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分享]刘天华之二胡集


  共有388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分享]刘天华之二胡集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传言玉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1200 积分:901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8/22 21:22:40
[分享]刘天华之二胡集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5/27 19:29:53 [只看该作者]


刘天华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县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新学的积极倡导者,曾在江阴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刘天华三兄弟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刘氏三杰",哥哥刘半农早年参加新文化运动,以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语文学家。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刘天华在就读于常州中学的时候,就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学习西洋铜管乐器,1912年他在上海参加职业的"开明剧社"乐队,系统学习音乐理论和钢琴、小提琴、铜管乐器。1914年返回故里,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教音乐。1915年,刘天华不幸丧父,处于极度苦闷之中的刘天华完成了处女作二胡独奏曲《病中吟》的创作。他第一次运用音乐手段,表达他对社会的不平和愤懑的心情,开始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1916年,刘天华还乡与殷尚贞完婚。刘天华为了学习中国传统音乐,遍访民间艺人,向当时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郁咏春学习二胡、琵琶和古琴。刘天华立志革新民族音乐,他呼吁从事音乐的人要"顾及一般民众",他把最常见、最有群众基础的二胡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对象,从选料、制作到演奏手法都予以改革和创新,提高了它的表现力,并为此创作了一批乐曲,使二胡登上了独奏舞台并纳入高等音乐学院的课程。
从1922年到1932年的10年当中,刘天华在北京大学任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他的作品中除了前面听到的表现苦闷的情绪之外;还有许多是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流露出一种宁静的美。刘天华在创作中一方面继承民族传统作曲技法,同时又融汇西洋作曲法,使作品具有一种新的气质。他以实际的行动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探求一条新路:借鉴外国音乐的创作手法,用中国的音乐语言来反映中国的当代社会现实。因而他的作品极富个性。
刘天华从17岁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先后教过小学、中学的音乐课,长期以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刘天华之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还没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刘天华在教学上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西洋乐器的教学方法,用练习曲和乐曲相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创建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作品集: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bingzhongyin.mp3
病中吟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bingzhongyin-2.mp3
病中吟(刘天华原声演绎版)
二胡独奏曲,又名《安适》或《胡适》,是刘天华的处女作,酝酿于1915年,初稿成于1918年。乐曲倾诉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彷徨、愤懑的情绪,同时反映了在生活道路上挣扎奋门的意志与抱负。原名“安适”,即“人生向何处去”的意思。
1918年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时首次向人传授。1915年,作者遭到失业、丧父、贫困的厄运,积郁成疾。病中拉奏二胡,借以遣愁,但又遭亲朋邻里的非议,被视为不务正业,虽想有所作为,但感到处境恶劣,前途渺茫。在这种心境下,作者孕育了《病中吟》的旋律初稿,把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中。但这并不是一首绝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
乐曲采用了有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另有一个尾声。第一段用连绵不断的长句法写成的低回高转的曲调,好象是倾诉不完的郁闷,表现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第二段表现了一种要从苦闷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的愿望,以及誓与周围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抱负。第三段又短暂地再现了第一段中那种连绵不断的曲调,似虽有斗争的要求,但又为现实所困扼而无能为力。尾声中,斗争的意志在不断加强,似欲决然作孤军奋战;用突然加快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强化了这种效果。当音乐的发展达到顶点时,旋律戛然中断,情绪急转直下,造成一种回肠欲断的悲恸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般的颤音声中结束。作者在标题中提出的人生“安适”的问题,通过音乐的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深情倾诉,时而呻吟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beige.mp3
悲歌
又名《处世难》,作于1927年冬。乐曲以悠长的旋律和较自由的节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焦虑、孤独和怨愤。在如泣如诉的曲调之中,抒发了不满于现状和欲摆脱困境的愿望。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duxiancao.mp3
独弦操
又名《爱心曲》,作于1932年1月。天华先生利用二胡内弦所持有的淳厚,深沉而丰满的音色,制作了这首只用一根弦演奏的二胡曲。表现弓夏虑、郁闷的情绪,以及对生活的希望和理想的探索。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guangmingxing.mp3
光明行
《光明行》,作于1931年春。此曲是一首具有民族气魄的进行曲性质的二胡曲,旋律豪迈、坚定、明快而富有生气,表现了满怀热情的人们,追求光明的愿望和对美好理想的探索与信心。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
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
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 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第三段将 2 32 1 2 3 1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模进、移调,作不断呈现。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尾声中,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再现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加以扩展;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kongshanniaoyu.mp3
空山鸟语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hanniaoyu-2.mp3
空山鸟语(刘天华原声演绎版)
初稿完成于1918年,十年后,1928年6月才定稿。乐曲运用了民间音乐的模拟手法,通过对鸟鸣的模拟,模拟出空山幽谷鸟语花香的意境,表现了人们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自由的喜悦心情。乐曲标题采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空山不见人”之意。乐曲以拟声手法模仿百鸟的啁啾声。
作者刘天华通过音乐记述外界现象时,并非采用自然主义的态度,而是深深渗透了自己的感情。乐曲结构属于多段体,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简单几笔就描绘出题意幽邃、深远、静穆的意境,令人神往。接着,以非常活跃的旋律进行,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全曲贯穿始终,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相结合,宛若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清新愉悦心情,与自由自在的鸟语交融相织。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拟手法,将鸟语音乐化,使乐曲的造型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因而音乐优美生动,富有情趣。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kumenzhiou.mp3
苦闷之讴
又名《苦中乐》,作于1926年8月。天华先生自1922年到北京工作后,困难重重,历尽艰辛,面对现实深感苦闷、焦虑,他在这首乐曲中倾注了内心的不满和愤慨的情感,表现了不屈于现实环境的奋力抗争精神与坚强意志。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liangxiao.mp3
良宵
又名《除夜小唱》,此曲是1928年1月22日晨历除夕的夜晚,天华先生与朋友在家中过年时即兴制作的。乐曲以优美如歌的旋律,抒发了对良辰美景的感受,表现了愉快、欢畅的情绪。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xianjvyin.mp3
闲居吟
作于1928年6月。乐曲的旋律优美舒展,委婉动听,巧妙地运用了泛音,表现了思绪万千的细腻情感和在顺利时的喜悦情趣,同时在某些片断中也流露了内心的抑郁情感。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yueye.mp3
月夜
初稿成于1918年,1924年定稿。此曲是天华先生在酷暑夜晚练习二胡时,面对月夜的景色,触景生情而作·乐曲功绘了夏夜月白风轻、繁星点点的幽美景色,抒发了热爱自然景物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多重情感,并刻画了充满矛盾的内心活动。

http://media.beida-online.com/music/zhuyingyaohong.mp3
烛影摇红
作于1932年5月11日,此曲是天华先生生前制作的最后一首作品。乐曲以富有乐方古典色彩的旋律和新颖的3/8、12/8节拍,运用双奏的手法将旋律层层展开,表现了激越奋进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同时也流露了凄楚哀怨的情绪。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