变。就一个终生作女佣人的思维而言,能过上主人家的那种穿绸着缎、吃用不愁的生活,就是人上人、福中福了。因而母亲自始至终热心地促成这件事,劝说女儿应允这件事。      然而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已陷在热恋漩涡里的阮玲玉也不能自拔。她想到:自与张达民认识以来,特别是和他在昆山花园见面之后,他对我总是笑脸相迎,也从不摆少爷架子,对母亲也尚称和蔼可亲……是呀,难道还有比结婚更好的路吗?      母亲感到女儿能嫁张家,这是再好不过的事,这样一来,自己今后的终身有了依靠,地位也改变了,再也不用替别人家帮佣了。因而自始至终热心地促成、劝说女儿应允这件事。阮玲玉年轻幼稚,恋火已把她烧得无所适从,由于年青幼稚,且母命难违。她就这样轻易地,似懂非懂地将自己的一生和这位张家少爷结合在一起。      然而说是结婚,却并无正式的婚姻仪式和手续;说是恋爱,又无真正一致的理想和爱情。这是买卖婚姻的一种新变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婚姻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就阮玲玉的身世、环境而言不为浪蜂游蝶所惹,定为富贾商人所攫,这似乎是她悲剧定命所致,安能幸免。


 回到顶部
总数 78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