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特征(图)
当我们品尝普洱茶之时,冥冥之中似乎能看到那山野清风中摇曳的茶树,以及在阳光下盛开的洁白的茶花。摘下的青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消退了青春之色,经蒸制成形,再加上时间的积淀,泡出那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味无穷的琥珀色的茶汤。于是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人生、思想的结合。是独具韵致的山水、草木和茶人,造就了普洱茶这种特殊的“茶文化”。
我国的茶道大师陆羽擅长对茶好坏的鉴别,他特别强调茶生产的自然环境。他在其流芳百世的大著《茶经·茶之源》中这样说:种茶的土地,以间杂有烂石的地方最好,砂质的土壤较差一些,而黄土地种出来的茶质量最差。
大凡种植茶树,必须用种子直接播种,用移栽的方法就不会生长得繁茂,茶树种植三年就可以采摘。
茶以在山野自生的为最好,人工种植的较差。生在后阳山崖并有林木遮荫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芽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卷裹未展开的好,叶舒展的差。背阴坡谷地的茶树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易引起腹中凝结成或聚或散的硬块那样的毛病。③
显然陆羽大师认为不是长在任何地方的茶都是好茶,如不加辨别,还会伤身。
由于每一种茶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熏陶”,环境造就出的茶会有自然的“个性特质”。“好茶藏名山,名山出好茶”,普洱茶生长的自然环境极其优秀,是特殊的自然造就了极佳的普洱茶。
同陆羽大师同为唐代人的樊绰在其《云南志》(也称《蛮书》)中也说,云南唐代的茶长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各个大山之中,其饮用方式是把茶叶和椒、姜、桂等同煮。应该说这种喝茶方式还只是原始的。但樊绰的记载表明,云南虽属夷方,喝茶的方式仍同中原“一体”,有魏晋遗风。
其实,这种被称为“原始”④的喝法并不原始。同茶配制的“料”皆是根据不同地域的生活环境和当地人不同的生活习惯而定的。在茶里加不同的“配料”会产生不同的刺激。茶饮对人体没有任何的伤害,但有令人“亢奋”及提神醒脑的功效,所以对茶的推延崇尚最初是在“参禅”的和尚及文人中进行的。
茶成了得道升天的“灵药”。
先秦人的茶是“药茶”,汉魏晋时期的茶则是“配茶”,到了唐代是“团茶”,宋代是“抹茶”,明清为“清饮”,真可谓一代有一代的茶饮。
普洱茶秉承历史,如今普洱茶之外形仍有唐代团茶“遗韵”。
宋代王禹有诗云:
“香于九畹芳兰气,
圆如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唯恐尽,
除将供养白头采。”
清代舒熙盛《普洱茶》诗云:
“鹦鹉檐前屡唤茶,
春酒堂中笑语哗。
共说年来风物好,
街头早卖白棠花。”
从这些对茶的赞美中,人们对云南普洱茶的热爱可见一斑。
云南人对茶的钟爱,在于它本身的平淡自然。在云南南部广阔的山地丛林里,到处可以寻找到无数的大茶树,人们习以为常地随手采摘,稍加烤制就冲泡饮用,这样便可祛病解渴。此种“清饮”在云南南部的少数民族中非常普遍,这种冲泡方法同元、明、清以来的饮茶之法不谋而合。
随着普洱茶不断地走出云南,尤其是进入中原成为贡茶以后,普洱茶便逐渐有了名气。到了清代,其独有的韵味使饱食终日的王公贵族看到了普洱茶的与众不同。其无论外观形制以及冲泡出来所独有的汤色,还有那不同寻常的陈香香气,更是其他茶所无法比拟的。喝惯了龙井、君山、碧螺春、岩茶的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从普洱茶中体会出了茶的新境界。
也许普洱茶的不苦不涩、不寒不热、韵味绵长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中庸”,也就是“调适”的一面。
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现代文明让人们更注重现实,我们已经难得有“温、良、恭、俭、让”之风雅。然而,普洱茶所推崇的“越陈越香”的理念,却能让人心平气和,不追求一时之利,它所蕴藏的哲理同文人做学问几乎是一致的。你要想喝到好的普洱茶,就必须储备,让时间来给你“酝酿”享受……
让我们回到普洱茶浸泡出来的古典和不失时尚的风雅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