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山水名胜楹联述论
曲云进
[摘 要] 镇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历代许多骚人墨客、名流大家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吟咏之作,名胜楹联即为其中的一朵奇葩。这些楹联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多角度地展示了名城山水自然和人文历史,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镇江;名胜楹联;内容;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镇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历代许多骚人墨客、名流大家曾留连于此,留下的吟咏之作洋洋大观,举不胜数。这些年来,我们在大力宣传介绍镇江山水、深入研究镇江文史时,目光更多地关注其悠久的历史、历代名人及其诗文书画和著作,而那些名胜楹联却鲜为人提及,我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名胜楹联是其中文学性最强、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久远的一类。但是历代正统文人多将楹联视为小道末技,在文学史上始终未给其一席之地。尽管有人为其鸣不平,甚至提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1],但是应者寥寥。笔者以为,对其文学史地位暂且不论,就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和建设而言,加强对名胜楹联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镇江名胜楹联的内容
综观镇江名胜楹联,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大致可以分为单纯写景、咏史怀古、抒怀勉志和宣扬佛法四类。下面分别举例作简单分析。
(一)单纯写景
此类楹联数量较多,用简洁的文字,如诗的笔调,以镇江山水为直接描摹对象,准确地把握景观自然特色,标点出虚实相生、诗意盎然的境界。如:
(1)江流山色晴空外;
笠景钟声夕照中。(李锡纯/竹林寺挹江亭)
镇江南山,群峦叠嶂,林木深幽,素有“城市山林”之誉。此联把具有代表性的六组物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色彩丰富且颇具层次感和流动感的山水图,营造出深远宁静的优美意境。如此美景,孰不悠然忘归?
(2)月色如昼;
江流有声。(伊秉绶/金山明月亭)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曲云进(1970—),男,江苏句容人,江苏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从事高校党建、中国现当代文
学和镇江文史研究。
金山位于城西北,原为江中小岛,古称浮玉山,又被誉为“江心芙蓉”,至清道光年间始与陆地相连。此联寥寥八个字,从月色和江水两方面绘声绘色地描摹了一幅金山月夜美景图,给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静中有动,益显其静寂空寥。
(3)山光扑面因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郑板桥/焦山自然庵)
焦山屹立于城东北江中,古时处于江海交汇处,东障海潮,西砥江浪,景色雄奇,蔚为壮观。新雨过后,空气清新明透,南岸青山扑面而来;晚潮汹涌而至,却似滔滔江水回头。想象大胆奇特,前所未闻。生动形象的拟人写法,独具韵味。
(4)形势拓南徐,对秣陵树色,瓜步江光,何处平分吴楚;
画图开北固,有米老庵存,卫公塔在,依然映带金焦。(北固山)
北固山在城北,位于金焦之间,濒江而山,耸峙斗绝。登山东眺秣陵,林木葱茏,北望瓜步,水天一色;米芾的海岳庵和李德裕所建的石塔(后毁于兵燹,宋代在原址建铁塔)虽历经沧桑而犹存,三山相互辉映,浑然天成如画。
(5)天与雄区,欲游目骋怀,一层更上;
地因多景,喜山光水色,四望皆通。(李彦章/多景楼)
多景楼是北固山观景绝佳处,可以“东瞰海门,西望浮玉。江流萦带,海潮腾迅。而惟扬城堞浮图,陈于几席之外;断山零落,出没于烟云杳霭之间。至天清月明,一目万里”[2](p.360)。所以登斯楼也,推窗而望,满目山光水色,令人游目骋怀。
(二)咏史怀古
镇江名胜楹联中有不少咏史怀古之作,即以与此地此情此景有关的镇江人文历史为抒写对象,探寻历史文化之源流,生发思古之幽情,彰显先贤之风范。如:
(6)读书人去留萧寺;
招隐山空忆戴公。(李调庵/招隐寺石坊)
萧统虽贵为太子,却来此筑台苦读并编纂成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戴颙不求仕禄,隐居南山,醉心于“双柑斗酒听黄鹂”。此联用寻常语概括了招隐寺的主要历史和胜迹。如果你有暇静坐于此,仍可谛听鹂唱莺啭,亦似闻朗朗书声。
(7)昔曾瘗鹤一碑尚存,书自古人纷辩论;
试比卧龙三诏不起,山因高士并流传。(焦山枯木堂)
上联说的是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该碑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学界至今未有定论,多数认为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下联说的是东汉末年大学士焦光。他不满朝政,结庐隐居于此,曾经“三诏不仕”,后人景仰其雅洁风范,将樵山改称为焦山。
(8)揽胜一登楼,岸阔潮平,金焦两点;
携樽凭吊古,读诗论画,苏米千秋。(赵楫/多景楼)
上联写登多景楼,看到“潮平两岸阔”之景,生出“金焦两山小”之感。下联则赞颂苏轼的文学成就与米芾的书画艺术将独树高标,千秋流芳。
(9)得瘗鹤铭而拓之,见八法中第一真书,始知翰墨精华,任鬼计神谋,不及山灵呵护;
问瓜牛庐谁继者,数两汉后无双国土,若论烟霞痼癖,惟公宾我主,庶几水乳交融。
(赵曾望/焦山碑刻)
此联全联64字,体制较为宏大。上联盛赞瘗鹤铭的艺术价值,感叹其虽历经沧桑而犹存;下联则颂扬焦光的高洁风范,并表明作者去官归隐读书著述的决心和怡然心态。
(三)抒怀勉志
即借景、借物、借史、借事而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蕴涵某种深邃的哲理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如:
(10)顾盼纵横,四面江山浮眼底;
感怀忧乐,万家灯火现心头。(北固亭)
作者登上北固山,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尽呈眼前,随即由眼前景而想见“万家灯火”,充分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湖北岳阳楼也有一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两联文辞相近,意义相同。
(11)委质江山如许国;
寄怀鱼鸟欲忘形。(王仁堪/海西庵)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取向。他们以“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入世,但当其无法实现时则退隐山林,以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此联就是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生理想的典型写照。
(12)萧梁逝水,往迹犹新,问谁大雅扶轮,再继元储不朽业;
沧海横流,人间何世,趁我余光炳烛,补读平生未见书。(杨邦彦/读书台)
上联综观千百年文坛,盛赞萧统伟绩,感慨如斯者寥寥。下联由睹物思古转而反观自身,激励自己虽已入暮年但仍需珍惜光阴,“补读平生未见书”。
(13)此地从来有修竹;
为师真可主梅花。(郑板桥/自然庵)
松、竹、梅向被誉为“岁寒三友”。此联梅竹互映,词约义丰,用语浅近自然,直接袒露了一个正直的文人不逐流俗、贞洁自守、挺拔独立的心迹。
(14)北固暂停槎,纵我双眸,看无边风月;
东瀛方用武,问谁只手,扶第一江山。(孔祥霖/多景楼)
此联作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虽然美景在目,可是国运衰退,作者心忧如焚。联语传递出的是感时忧世之情和辛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怆。
(四)宣扬佛法
镇江佛教历史悠久,名刹林立,寺观园林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寺观楹联非常丰富,内容多为宣扬佛法禅意,表示劝教惩戒。如:
(15)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渡,幻影非坚,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住持僧开/金山斋堂)
作者把僧人衣食住行的来源看作是老百姓的膏脂血汗,期望僧人要珍惜光阴,好好念经修行以圆圣果。全联一气呵成,音韵和谐,用的是和尚念经的节奏,再现了当年斋堂内肃静森严的气氛以及僧人们吃饭时也忧心忡忡的情景。
(16)水上立鳌峰,地少天多,一片光明开觉路;
门前对龙窟,安禅听法,万花飞舞渡迷津。(杨棨/金山寺)
此联既写出了金山的险奇壮阔,又写出了金山寺的禅宗佛法。旨在劝教佛门弟子只有心向佛祖,抛却尘念,入定听经,才能渡越三道六界之挂碍到达彼岸。
(17)露降何年,萝径石门开法界;
寺临无地,海云江月拥祥轮。(萨载/甘露寺)
此联旨在颂扬佛法。既介绍了甘露寺的由来,也表现了北固山险峻的地势。作者巧妙地将“露”、“寺”二字嵌入联中,以独特的意象写出了甘露寺的幽静、庄严,以“何年”、“无地”衬托出佛寺的神圣,创设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
三、镇江名胜楹联之特点
(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
镇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镇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丰厚的人文历史与秀丽的自然山水交相辉映。许多名胜楹联切地、切景,具有比较明确而强烈的针对性,充分体现了镇江独特的地域特征,即地理和文化特征,不能移易别处。下面不妨列举一二:
(18)巴蜀西来,潮头几许;
金焦北固,鼎足三分。(阮元/多景楼)
此联表面上看,写的是大江风貌和三山特色,其实它还巧妙地暗含了另外一层意思:“巴蜀西来”即指吴蜀联盟或具体指刘备来东吴招亲之说;三山之势则指三国鼎足,艺术地说明了镇江在三国形成过程中乃至整个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又如:
(19)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
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苏涧宽/甘露寺)
上联写在阔大的空间中北固山峥嵘形势,地窄天宽,雄踞楚越之间;下联写山下沤浮浪卷,山上楼宇层叠,与孙吴大业密切相关。既写了北固山的地理形势,也写了北固山的历史,既有空间上的辽阔,也有时间上的悠远。
(20)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
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恍听读书声。(赵玉森/读书台)
此联是表现镇江历史文化传统中崇文尚隐特征的众多楹联中的一例,抒发了对招隐之乐的怀想和对萧统文章事业的仰慕。
(二)立体展示了镇江山水的神韵和文化内涵。
楹联,作为一种微小的文学样式,其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一副楹联大多只能吟咏山水文化的某个侧面,众多的楹联则构成了对镇江较为完整的描述。名胜楹联对山水名胜信息的取舍,往往取决于作者所受的刺激,而审美主体存在的差异性又导致了山水名胜对其产生的刺激又会因人或因时而异。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镇江山水名胜的自然神韵和文化内涵得以多角度、立体的展示。先看两副北固山楹联:
(21)江海拥三山,揽全吴胜;
乾坤擎一柱,障百川东。(北固山祭江亭)
(22)为孙刘三分遗迹,轻将北府招来,人事几回,石亭铁塔皆称古;
爱萧梁六字嘉名,仍把南朝送去,我闻一笑,飞涛骇浪尚惊人。(赵曾望/清晖亭)
前一联,作者似乎身居半空俯视,把北固山乃至镇江置于一个广阔的空间来观照。后一联则是登山观景,时空交错,古今相接,借古抒怀。再看两副题咏焦山的楹联:
(23)回看佛国青螺髻;
误入仙人碧玉壶。(焦山)
(24)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
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焦山壮观亭)
前一联,写的是作者站在江岸上,回头眺望焦山时的感觉。后一联则是置身山巅,创造出雄奇意象和生发出的满怀豪情。前者雅致、俊逸,后者雄浑、豪迈。
(三)摘句化用是其一大造语特色。
明中叶以后,引用、化用前人成句(也称集句),成为文人在创作和题咏中常用的造语手法。在镇江名胜楹联中采用此法的比较多见,或集自原句,或借意化用,似乎信手拈来,妙笔生出新句、新意,浑成妥帖。
在前述楹联中,如:例(2),“月色如昼”出自宋蔡绦《铁围山丛谈》所载苏轼游金山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之逸事,“江流有声”摘自苏轼《后赤壁赋》;例(5),“游目骋怀”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而“四望皆通”应是化用了曾巩《甘露寺多景楼》中的“欲收佳景此楼中,徒倚栏杆四望通”,“一层更上”和例(24)“好穷千里目”均是化用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例(10),乍看不是化用,其实下联是由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脱化而来。此外,还有:
(25)凌万顷以茫然;
障百川而东之。(阮元/焦山)
上联取自苏轼《前赤壁赋》,下联取自韩愈《进学解》,视野开阔,气势宏大,透射出一种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
(26)拍板征歌,唱大江东去;
举杯邀影,待明月西来。(许乃钊/枕江阁)
上联化用俞文豹《吹剑录》中“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联则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联不仅形象、艺术地揭示了苏、李二人的创作风格和人生价值取向,而且还揭示了二人与镇江的关系,同时还生动地揭示了焦山既雄奇又雅逸的特点。真可谓别出心裁,恰到好处。
(四)自对运用较多。
镇江名胜楹联大多遵循了楹联对仗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大胆地采用对仗技巧,自对的运用比较引人注目。所谓“自对”,就是在出句中用并行语形成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形成颇工的对偶,词类可以不相当,语法结构也可以不一致,既自对又相对,虽是宽对也是工对,由此产生整齐和谐的美感。
这一技巧多见于长联中。在前引楹联中,如:例(4),上联中“秣陵树色”对“瓜步江光”,下联中“米老庵存”对“卫公塔在”;例(8),上联中“岸阔”对“潮平”,下联中“读诗”对“论画”;例(15),上联中“檀越膏脂”对“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对“尔事不办”,下联中“流光易渡”对“幻影非坚”,“凡心未尽”对“圣果未圆”;例(16),“地少”对“天多”,“安禅”对“听法”;例(19),上联“地窄”对“天宽”,下联“沤浮”对“浪卷”。再如下列两联:
(27)天堑演楼船,忆瓜洲星火,京口烽烟,曾向丛林听鼓角;
海门资锁钥,幸鲽伏鹣驯,蛟潜蚪隐,如携樽酒对江山。(彭玉麟/枕江阁)
上联中“瓜洲星火”对“京口烽烟”,既通过化用张祜的“两三星火是瓜洲”,流露出淡淡的乡愁,也点出了京口作为古战场的历史,下联中“鲽伏鹣驯”对“蛟潜蚪隐”,则营造出自由宁静的意境,表明了对焦光高隐的景仰和对自然、和平生活的向往。
(28)一塔耸江天,乘兴登临,且依然月上南徐,云藏北固;
六朝留佛地,静心印证,当不忘前贤玉带,胜境金山。(徐嵩峻/金山佛堂)
上联中“月上南徐”对“云藏北固”,似信手拈来,勾画出一幅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的月夜图。下联中“前贤玉带”对“胜境金山”,意为东坡之游更为金山增胜,而且苏轼的才学、品行及其逸事将与金山一起千古流传。
此外,镇江名胜楹联长短俱备,从4言联到24言联都有,还有26、29、32和36言联,其中,7言联最多。现将最长的一副楹联录之于下,与同好共赏:
(29)一峰浮玉,十地布金,忆裴头陀江岸批缁,苏内翰山门留带,光阴瞻逝水,谁续胜缘,愿宏开宝宇琳宫,永镇苍崖翠壁;
万顷烟涛,千林风籁,想焦仙人幽岩瘗鹤,陆处士中泠品泉,卜筑有芳邻,堪寻陈迹,漫辜负莲花贝叶,同听暮鼓晨钟。(沈秉成/金山寺)
此联单联45言,共计90字,涉及金山自然之景、金山寺的由来、有关人文逸事、佛寺文化和作者的思想情志,体制宏大,景、史、情水乳交融,包含的信息相当丰富。
四、镇江名胜楹联之价值
(一)文献价值
名胜楹联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本材料,通过写景、咏史、抒怀、言志,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地理、风俗等:
1、名胜楹联既是人文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山水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名胜楹联与历代题咏诗词一起,既丰富了镇江山水文化,又使得镇江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同时为我们宣传介绍镇江的山水和文化,提供了一定的文献史料。此外,作为某一地的名胜楹联,以一定数量的文本及其艺术成就丰富了我国名胜楹联艺术和山水文化。
2、虽然名胜楹联是山水文化的艺术再现形式,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一处景观的历史风貌或是显示某处景观的历史存在。因此名胜楹联是今人了解镇江山水沧桑变迁的又一“窗口”,也是现在重建、改建某些历史景观或遗迹的旁证。
3、由于这些楹联多为名人所撰,我们可以间接地了解京口人文历史,考证某些名人仕宦的生平事迹和交游,也可以借此了解他们的政治态度、人生理想和思想情趣。
(二)旅游价值
名胜楹联融文字于山水及园林艺术之中,“成了传递园林诗情画意更直接的形式,先前的题景诗和题园诗,也就自然让位给这一新的题园、题景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后人“赏景的说明书”[3],因此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1、名胜楹联高度的文学性以及作者的文人名士身份,丰富了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景观的文化品位。
2、具有促游、导游和兴游之功用。由于名胜楹联全面展示镇江山水名胜的自然与文化,因此又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卧游”载体,读者即使未亲历其境,但是也能通过审美再创造而尽情领略胜地之美,同时会极大地激发起读者亲身游览的兴趣。
3、名胜楹联是一种雅致、精练的文学样式,高度集中地提炼了旅游审美信息。可以利用名胜楹联培养和提高导游工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审美能力,丰富地方文史知识,使其在导游中能够揭示景观隐含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三)欣赏价值
名胜楹联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内容丰富、笔调多样、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无论是所表现的内容,还是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与技巧,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我们可以品味其意境之美,理解其思想之美,欣赏其形式之美,感受其音律之美,陶冶情操并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特别是当其与书法、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完美结合之后,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文学形式和点景艺术,更是山水名胜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四)教育价值
名胜楹联所透射出的信息是极其丰富的,可以独立地或部分地作为乡土文化教育材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历史知识,认识和了解家乡,而且通过对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的领略和感悟,能够激发我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此外,大量的咏史联、哲理联,包含着先贤博大的胸襟和智慧,也会给后人颇多的教益和启迪。
五、结语
由于过去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有效的保护,加上年代久远,镇江的一些自然和人文景观亦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大量的名胜楹联只能散见于各种著录中,因辗转抄引,误讹也就在所难免:有的撰者名佚或张冠李戴,有的出现衍文别字,有的题咏地或标错或不详等;即使如今在景区内仍能看到的部分楹联,有些字迹也已漫灭难辨。因此,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地方文献,还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亟需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深入的开发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雨.走向对仗的汉语文学——清对联[J].对联,2000(4):2—9.
[2] 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3] 徐斌.园林与题咏[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1):25—28.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