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心采访团车队来到镇江时,记者在“五条街”上巧遇了“唐老一正斋”膏药铺的第十一代传人唐正北先生,听他讲述了有关唐老家的一些历史片段和目前的生存状态。
一、有关唐老一正斋
江苏镇江是具有30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五条街”是镇江历史名街,元《至顺镇江志》列其为坊巷门首,《警世通言》其中一篇《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中写道:“夜间教他去五条街卖豆腐的王公楼上歇,指的就是这条街,它见证了镇江从元朝开始到现在的历史变迁。1神秘的门楼
爱心采访团记者住宿地凤凰岭就地处“五条街”旁,记者卸下行李后,乘着午间有空,走到了“五条街”上,由于道路已经扩宽,历史书上所描述的“五条街,挤不出”的热闹、拥挤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印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水泥道路和高楼大厦。
行走之间,建筑群中的“夹缝”里,一座门楼让记者眼前一亮。门楼造型奇特,与周围的现代建筑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反差,它依照楼层划分为上下两截,墙砖上统共刻了三幅对联,上截最上端刻着五个大字--“唐老一正斋”,紧挨着是从左到右“橘井流香”四个字;两旁是“萼蕊逢春早,椿台得月光”;中间为“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正人先正己一丝不苟”:最长一幅刻在门楼下截外两侧,赫然写着,“起首一正斋唐家老店,工商部注册万应灵膏”,门楼正中央还挂着一个白须老人的头像,上面的“唐萼楼”三字大概就是像中人的名称;门楼左下脚还立着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本斋创始于清代康熙初年(1662年),掐指一算距今已有341年。
记者看到,门楼的木门敞开着的,里面有个卖花的摊位,一位姑娘在向客人推销店里的鲜花。记者小心翼翼地跨进门内,一边跟姑娘搭话,一边四处探看情形,只见里面靠右面墙边还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是《奉宪勒石永禁》和《重修店堂记》碑。门楼后面的几扇门都紧闭着,这边有车马喧嚣声、姑娘和客人的笑声,关闭的门内却悄无声息,只有右侧门边的墙边贴着用毛笔写的一句话:“要买一正膏药请按门铃”。
“这是卖膏药的铺子?”记者充满疑问地自言自语,买花的姑娘描了记者一眼,不加理睬。“柜台在哪里?”姑娘听到了这句话,显得有点不耐烦,“你是从外地来的吧,镇江人都知道‘一正斋’是卖膏药的。”
记者急忙表明了身份,一听是从北京来的客人,姑娘转变了态度,高兴的迎了上来,一边说,“唐老先生看到你们来肯定会很开心的”,一边热情地按响了墙上的门铃,邀请记者进屋。不一会,门开了,一位中年女士探出身子来问有什么事,她举止闲雅大方,说话的语调轻柔而低缓,姑娘赶紧充当介绍人,记者才知道她是这户唐家的媳妇,也是这里的女主人,姓赵。赵女士告诉记者,男主人不在家,并与记者约好了晚上八点可再来访。
2最老的老字号
傍晚,记者迫不及待地提前了一个小时赶到唐家,摄影记者大漠趁着光线充足抓紧拍照。而卖花姑娘已自做主张将记者到来的消息告诉了屋内的人,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快步走出门来,赵女士紧随后面,他就是男主人唐正北先生,今年60岁。
老人将记者请进大客厅,厅里传出一股混合着麝香的淡淡中草药味,角落的木柜上摆着几个清朝时期青花瓷药瓶,另一角还摆着一个老式的药箱子。
“‘唐老一正斋’的历史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要是拍成电视剧,比‘大宅门’还要精彩。”老人进屋第一句话就对记者说,“光一座门楼,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块匾都来历不凡,‘橘井流香’匾原是由康熙50年名臣河道总督陈鹏年所赠;‘起首一正斋’一联是由清光绪大书法家李瑞清所书;‘一心本一德’一联,原来也是李承霖所写,后原字迹被毁,就请李宗海补写,……”
据唐正北介绍,“唐老一正斋”正是在康熙初年创立的膏药铺,所卖膏药名扬海内外,他是唐家第十一代传人。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近期的《镇江市志》,记者看到在首章“大事记”15页,有这样的记录:康熙年间(1662-1722年),唐守义秘制益症膏,后开设一正斋膏药药铺,产品远销国内外。
老先生自豪地说,“唐老一正斋”的创建还比“同仁堂还早了整整8年,曾几何时这南北两家药店生意兴隆、名响中外,一度被民间传说“北有‘同仁堂’做南方人生意,南有‘一正斋’做北方人生意”。不过,在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现在却是“一家兴,一家衰”,“同仁堂”集团成为了国有大型一类企业,而“唐老家”却在面临没落的绝境。
3中国最早的注册商标
据了解,早在民国十九年,唐老家就注册了“唐萼楼”商标。
记者在《镇江市志》第三十八卷医药篇看到,在《概述》一章开头文字即介绍:“镇江药材资源丰富,利用中药治病历史悠久。清康熙年间开设的唐老一正斋膏药铺,以‘一正膏’著称。在91年由“南京大学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成药学》第20页也提到:膏药目前仍有一定应用,常见品种有镇江膏药(编者按:镇江民间习惯称“一正膏”为“镇江膏药”)……狗皮膏(编者按:同仁堂产品)……
据说,清朝年间河道总督陈鹏年负责治理镇江水灾,当时广大河工多患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病症,陈于是把一正膏发给河工们用,效果很好,于是一正膏在黄河中下游和山东一带广受欢迎,甚至在北方有嫁闺女时用它做陪嫁的风俗,因此镇江人传说“一正膏是“茅山的菩萨招院不招近,过了黄河就放香”。
到第八代传人唐萼楼经营该店时,唐老家的生意达到了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没有现代的标识,造假卖假的事情经常发生,唐萼楼因此成了现成的“商标”,来买药的人们都要看到他本人才敢买药。唐萼楼去世后,为了方便人们辨别真伪、防止假冒,第九代传人唐端芝于民国十九年,在全国首次注册了“唐萼楼”肖像商标,这也是全国最早的专利之一,而“唐萼楼”也成全国最老的肖像商标之一。
4“中华打假第一碑”与时间最长的维权官司
据了解,石门楼店堂内的《奉宪勒石永禁》碑,立于清朝同治八年,是最早有关中国打假历史的明文记载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打假第一碑”。
记者细看碑文有:“尔等当知一正斋老店秘方利济久经驰名,只此唐家并无分铺,毋许私制假膏冒混牌戳图利病民。倘有故违以及籍端诈扰,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提究详办……”字样。唐先生介绍说,这是因为当时唐家祖传的一正膏治病神效,至康熙到同治的两百年间某些有权有势的不法之徒为了赚钱,私下制造假膏药,假借一正膏的名称卖出,这种恶劣的行为不但误病害人,还严重有损唐家信誉,因此从康熙54年(1716年)开始到同治8年(1869年),唐家第一代到第七代人,为取缔假药做了连续不断的艰难诉讼,每次取得胜诉,官方都颁布布告警告造假者,但由于布告是在纸上印刷的,经风吹雨打之后就失去了警示作用,假货便回卷土而来,直至同治七年七世祖举人唐沐呈诉,终于在同治8年,奉督、抚、臬、道、府、县六级官衙,领批乐石永禁碑,以此永远禁止伪劣假药。
二、走向没落的唐老家
有人曾经概括过老字号生存的现状大致分为三种:名存实亡,名存实存和名亡实亡。很多人都知道,由于战争和文革等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大部分的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华老字号从此走向衰弱。唐老一正斋也就是在此时开始走向了没落。
据唐正北先生回忆,1937年,日本入侵镇江时,将唐老家的原址烧毁,只剩下现存的一面墙和毁损严重的门楼,门楼上由道光状元李承霖所题写“唐老家铺”招牌也不知去向。
50年代因公私合营,很多"老字号"的私有经济成分被取缔。据唐正北口述,在这种环境下,“唐老家铺“于1956年,被并入新建的镇江制药厂,1965年镇江中药厂又在以”一正膏“做为主要产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唐老一正斋“从此几乎销声匿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