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驰名的三百年老号----镇江唐老一正斋
长江南岸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在市中心五条街、大市口的高楼丛中,有幢风格独特、缀满多幅联匾的老式石牌楼,里面是一群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院中石牌、字画、楹联,呈现出凝重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可以隐约听到笃笃的捣药声,闻到阵阵草药的清香。这就是具有340多年历史的膏药店“唐老一正斋”。 早在明末清初,唐老一正斋创始人唐守义因黄河水灾,随父母从河南逃难到镇江,在“茅兆升”布店学徒。日久,便有了些银两积蓄。某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个老乞丐来到布店乞讨,唐守义怀着恻隐之心,拿出了一些银两给予周济。不久,老乞丐又来乞讨,唐守义又给了些银两。如此经常地周济,仅一年多时间,唐守义的积蓄即已耗光。为难之时,老乞丐从破衣兜里掏出了一张药方并说:“念你忠厚诚实,对我解囊相助并乐此不疲,因此我将此方给你,望能精心炮制、济世利民”。说后便扬长而去,再也没有出现过。这就是石碑上记载的:“我祖布业生理得异人传授良方秘治灵膏治病神效自清朝康熙初年......”之由来。这个异人至今是个迷,民间传说纷纭,据推测,此老乞丐并非是传说中的神仙,应是深通岐黄的高人,因子孙不才,才以去游乞讨方式寻找秘方传人。 康熙初年(1662年),唐守义按照老乞丐的嘱托,根据秘方制成膏药,施舍贫苦病人,疗效十分灵验。因此来布店索取膏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茅家老板就把布店改为“茅兆升药店”,唐守义仍为药店伙计。日久终为膏药产权归属之事,与店主发生了诉讼,胜诉后另开药店,取店名为“奕争斋”。雍正元年,为避圣讳,改名“一正斋”,此名来自唐氏祖训“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正人先正己一丝不苟”。后来,人们在店名前加上了唐字和老字,成为“唐老一正斋”。道光二十年(1841年)后民众又誉称之为“唐家老铺”。现在的牌楼上的“唐一正斋”四个苍劲大字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大书法家进士王文治题写的;“唐家老铺”匾是道光年间状元李承霖题写的。由于1996年“文革”的冲击,门楼被毁,故现仅存有“唐家老”三字。 唐守义制作的膏药,开始时叫“一正膏”,后称“万应灵膏”,日久又俗称“镇江膏药”。它由名贵的麝香、木香、乳香等80多味中药配伍精制而成。它具有舒筋活血、祛风止痛、化痞除瘀、消散顺气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腰肌劳损、关节炎症。康熙年间,钦差河道总督陈鹏年督管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七省水利,河工多患跌打损伤、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病,陈鹏年以“一正膏”治之,解除了广大河工的疾苦,因此负有盛名,素有嫁闺女以镇江膏药(唐一正膏)做为陪嫁之风俗,且此风很盛经久不衰。康熙五十年(1712年),陈鹏年也患筋骨疼痛之症,贴了“一正膏”后,不知不觉中就痊愈了,并闻到一股膏药的香味。他随手写下了“橘井流香”四字,制成金匾送给“唐老一正斋”。“橘井流香”是由“橘进流芳”的典故而来。 传说古时候,黄河决口,瘟疫流行,死人无数,有姓苏人家将仙人传授的橘叶一片、井水一升治好了病。此法传开,消除了瘟疫,因而流芳百世,“橘井流芳”就成为表彰医道高深、药道高深的颂词典故。因“一正膏”香气浓烈,陈鹏年将“橘井流芳”改为“橘井流香”。同治(1871年),江南大主考王纹绾赐“济世利人”匾;同年苏、松、常、镇布政使臬台勒方奇赐“香粉玉釜”匾;汪知县赠“举人”匾,以些表彰“一正膏”之疗效卓著。 “一正膏”出名后,市场上不断出现假膏,诳客误病。唐氏为维护“一正膏”的声誉,自康熙到同治的200多年间,不懈诉讼、不停打假,均告胜诉。但因禁假文告年久风雨损坏,及间经兵焚(战火动乱),不法之徒继续造假。终于同治八年(1869年),经督、抚、臬、道、府、县各级官署衙门批准,立《奉宪勒石永禁》碑,即以石刻发布官方文告。此碑高2米,宽0.84米,碑中有唐氏打假的诉讼记载,明令对造假者“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提究详办,决不姑宽”。现在该碑仍立于“唐老一正斋”院内,被称为“中华打假第一碑”。实在是史所罕见,闻名中外。 第八代传人唐萼楼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接手“唐老一正斋”。唐萼楼为人正直,精明能干。他以“修合任凭我意,存心自有天知”、“我虽求利养身,犹贵存心济世”为宗旨,继承祖业,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五个历史朝代,操劳54年之久,以他做人的品格和对事业的诚信,使“一正膏”发扬光大名传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蜚声港澳及南洋各国。他耗巨资重修店堂,并于1922年立《重修店堂记》碑,详细记述该店从康熙以来的艰辛发展历程以告诫后人,现在保存的四合院建筑就是他经手建造的(原石门楼1982年被列为镇江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因拓宽马路拆除后,现门楼按原样复建)。他总结前辈打假的经验,认为一些造假之人有权有势,“细指其名恐彰人之恶耳”,故不再诉讼。而以其扬善积德之影响,和注册商标之方法,维护“一正膏”的品牌。人称他“小孟尝君”。1922年(民国十一年),他在家商部注册了“唐老一正斋”和“秘制万应灵膏”的品牌。1930年,他的儿子唐瑞芝又以唐萼楼肖像注册了商标,这是我国最早的肖像商标。现在此肖像仍县挂于石门牌楼之上,印于广告之中。至今南洋人买膏药仍认这一肖像商标。1979年镇江中药厂出口新加坡的5万张膏药就因没用这一商标而被退货。在与造假者的斗争中,还编写了一副楹联:“萼蕊逢春早,楼台得月先”。其意是萼楼的品牌最早最先。 1937年日军入侵,唐氏6房人口分三批撤离镇江到重庆避难。唐老一正斋老宅因驻过抗日部队,被日寇烧毁。留守的唐瑞芝四弟唐庆元的夫人张氏,在经过维修后继续惨淡经营。抗战胜利后,唐氏返回镇江,在一片废墟上重振祖业。解放前夕,唐氏第十代传人唐均、唐坚兄弟分别在南京上海机关任职。他们念及老母、子女和祖宗家业,未随机关去台湾,而返回镇江经营祖业。 解放后,唐老一正斋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后,以“一正膏”创办镇江制药厂,唐坚及亲属8人併入该厂任职,继续生产“一正膏”。1965年,从镇江制药厂分离出“镇江中药厂”,唐坚也随之调入该厂,传授生产“一正膏”的技艺,并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市场对“一正膏”需求量大,镇江制药、镇江中药两厂年产膏药达1000多万张,出现了药材原料不足的困难,曾两次削减配方,最后只剩25号药,其质量就与原“一正膏”不同了,帮于1966年改名为“镇江膏药”(即三百年外埠人士对一正膏、万应灵膏的俗称)。 1972年,唐坚年老体弱,在病重之时,耽心膏药失传,便把药方和熬制工艺传给儿子唐镇北。唐镇北在大学时就读于食品工程系,先后从业于罐头食品厂和食品研究所。为了继承祖业,他历经二十余年艰难的筹备,直到1992年得到客居美国的弟弟唐镇凯的资助,终于办起了“镇江唐老一正斋药业有限公司”,恢复了正宗“一正膏”的生产。1994年,还重新注册了唐萼楼肖像商标。1996年该商标被评为“镇江首届知名商标”,1998年唐老一正斋被江苏省评为“江苏知名企业”,2004年被中国质量观察站授予“质量管理示范单位”“中华老字号”等多项荣誉称号。 唐家人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守住百年事业则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不管多么艰难,唐氏子孙也将毫不动摇地把久经锤炼、经久不衰、治病救人、为国为民的“一正膏”一代代传承下去。 (唐老一正斋十一世传人唐镇北供稿)2005年6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