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论道与科学——与李毅军先生书


  共有903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论道与科学——与李毅军先生书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40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论道与科学——与李毅军先生书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3/20 12:43:14 [只看该作者]

李毅军先生:

大作《续道德经》收到并拜读。承蒙垂赏,不胜惶恐。

余于学亦主道。道者,吾国文化之精神、根本所系。故于宋明之学,窃以为称道学胜于理学,亦在道与理之侧重不同。道学今人或觉有轻贬之意,实为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道学批判之影响故。然即如新文化运动所批,亦是“假道学”、“伪道学”,是官化、功利化了的道学,与张载等“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之道学传统已不相同。再如诗文,余仍以载道、弘道为最高价值,无道,诗文似亦可以不作矣。老子《道德经》,煌煌五千言,或有论其晚于孔子、庄子者,盖多从文体而言。历史演变只是大趋势,未必精准。其间或有后人语,盖当时学问,师徒口授心传,有变异也是难免,且于诸经诸子皆不鲜见。以《道德经》之宏博,老子先于孔子,为孔子师,似觉稳妥,更易接受。

《续道德经》力论道与科学之关系,其间多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西方文化的借鉴等关系问题,震聋发聩,获益匪浅。然以《道德经》之高远,今欲以千余言续之,似未尽善。不揣冒昧,愿略述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体现的是整体的、辩证的关系,非为绝对的关系。一中有万,万中有一,但一不就是万,万不就是一。同样,无和有是变化中的整体,是辩证中的统一,它们是一体的,但又不是同一的,如果把有无绝对等同起来,则道亦是死道,岂为真道?再者,道虽无所不包,但道亦有器,器不同,而比方之,亦难矣。

科学与民主,一偏于自然,一偏于人文,斯为西方文化之核心。“科学”者,于吾国文化中实为舶来语。就“道”与“科学”关系说,“科学”已有一学字在,并非同一范畴,与“科学”对应的,理应是“道学”,而非“道”。然如此解,又不免支离。盖“科学”一语,时下已浑然一体,近于吾国“理”之一端。

何者理?朱子说是先天地生、亘古不变的。此实为天理定理,为自然之理。此理自在,人类可以不断认识,但不能发展它,完善它,更不能改造它。此为理之一端,亦即为科学。理另有一端,为公理伦理,为社会之理,此理乃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演进,古人之伦理,于现代遂有许多之改变。如君臣父子,三纲五常,此封建社会之伦理,而于今则讲求民主(吾国文化与民主的关系,亦甚复杂,此从众,略而不论),即为伦理之变化处。

朱子之理包含天理与伦理,并将天理与伦理绝对统一,总之曰理,理亦即为道。如此,是其所处历史之局限处,而后人奉为金科玉律,有官方为实现牧驭之意图而大力宣化的作用在,也有众生的文化信仰之盲从在。科学近于天理,故道包融科学,大于科学。科学与天理,反映的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的、亘古的规律。科学于人类,本无福祉与灾难之谓。认识科学,故能认识人类与世界,能为人类带来福祉或是灾难。福祉与灾难,不在科学,实在人类社会自身之伦理文明,此亦是道比之于科学更宏博处。

天理与科学都是唯一存在的,科学就是科学,不科学就是不科学。但科学有不断认识的过程,故“科学”与“伪科学”同在。有语云:科学不在处,愚昧以科学自诩。且此一时之“科学”,彼一时又有为“伪科学”者;此一时之“伪科学”,彼一时亦又有为“科学”者。不是科学有真伪,而是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有真伪。更不是科学就是不科学,不科学就是科学。

“科学”与“技术”,亦为两个范畴。科学者,学也,技术者,术也。技术是人类对科学认识后,依据科学经验的一种办法劳动。因科学为西方文化舶来语,方枘圆凿,故吾国之医药、饮食、武术等,一时很难用科学方之,而用道则觉甚是妥帖。然因其确实存在,故断不能一概言吾国之医药、饮食、武术为非科学,为伪科学。盖亦此一时彼一时者也。

南宋朱子、陆子有理学、心学之辩,朱子讥陆子之心学简易无根,陆子则讥朱子之理学过于支离破碎。简易无根不可,支离破碎亦不可。道自生生不息。学术的发展,亦总是由简易而入深沉,转而入繁细。而过于繁细,又容易支离破碎。学术的研究,正需要用吾国之道,一以贯之,即用整体的、辩证的去认识世界。既要不断求索于至细微处,又不断求索于至广大处。而广大与细微又能相互统一,浑成透彻,精微深泓。

反观老子之消极,绝圣弃智,无为而为,实亦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之趋势潮流。至孔子出,倡忠恕之道,教人仁义礼智,始得文明大化,正是孔子比老子又高明处,亦是孔子对老子道德的发展处。孔子之儒学能独尊两千年而不衰,而老子之道学不能,亦正在于此。譬如治水,老子之学则似鲧,孔子之学则如禹。然人生世运,总有阴阳消长,虽孔子出,而老子不废,老子、孔子遂同为中国圣人。然抱守老子之学,而不能演化之,而非一切科学之发展,是真混沌耶,是真道欤?

近人又分科学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欲以科学笼罩一切,亦不免有强扭之憾,皆不如以道学称善。然《道德经》分《德经》与《道经》,则老子似亦有将道与德分开讲之意。分开来讲,道偏于自然,德偏于人文,则道与理、与科学似正又相同也。如此解,或已有简易无根、支离破碎之病,一笑。

金华人物荟萃,东莱既美于前,先生复绍于后。不揣简陋冒昧,盖皆以能结识先生为幸事。金华又有八咏楼主者,乃余之诗友,余于去年初秋曾造访之。晚识先生,错失良机,未能面叙,不亦憾乎?

匆匆作复,辞不达意,谅之谅之。

谨颂

道安

 

 

 

 

 

 

 

 

昆阳 董国军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日

 

 

 

 

另:《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序语未必确切,曾见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中有文专门论及之。今欲重观,又不可得。亦憾。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40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3/20 12:49:30 [只看该作者]

《续道德经》载于《医学与哲学》(增刊)二零零六年六月。此《续老子》载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二〇〇五年第五期。或有出入。作者另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报》、《中华中医药学刊》、《襄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处发表相关论文。

续老子

李毅军

  且夫天地之间,有黄老之道,包括自然、社会而有余。自然科学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劳动而己, “天演论”、“进化论”,一一何能外乎于此。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尽是支离者也。

道也者,“无有”者也,举例其中曰:一、没有“无”就没有“有”,反过来说,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无”和“有”是一体的。二、“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以刚强柔是刚为刚,以柔克刚是柔为刚。三、“无”就是“无”,“有”就是“有”,不然就不存在“无”“有”两个字。

以道方之“科学”:一、没有不科学就没有科学,没有科学就没有不科学。二、不科学就是科学,科学就是不科学。三、不科学就是不科学,科学就是科学。这样理解“科学”,比“科学就是科学,不科学就是不科学”一种说法自由得多。天下皆知科学之为科学,斯不科学矣。

科学究竟好不好?以道鉴之:没有不好就没有好,没有好就没有不好;不好就是好,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不好,好就是好。天下皆知科学好之为好,斯不好矣。不管科学发展到什么时代,科学随时随地都可能给人类、地球带来灾难。如果科学真的给人类、地球带来灾难,科学就真的不好就是不好,好也变成不好了。百年来的科学可能已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科学是双刃剑,也是单面刀。人们对科学也要有忧患意识。将来如果科学避免了对人类、地球的毁灭,此功德必是我国黄老之道、孔孟之道也。此事有例证: 10881月有当代2/3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开会,会上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老子是孔子之师:“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2]。世界上销量第二位的书是《老子》,学界所共知[3]

物无不可。譬如自然与社会与人、文明、文化、白话文、教育、艺术、爱情、个性、逻辑、幽默、元素诸类可外乎道乎?天下皆知诸类美之为美,斯不美矣。自然与社会与人烦恼紊乱,“天人”简明赅备;文明不过河图洛书、伏羲炎黄,除此而外是考古;文化不如文章;白话文岂是锦绣;教育教人做儿童;艺术是西方土特产,怎能包揽得起全世界?爱情不若倾心仰慕;个性自私放纵没有凝聚力,人人都是哲学家思想家那么世上便没有一个哲学家思想家;逻辑易相反结论;幽默奈何得了清谈清言;元素即是山水也。

人们都说要科学地学习、工作、生活,假科学包括了不科学,那么为什么偏要强调科学地学习、工作、生活?为什么偏要强调不要不科学地学习、工作、生活?人们何曾纯粹科学地学习、工作、生活过?人们何曾彻底不科学地学习、工作、生活?假如不科学不包括科学,科学不包括不科学,岂非天平一端之极?有哪种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是绝对科学的呢?任何一种科学技术成果一产生,就同时具有了它不科学的一面,不科学的属性,就都有它的局限性。不管科学怎么发展,不管科学发展到什么时代,不科学的一面始终伴随着科学的一面,科学消极的一面始终伴随着科学积极的一面。科学的缺点是滥用妄用盗用欺骗性,西斯、环境问题、核武器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有充分认识科学的单面性、两面性、三面性、无数面性,用道家思想面面俱到地稳步更快地发展科学,才能不至于一下子走到把科学搞坏、搞糟、搞不科学的一个极面,走到毁了人类、毁了地球的一个极面,科学才能真正做到好就是好,不好也会变好。这样,人们可以说科学是直线发展的,什么不断不不断发展,没有意义。科技以人为本,也必须以自然为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4],如时则昨日、今臼、明日,如物则一变再变也。道为“无有”之合称。假设一为“无”,二为“有” (不仅是物理变化,也是化学变化,一定物质变成其它物质),此“有”即“无”“有”之合称(“无”“有”可以是不同的物质,亦可各自生成为“无”或“有”或者“无有”)。既己生“无有”,那么生“无有”之“有”已为“无”。已为“无”之“无”可认为是一是二是三。“有”也可以认为一、二、三。“无”或“有”生“无有”,“无有”生“无”或“有”,即把“无”生“有”变成“有”生“无”,顺序一倒,也可以是一、二、三。一、二、三是物质的变化过程、结果·····一生二(道生二)“二三生三(道生三,三生道)⋯⋯三生二(道生二) 二生一(道生一)⋯⋯不管多少生多少— 化合、分解反应规律就是这样。山有绿变之质,水能合众之流,岂虚言哉。道说明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规律。道就是变化和永恒。微观即是宏观矣。道在分子元素里,道在真空里。什么是“技术”?技术就是之于自然界一种办法劳动: “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5]。既然技术是种办法劳动,那么整个“自然科学”就都不过是种之于自然界的办法劳动而己: “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6]。科学至今认为中医、中药、针灸、中国饮食、数术、武术、气功等是不符合科学的,而中国的道理论却产生了中医、中药、针灸、中国饮食、数术、武术、气功。中国的道不仅包括(分析论证)了科学那一种自然科学办法劳动,还包括了科学以外的中医、中药、针灸、中国饮食、数术、武术、气功这一种“自然科学”。人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科学纳入道的范围呢?技者巧之用也,是“技术”、“自然科学”的最好最恰当的解释。

西方所谓的哲学中的各个论点,在中国不过是古代的半句文章而己。“不朽论”的内容是什么?按照道的理论来说,既有不朽,肯定有有朽,有有朽,肯定有不朽。在道的面前,所有的“科学的哲学”除了只是一些科技论文外,还具有什么思想意义?道是哲学的,也是科学的。如此西方哲学史,不过是道范围内的支离细末— 西方其事支离而求之以为学者可知矣。道至真。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科学不是最最伟大的东西。人类开始使用火、石器是最最原始的,可人类不也可以嘲笑科学是最最原始的吗?科学产生了,但科学的头脑(理智)并没有产生。为什么要认为西方开创出了科学?西方开创科学而未开创科学,因为西方没有真正认识科学,科学对科学没有理性上的认识,科学只是僧僧懂‘懂地搞科学,它的脑子还没有开化,它的思想还没有启蒙。可以肯定地说,科学对科学的认识在提高到理性上之前,科学是野蛮粗鲁、愚昧无知的东西,没有自控力,是(也只能是)最最可怕的东西。既然如此,对科学的激奋、狂热,仅仅是盲目幼稚无知的表现。所以疑惑困惑者,皆由此生。为什么只是在科学的圈子里研究科学而不跳出科学的圈子看看科学?道在科学里,道在科学外。道是科学的大脑、理智。是谓“道的科学”。道使得科学具有了理性。天下皆知西方开创出科学之为西方开创出科学,斯西方未开创出科学矣。自伐恃有,所以无德;逞强气盛,因此失道。

分析“科学”,是为了进一步认识科学,利用科学,发展科学,完善科学,改造科学,而不应崇拜以至于迷信科学。改造了的科学可以称之为巧技、支离、巧用、巧艺。也可以说科学是永恒的,但科学也是要死亡的。科学死亡了,道也就死亡了。正因为道也是要死亡的,才名之为道。也正因为道也是要死亡的,道才永恒。科学不死亡,那就不自由、不合乎道理。道是顶自由的,道是无限自由的,道是绝对自由的。“飂兮若无止”[7]只有跨越科学这个窒碍樊篱,天下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要追寻道,才能做科学思想的主人。

道比之科学,而高于科学,大于科学,更平等于科学,更民主于科学,更自由于科学。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发展到什么时代,道总等候科学在什么时代。科学永远没有头(自然不存在,科学也将不存在),道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科学偏具破坏性、危险性,道全是利益性、指导性。谬哉,、全盘西化之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吾弗为。

天地间不过一个“有”字。亦不过一个“无”字。宇宙一 “道”而已。“上帝”亦在道中矣,人类不要只见科学而集体自杀。

我们可以根据经史子集而豪迈地运用各种办法劳动、支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下归心,则天下真为天下者矣,功岂在百年之下也哉。

吾举病科学,以证老子之精粹,易经之广大,非不能遍举也,吾徒一举矣,一粹一大,是其一派者也,故曰黄老之道云云。

参考文献

本书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代序(第一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4.

书评周刊〔N3.光明日报,2004-06-17.

工弼注.老子·四十二章,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4.

辞海·技术〔Z7.上海:_卜海辞书出版社,1999.

辞海·自然科学〔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王弼注.老子·二十章,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4.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40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开阳答李毅军先生书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3/23 16:48:08 [只看该作者]

答李毅军先生书
作者: 开阳 | 2005年09月29日13时42分

答李毅军先生书

毅军先生如晤:

玄学之玄者,盖就其迂远辽阔、细密深邃者而言也,窃以为:玄学当为人生寻一价值、求一意义。玄学之于事功,纵非无补,亦无大助。先生毋以小子之言过于菲薄,夫事功者,心之用也,所谓科学,无非此类。至于玄思之对象,乃心之所安,或谓之心体可也。

先生论科学之佳否,实以科学之形物,就价值之圭皋。其论也,多及体用之端绪。然道之所存,必有超越于体用者。先生于此甚明,毋庸多言。

夫道之生一、生二、生三,实超越者之落实。有无之同体,亦是言道非物外,超越者亦是内在之超越,非别具一体也。西方所谓人格之上帝与之趣旨大异,先生当有同感。

此超越之道,可为价值之依持,亦可为科学之依持。自其湛然精粹者而观之,天地不曾以一瞬;物我不曾间一发。与道同筹,则吾何病,吾又何存?而科学之优劣,又何足道哉!

是以中国科学之不兴者,非泰山北海之不能也,弗为而已。

科学之不兴,国力之不盛,受欺凌者,必也。此故清谈之弊,然以宇宙苍茫无限者观之,望之亦如须弥矣。道虽生人,却又死人,此即祸福之不悖欤?

如是则道之为价值之依恃,可也,方其为价值之确的,则不可。以其无所限定故也。

价值者,必存于此方寸之心。自恢宏阔大无所限定之道,达于此寸方之灵明,无中生有之意现矣。心体非与道殊,有无毕竟通同,此辩证之真意也。然执著于有,则着于虚相;执著于无,便失于空疏。故老子忧忧,恐后世之耽于无,而不见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方寸之内追本溯源,由心体而达本体,此儒学内圣之意也;本体下注,内形于外,随机而动,无所用心而无所不用其心。此中庸之精也。孔老之同可见矣。

反观科学之路经,乃自心体向外而求一客观超越者于外物之中。道之所行,物我同一,自我本心可以知道,则自外物亦非不可知道,然万物纷纷,糜费功夫而已。虽然,其所得亦多也。

西方哲学另有一途径,乃认为超越者实外在于此世界。然以科学之认知日深,当日益知其湮灭,其故无他,盖道非疏离于现象,实寓于现象之中耳。

科学之目的,固是道之所向,然技术者,亦为科学之大用也。老子曰:“为学日进,为道日损。”专注于有而失于无之谓也。以价值役技术,以科学求大道,则道德不失;否则即先生之所垢病者也。“天地之大德曰生,”价值,有为也;科学,亦有为也。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自无生有,而未尝稍离于无,可谓得道矣。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江湖末学武某拜上

公元2005年9月10日星期六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一壑自专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237 积分:5948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4/8/23 11:58:28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3/24 11:14:28 [只看该作者]

这位李先生,著文析道与科学之关系,诚可敬也。其论述多有灼见,然读后终觉未深入,为之一憾。

未料金华居然有此人物,择时当可一谒:)



于尘锥立非高妙,在网蜗居是上流    

【我的博客】http://jhfangyh.blogms.com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一谷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00 积分:42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7/7/14 11:41:43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7/16 16:31:01 [只看该作者]

为学日进,为道日损,道家那些理论都是有条件成立的,那个让你拿来放之四海了.浅薄得很,气人得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liyijunjh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 积分: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4/15 12:34:17
李毅军答言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15 13:22:30 [只看该作者]

李毅军答言:《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序语未必确切然从光明日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