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多景楼】 → [原创]诗词格律入门


  共有1447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诗词格律入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2:44:01 [只看该作者]

第十讲 格律诗的章法

前面讲了格律诗的格律。格律诗作为文学形式,还要讲究章法、修辞、风格、境界等。如果说格律是将字词按照平仄黏对的规则连接起来,章法则是将要表达的情意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则连接起来。没有章法的诗,无论格律多么严格,都还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诗。而修辞、风格、境界等则是为了如何能把诗写得更好,属于更高层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只再谈谈章法的问题。

一切的文学,都需要讲究章法,所以诗和词都存在章法的问题。章法的最基本的层次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起、承、转、合”四个层次。律诗四韵,绝句四句,比较短小,起承转合在律诗和绝句中,显得特别明显,其中又以绝句为尤。下面以绝句为例,进行简单的讲解。

一、章法布局

    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这是绝句的基本章法。“起”是起句点题。“承”是承接上句,进一步说明题意。“转”是引深一层或另起一层,转入新境界。“合”是收结全文,引人遐想。如

唐·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起),单于夜遁逃(承)。

欲将轻骑逐(转),大雪满弓刀(合)。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将士雪夜追击敌兵的情景。第一句是起,先写乌云遮月的夜晚,天边惊起了一群大雁。第二句承接上句,说天边惊起大雁,原来是单于(匈奴首领)趁月黑的夜晚逃走。第三句另起一层,说将军想率领骑兵追逐。第四句以“大雪满弓刀”作结,为勇敢善战的将士们传神地画出了一幅出征图,耐人寻味。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选一》:

寒雨连天夜入吴(起),平明送客楚山孤(承)

洛阳亲友如相问(转),一片冰心在玉壶(合)

    又如·罗隐《金山僧院》:

根盘蛟蜃路藤萝(起),四面无尘辍棹过(承)

得似吾师始惆怅(转),眼前终日有风波(合)

    再如佚名《无题》:

长江好似砚池波(起),提起金焦当墨磨(承)。

铁塔一枝堪作笔(转),青天够写几行多(合)!

再如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墨竹》:

静室焦山十五家(起),家家有竹有篱笆(承)。

画来出纸飞腾上(转),欲向天边扫暮霞(合)。

起承转合均匀分布属于绝句基本章法,也有的绝句,起承转合并不十分清晰,或者前三句只是并列式,到第四句突然转合。前者如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起),遥看瀑布挂前川(承)。

飞流直下三千尺(承),疑是银河落九天(合)。

第三句继续写瀑布,只是到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着“疑是”一词,转而即合。

又如宋·秦观《金山晚眺》:

西津江口月初弦(起),水气昏昏上接天(承)。

清渚白沙茫不辨(承),只应灯火是渔船(合)。

再看清·郑燮《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起),五六七八九十片(承)。

千片万片无数片(承),飞入芦花总不见(合)。

这首诗前三句只是机械地承接并列,到第四句犹如画龙点睛,大开大合,使全诗顿时灵动起来。

再如唐·李涉《题鹤林寺壁》:

终日昏昏醉梦间(起),忽闻春尽强登山(转)。

因过竹院逢僧话(转),偷得浮生半日闲(合)。

    再如清·冷士嵋《过故靳相公宅》:

昔日城南韦杜家(起),而今寂寞付啼鸦(转)。

断垣荒壁斜阳里(承),落尽前朝一树花(合)。

    此诗第二句并不顺着昔日而说,直接转到而今来写。第三句只是顺着第二句些,亦无太多转折,至第四句照应开头,作为结束。

也有的绝句,并无转合,只是“并列式”,或一句一事,或一句一景,文字上并无任转合的痕迹·杜甫《绝句六首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一句一境,合成一幅图画。各句并列,无起承转合关系。但前两句写近景,后两句写远景,由近及远,触景生情,含不尽之致,顺序上竟是一句颠倒不得。

    再如唐·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诗四句似断实连,由虚而实,由近而远,雄浑中不乏灵动,其艺术感染力,与其章法的布局有很大关系。

二、承转技巧

·杨载《诗法家数》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一)绝句起的技巧

绝句起宜平直,为后面承接转合留出余地。

(二)绝句承转的技巧

1.顺接顺转·毛奇龄《览镜词》:

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

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

2.顺接反转·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由景转情·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由情传景·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绝句的技巧

    结句是画龙点睛之笔。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从风格上可以分成两种

1. 回归题意直截了当地点出要说的·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2.言之不尽·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EndFragment-->

<!--EndFragment-->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2:45:33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填词入门

 

 

 

第一章 学词常识

一、什么是词

词是一种诗体,大抵由民间而生,经文人而兴。追其渊源,来自六朝隋唐旧曲,是在清商曲辞等民间歌曲、民谣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所以称为“乐府”。词也受宫廷歌舞、西域燕乐影响,专为配乐歌唱,所以也称作“曲子词”,简称为“词”。词的形成和绝句、律诗的形成大致同步而略晚,传至文人,主要供花间樽前浅吟低唱,近于诗之余响,故也称“诗余”。起初形式上和绝句、律诗相类,后来差别渐远,不但字数增加,而且句子长短错落,所以又称“长短句”。到南宋以后,词已经与音乐逐步脱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词的体式是怎样的呢?我们先看宋·姜夔的一首典型的词:

【中吕宫】扬州慢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其中,“中宫吕”是宫调名;“扬州慢”是词调名,即词牌;“淳熙丙申……悲也。”是词序。词序以下是词的本体,分两大段,分别称作“上阕”、“下阕”,也称作“上片”、“下片”。上下片“程”、“青”、“兵”……为韵脚,每个句子声调上抑扬顿挫,字数上有长有短;“淮左名都”与“竹西佳处”、“豆蔻词工”与“青楼梦好”是对仗。有的词,没有序,只在词牌后标明题目;也有的词,既没有词序,也没有词题,为了区分,一般在词牌后面标其首句,以作区别。

二、词的特征

    (一)词有定调。即“词调”,代表这一乐谱。如《忆江南》、《浪淘沙》、《满江红》等。

(二)调有定句。每个词调的句子是固定的,不能变更。

(三)句有定字。每句字数也是固定的。

(四)字有定声。每个字是用平声还是仄声,都是定好的。

(五)词多分片。或称遍、叠、段、阕。不分片的小令,也称单调;分两片的,称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分四片的,称四叠。

(六)韵位不同。每首词押韵的位置不同。诗的押韵是固定的,一般隔句押韵。词是为了乐谱的音节,要依据曲度、停顿的地方才押韵。

随着时代的变迁,乐谱已经失传。由于与音乐结合的特点消失,只能保持其外形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词”,已经不是唐宋时的概念,实则只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字数、句数和韵位固定的特殊诗体。

三、认识词牌

词与音乐脱离,宫调渐失,独留词调,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每一个词牌,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把这些词牌汇集起来,以供翻查,形成“词谱”,词谱是填词的主要格律依据。

我们使用词谱,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一)同调异名和异调同名等。由于词调定名情况比较复杂,出现了同一歌词调有几个名称,而有的词牌名称虽同,指的却是不相干的两个词调。

    1.同调异名。某些词同一个调,却有很多调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他都是别名。这种情况多是后人不断改换词题的结果。举例如下:

《忆江南》,又名《谢秋娘》、《江南好》、《春去也》《望江南》、《梦江南》、《梦江口》、《望江梅》等。

《菩萨蛮》,又名《重叠金》、《子夜歌》、《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巫山一片云等》等。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一箩金》、《鱼水同欢》、《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等。

《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酹月》、《壶中天慢》、《大江西上曲》、《太平欢》、《寿南枝》、《古梅曲》、《湘月》、《淮甸春》、《白雪词》、《百字令》、《百字谣》、《无俗念》、《千秋岁》、《庆长春》、《杏花天》等。

    2.异调同名。这一词调的别名,和另一词调的别名相同。究其原因,往往也是一调多名,混乱造成的。如《子夜歌》是《菩萨蛮》的别名,但另有《子夜歌》本调;《早梅芳》是《喜迁莺》的别名,但另有《早梅芳》本调;《腊梅香》是《一剪梅》的别名,但另有《腊梅香》本调等等。

    3.同体异调。有些词调,从词句上看,甚至从格律上看,格律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但其所据乐曲不同,不能认为是一个词调的不同名称。这种情况大多出现与早期。如:《竹枝》、《杨柳枝》、《浪淘沙》、《八拍蛮》、《渭城曲》、《欸乃曲》、《采莲子》等,都是七言四句,近于绝句,但竹枝为川东民歌,杨柳枝源于隋代旧曲……音律节奏不同,适于表达的感情也不相同,不能相互混同。又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都是五句:二句三言,三句七言,共27字,都押平韵,每句的平仄也差不多,但腔调不同,不能作为一个调。

    4.同调异体一个词调有很多体式,各体字数、句读、平仄和韵位会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如《忆秦娥》,有11体,字数从3746;《一剪梅》,有7体,字数从5860;等等。这种一调多体,是前代的词人各自创作的。究竟以那一体作正体,后人也有不同的见解。各种词谱中,以《词律》、《钦定词谱》所定较为妥当,把每调选一正体列第一,以下分载为又一体。

5.调名相似有些调异而名相似,不能混淆。如《巫山一片云》和《巫山一段云》;《归字谣》和《归自谣》;《玉连环》和《玉联环》;《珠帘卷》和《卷珠帘》等等。

    (二)小令、中调、长调。从宋《草堂诗馀》开始,编词选、撰词谱的人往往依词的字数多少把词调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有些词调其词牌末尾有“令”、“引”、“近”或“慢”字,令引近慢和字数多少有关,其中,令词多属小令,引、近大抵为中调,而慢词多为长调。有些词调其词牌开头有“摊破”、“摊声”、“添自”、“促拍”、“减字”、“偷声”等,“摊破”、“摊声”、“添自”、“促拍”等是在原词调的基础上加字,“减字”、“偷声”等则是在原词调的基础上减字。

    (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有不分段的,有分两段、三段、四段的。就多数情况说,这种分段就像今天一首歌曲有几段歌词一样。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的称“三叠”,分四段的称“四叠”。单调的词起源最早,唐人单调较多。单调词字数较少,韵脚较密,比较接近民歌和近体诗。常见的如《十六字令》、《调笑令》、《南歌子》、《如梦令》、《竹枝》、《忆江南》等都是。双调又称双叠,在词中最为长见。一般字数都比单调多。双调的两段前一段叫“上阕”或“上片”,后一段叫“下阕”或“下片”。上下片有字数、格式全同的,这是标准的双调。也有两片不完全相同的,是变式双调。三叠、四叠的词都是宋代以后文人的作品。这些词字数多、节奏缓、韵脚疏、句式杂,一般词人较少采用。

    四、词调的声情

    不同的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必然不同。一首节奏紧凑、曲调高昂、音律起伏跳跃的乐曲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恬穆、音律平稳庄严的乐曲,毫无疑问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词的乐曲也应当具有同样的功能。

词调有高亢的,有沉郁的,有欢乐的,也有悲哀的。填词的时候就要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情词调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的一致。选择词调最忌望文生义,否则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因此,作词以前,应根据写作内容和蕴藏的感情,量体裁衣地选择词调,才能适合题意,有血有肉,生动合拍。辨别词调声情的方法,约有下列几种:

(一)根据前人记载分析: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可惜这类记载,在唐宋人故籍中比较少见。

(二)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这可依《历代诗馀》(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的词依调分编)诸书,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常用词调,《六州歌头》悲壮慷慨;《木兰花慢》和谐婉转;《蝶恋花》凄婉曲折;《兰陵王》激越;《贺新郎》、《念奴娇》、《满江红》豪放;《杨柳枝》象征缠绵的感情;《浪淘沙》表达豪壮的气魄;《沁园春》壮阔豪迈;《破阵子》声情激壮;《扬州慢》郁勃凄怆;《金人捧露盘》苍凉激越;《洞仙歌》舒徐骀宕,摇曳生姿;《最高楼》轻松流美;《钗头凤》声情凄紧。虽有例外,大致相差不远。

(三)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代分辨:如豪放派词人,作词多飘逸豪放;婉约派则清婉绚丽。以豪放派代表,著称于词坛的辛弃疾,现存的总共226首作中,就有《水调歌头》三十五首、《满江红》三十二首,《贺新郎》二十二首、《念奴娇》十九首,这些适宜于表达慷慨悲壮、豪放雄浑激情的词,即占到他全部词作的百分之五十二以上。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对词人的词风亦有较大的影响.如,被称之为“婉约宗主”的李清照的词,南渡前后,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前期多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的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感慨悲凉的情感等。

(四)根据调中字句声韵推断:有些词情不易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一词一韵,韵脚疏密不一。我们可以从平仄句式和用韵两方面推断出一首词的声情。

    从平仄上看,格律诗的平仄黏对是和谐与否的重要依据。如果一首词,一句之中多用律句,句与句间,黏对均匀,声调上高低抑扬,非常和谐舒缓,比较适合表达温婉缠绵之情。如果句中多用拗句,句与句间缺少黏对的,分两种情况:如果仄声字过多,便觉拗怒,适合表现激壮慷慨之情;如果平声字过多,便觉低沉,适合表现悱恻哀伤之情。如果一首词,大体和谐,于拗怒处,必是声情变化的紧要处,情感必郁劲。一般说来,多用三、五、七字句相间的,声情比较和谐;多用四、六字句排偶的,声情比较重坠;字句平仄相间均匀的,声情安详;多作拗句的,声情郁勃雄劲。

    从用韵上看,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用韵的平仄,对声情的影响也大:用平声韵的,声情常常宽舒,适合和平婉转的词;用上声韵的,声情常常高亢,适合慷慨豪放的词;用去声韵的,声情常常沉着,适合郁怒幽怨的词;用入声韵的,声情常常逋峭,适合清劲激切的词。一韵到底的,声情比较简单;一调换数部韵的,声情比较曲折。

<!--EndFragment-->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2:46:10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词的

押韵是我国诗歌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格律诗相比,词在用韵上是更讲究的。

一、关于词谱

词最初由于有音乐的配合,在押韵上,与当时方言比较接近,所以与近体诗比起来,词的韵部比较少。现在通行的是清代戈载根据宋词的押韵情况总结出来的《词林正韵》,共十九部。十九部中前十四部含平声、上声和去声,但上声和去声通用。这样即使将平声和上去分开,再加上入声,也只有三十三部。由此可见,词的押韵之宽。原则上,每部不得通押,但尽管这三十三部已经很宽了,实际上还是有“通押”现象。如宋·张炎《梅子黄时雨 病后别罗江诸友》:

    流水孤村,爱尘事顿消,来访深隐。向醉里谁扶,满身花影。鸥鹭相看如瘦,近来不是伤春病。嗟流景。竹外野桥,犹系烟艇。    谁引?斜川归兴!便啼鹃纵少,无奈时听。待棹击空明,鱼波千顷。弹到琵琶留不住,最愁人是黄昏近。江风紧,一行柳阴吹暝。

    其中:隐、紧、引、近属第六部;影、病、景、艇、兴、听、顷、暝属第十一部。不过,我们今人填词,应该严格遵守韵脚,尽量不要通押。

    二、关于押韵

词韵疏密。从整体上说,唐五代词的押韵较密,一般与唐代的近体诗一样,隔句押韵,甚至句句押韵。如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就是句句押韵。宋代以后凡是新创的词调,整体上押韵较疏,有些是三四句甚至五六句才押韵的。关于词的押韵,有以下几点还需要特别说明一下:

    (一)一词一韵

    一首词一韵到底,不用别韵。但有些只能用平韵,有的只能用仄韵;有的是句句押韵,有些则不是。有些本体如此,另一体有改变。如《柳梢青》本押平韵,也有改押仄韵的;《满江红》本押仄韵,也有改押平韵的。

    1.押平韵的:如《十六字令》、《南歌子》、《巫山一段云》、《忆江南》、《捣练子》、《江南春》、《忆王孙》、《长相思》、《浣溪沙》、《采桑子》、《画堂春》、《阮郎归》、《三字令》、《眼儿媚》、《人月圆》、《柳梢青》、《太常引》、《临江仙》、《小重山》、《鹧鸪天》、《一剪梅》、《唐多令》、《破阵子》、《风入松》、《满庭芳》、《水调歌头》、《沁园春》、《多丽》、《六州歌头》、《八声甘州》、《扬州慢》、《望海潮》……

    句句押的,·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云帆卸浦桥?银字筝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间隔押平韵的,如宋·韩元吉江神子 金山会饮》:

金银楼阁认蓬莱。晓烟开。上崔嵬。风引孤帆,谁道却船回。鹏翼倚天鳌背稳,惊浪起,雪成堆。    翩翩黄鹤为谁来。醉持杯。共徘徊。四面江声,脚底隐晴雷。织女机头凭借问,何处更、有琼台。

    2.押仄韵的:如《归自谣》、《如梦令》、《天仙子》、《生查子》、《点绛唇》、《卜算子》、《谒金门》、《好事近》、《忆秦娥》、《烛影摇红》、《醉花阴》、《望江东》、《鹊桥仙》、《夜游宫》、《踏莎行》、《蝶恋花》、《渔家傲》、《千秋岁》、《离亭燕》、《解佩令》、《青玉案》、《玉街行》、《洞仙歌》、《满江红》、《天香》、《声声慢》、《剑器近》、《东风第一枝》、《念奴娇》、《水龙吟》、《贺新郎》、《兰陵王》、《莺啼序》……

    句句押的,五代·韦庄《谒金门》: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看君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间隔押仄韵的,如宋·陈亮念奴娇 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二)一词多韵

    1.仄韵换押上片用甲韵部韵,下片换乙韵部韵,此种多属变体。五代·韦庄《木兰花》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2.上片部韵部韵,下片仍部韵部韵,重复上片韵脚位置。如宋·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 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3.平仄换韵

1押甲平韵,再换仄韵;或先押甲仄韵,再换平韵。如《南乡子》二平韵,三仄韵。《河渎神》四平韵,四仄韵。《蕃女怨》四仄韵,二平韵。《清平乐》四仄韵,三平韵。南唐·李煜《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2)先押仄韵,再换平韵,另换仄韵,又转平韵;或是相反,先押甲平韵,再换乙仄韵,另换丙平韵,又转丁仄韵。如《昭君怨》、《菩萨蛮》、《虞美人》、《减字木兰花》等。如宋·苏轼《菩萨蛮润州和元素》:

    玉笙不受朱唇暖。离声凄咽胸填满。遗恨几千秋。心留人不留。    他年京国酒。堕泪攀枯柳。莫唱短因缘。长安远似天。

如唐·王建《调笑令》

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3平仄韵各几部,交叉相叶。如·薛昭蕴《离别难》:

宝马晓备雕鞍,罗帏乍别情难。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里。半妆珠翠落,露华寒。红蜡烛,青丝曲,偏能勾引泪阑干。    良夜促,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难说。出芳草,路东西。摇袖立,春风急。樱桃杨柳雨凄凄。

    这首词的韵脚:鞍、难、寒、干是上平声十四寒;媚是去声四寘,里是上声四纸,通用;烛、曲、绿、促是入声二沃.迷、低、西、凄是上平声八齐;别、咽、说是入声九屑;立、急是入声十四辑。共六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突出。

(三)平仄通叶

一首词中,平仄韵在同一部中通叶。如《西江月》,四平韵叶二仄韵,上下片各半。《醉翁操》,上片十平韵,下片七平韵,一仄韵。《渡江云》,上下片各四平韵,下片一仄韵。《曲玉管》,上片二仄韵、四平韵,下片三平韵。《哨遍》,上片五仄韵、四平韵,下片五平韵、八仄韵,参差相叶。清·杜文澜渡江云 梦游焦山》的“耸”字韵:

天风吹广袖,松寮乍倚,奇气顿蟠胸。似曾相识处,偏不分明,山色有无中。清游屡倦,算者番、健撇枯筇。但怪得、铭忘瘗鹤,绝壁乱苔封。    匆匆。沙鸥卧雪,阵雁啼霜,伴吟肩独耸。飞尽了、岚光烟翠,海镜涵空。长歌待唤鱼龙听,又怒潮、惊起疏钟。残醉醒,一江淡月孤篷。

需要说明的是,平仄通押不是在任意韵脚处的平仄通押,每个韵脚处或平或仄都仍是固定的。

    (四)

1.字相同连用。如《钗头凤》上下结:错!错!错!莫!莫!莫!《醉春风》:恨!恨!恨!

2.两句相同连用。如《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调笑令》:团扇,团扇;弦管,弦管。《如梦令》:争渡,争渡。《丑奴儿》: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3.两句末字相同。如《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醉花间》:深相忆,莫相忆。《一剪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独木桥体。特殊的押韵形式,一韵到底。

    三、几点特殊说明

    (一)诗词韵脚的区别。从韵脚在句子里的位置看,词跟诗一样,以句末用韵为常例。但在诗中,每韵都必须完整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词中也经常在逗断处用韵。如《霜天晓角》:“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中的“尾”字韵。还有的韵在句中非正规停顿处,甚至一句之中各词语之间互相押韵。如周邦彦《兰陵王》:“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识”字句中入韵。苏轼《醉翁操》:“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然”、“圆”、“山”都是句中韵,相互押韵。

    (二)入声韵与上去声韵。上声、去声和入声韵都属于仄声韵,凡用仄声韵处,可用入声韵,也可用上声韵或去声韵。同韵部的上声韵和去声韵可以通押。但入声韵原则上独用,不能与上声、去声韵通押。

    (三)有些仄声调词必须押入声韵如《丹凤吟》、《大酺》、《兰陵王》、《西湖月》、《解连环》、《雨霖铃》、《好事近》、《浪淘沙慢》、《暗香》、《疏影》、《曲江秋》等。

 

<!--EndFragment-->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2:46:59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词的句式与平仄

词句的句式与平仄多用律句,次的律句和格律诗的律句有许多相同或相通处,也存在一些自身特点。另外,词句中还有一些拗句。律句的平仄都有规律可寻;有些拗句是常见的拗句,也有一定规律;有的拗句,则是要靠记忆的。掌握了词中律句,辨识词中拗句,是把握好词调节奏声情的重要基础。

一、词句的特点

(一)词中律句遵守平仄交替原则。词句最短的一个字,最长的可到十一个字,句子长短差异虽大,但词中律句仍然遵守平仄交替原则,而且更加忌讳“孤平”。这一点对认识词中律句非常重要,因为词调虽多,每句字数却相对有限,不同词牌,只要字数相同、句式相同,其律句平仄要求都是相同或相通的,遵此平仄交替规则,不难甄别,容易记住。

(二)词中律句多渊源于诗中律句。虽然词句比诗句复杂得多,但也有规律可循。

1.早期小令多律句,后期长调多拗句。初期之词,略与长短句律诗无异。如二十八字之《阳关曲》、《竹枝》、《杨柳枝》、《清平调》、《浪淘沙》皆属七言之绝句。五十六字之《瑞鹧鸪》句法一切与七律无异。六言词调如《回波词》、《塞姑》等,亦与六言绝句无殊。《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由六个七字律句组成的,象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鹧鸪天》五十七字,只是把颈联出句的七个字减去一字,分成两个三字句,其余句式平仄与七律完全相同。《卜算子》四十四字,就是由六个五字律句、两个七字律句组成的,很象一首仄韵五律,只是第三句和第七句多了一个音节。如《蝶恋花》等词,亦纯属长短律句。后来文人创作长调,拗句渐多,甚至仄声还分上去,句式也慢慢变得复杂。

2.词中律句仍以四至七言律句为主。词句包含从一个字到十一个字的各种句子,但仍以四言、五言、六言和七言律句为主。词句绝大多数都是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基本句式上,增增减减,或者穿靴戴帽,或者掐头去尾,也有的是原封不动,照搬过来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词句和诗句有差异处:诗句节奏与内容一致,每个诗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句”,即便流水对等特殊句式,起码每韵应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句。但在词中,节奏与内容不一致,一个完整的意义句,中间可能有许多句中韵,如果把每韵看成一句,一个意义句就会包括几个韵句。我们知道,与诗相比,词更具有音乐性,我们研究词的句法与平仄,如果以韵句来分析,词句字数就短了许多,而且律句也相应增加了许多。

(三)词句中有领字。词句和诗句相比,特殊之处的还在有领字。领字用在句首,或为一字,或为二三虚字。领字和后面字句,句义不能割断,但在平仄节奏上可以分开,而且分开后,剩余字句平仄规律更加一目了然。所以领字更像加在短词句头上的一顶帽子。领字以一字领为多,字之平仄,以仄声、尤以去声为多。凡用去声领字词调内,时有必须用去声,不得以上声、入声替代者。常用领子如下:

1.一字领:看、恰、奈、似、渐、怅、怎、叹、想、怕、算、任、正、念、记、问、待、却、见、漫、但、恁、恨、爱、喜、怪等,以上仄声;惟、争、都、还、令等,以上平声。

2.二字领:却又、正是、恰似、见说、试问、且恁、好是、待把、是处、那堪、争知、如今、而今、长记、只恁、相将、漫说、因念、无奈、拌却等。

3.三字领:算只有、又争似、怎奈何、怕不似、便纵有、悄未许、更那堪、恰正在、见说道、漫记得、又却怕、不会得、当此际、都付与等。

二、词句平仄配置

    下面按字数长短介绍词句的平仄配置,其中句中韵,因不能构成意义句,历来研究者并不单独对待。我们为了更加容易看清词句的结构与平仄关系,也把它们作为词句分析。而领字只像是一顶帽子,不再重复讨论。

    (一)一字句

一个字很难构成完整的意义句,所以一字句很少见。凡一字句,多入韵。其平仄格式,有“,也有“”,非平即仄,不可相混。

    1.,见《十六字令》、《一七令》等词。如: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蔡伸《十六字令》)

愁。回野,深秋。生枕上,起眉头。(魏扶《一七令》)

    2.“”,见《钗头凤》、《哨遍》等词。如:

    错!错!错!……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苏轼《哨偏》)

嘻!物讳穷时。丰狐文豹罪因皮。(辛弃疾《哨偏》)

    (二)二字句

二字句一般也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句,故二字句也不多见,亦多入韵。其平仄格式,以“○●、“○○”为正,少有“●●”或“●○”者,盖“●○”实犯孤平之忌,至于为何不以“●●”为正,待后面说明。凡“●●”者皆可为“○●”,相反则不能;凡“●○”者皆可为“○○”,相反亦不能。

1.“○●”,见《河传》、《调笑令》、《如梦令》、《定风波》、《甘草子》、《双双燕》、《暗香》、《锁寒窗》、《换巢鸾凤》、《瑞鹤仙》、《喜迁莺》等词。如:

春暮,微雨,送君南浦。(李珣《河传》)

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王建《调笑令》)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苏轼《定风波》)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柳永《甘草子》)

    2.“○○”,见《醉翁操》、《南乡子》、《思帝乡》、《木兰花慢》、《满庭芳》、《戚氏》等词。如:

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冯延巳《南乡子》)

如何?遣情情更多!(孙光宪《思帝乡》)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苏轼《醉翁操》)

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孙道绚《南乡子》)

盈盈,斗草踏青。(柳永《木兰花慢》)

另,姜夔《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此地”为上去两仄声,无他首可校,后人填此,亦步亦趋,但也有作○●”者,如:

重醒,尝记年时,向灞桥驿岸,殷勤折赠。(孙荪意《翠楼吟》

春去,犹自恹恹。怎欲眠又起,乍寒还热。(俞士彪《翠楼吟》

长恨,花事匆匆,怕红无三日,绿阴成阵。(王闿运《翠楼吟》

还认。油幕看人,问故人别后,好风谁赠。(王闿运《翠楼吟》

谁料,别后樱桃,剩相思刻骨,新凉又到。(程颂万《翠楼吟》

    (三)三字句

三字句以“○○●”、○●●”、●○○”、●●○”最为常见,为三字律句,就是七言律句的三字尾,其次有“●○●”、●●●”两种,又都正五律拗句的三字尾。以“○○○”最为罕见,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因为我们知道,“○○○”在五律中正是大忌讳。

    1.三字律句。词牌中如果连续出现两个三字律句,一般都使用对仗或重叠。○○●”多与○●●”通用,而少与●○●”通用。盖词中律句与诗中律句不同,没有拗救之说,故律句多不与拗句通用。对仗如:

惊塞雁,起城乌。(温庭筠《更漏子》)

深院静,小庭空。(李煜《捣练子》)

思往事,惜流光。(欧阳修《诉衷情》)

花露重,草烟低。(欧阳修《阮郎归》)

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

剪红情,裁绿意。(吴文英《祝英台近》)

红杏了,夭桃尽。(苏轼《占春芳》)

梅雨过,蘋凤起。(谢逸《千秋岁》)

汴水流,泗水流。(白居易《长相思》)

湖山横。湖水平。(刘学箕《长相思》)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满江红》)

○○●”与○●●通用如《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刘禹锡)

南徐好,溪上百花堆。(僧仲殊)

桃李在,花月更悠悠。(僧仲殊)

    2.三字拗句。三字拗句“●○●”多见于后来长调,可与○○●”通用。●●●”多见于三字领,亦有单独做短句的,多与●○●”通用。●○●”如:

醉时耳……事如水!(李演《贺新郎》)

公知否……大如斗。(戴复古《贺新郎》)

无人见……有双燕。(葛长庚《贺新郎》)

江国,正寂寂。(姜夔《暗香》)

闲立翠屏侧。(张炎《暗香》)

词如宋·张孝祥《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至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四)四字句

四字句在词中甚多,其句式除常见的“二二”句式外,也有“一三”句式,如水龙吟下结。四言句近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仄收以“◎○○●”最为常见,其次是“○○●●”,而“●○●●”孤平,属拗句,多在专用拗句处出现。平收以“◎●○○”为正,“◎●●○”为拗句,不常用。我们看仄收四字句,以“◎○○●”、“○○●●”律句,而以前者最为常见,后面五字句、七字句,都有此种情况,而前面二字句中,尤以“○●”为正,而不以“●●”为正,似有别于格律诗中七言律句前四字。我们知道,宋人格律诗中,也非常偏爱“◎○○●”句式,应该说这种偏爱和宋人词中这种偏爱,非常相同,并非偶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词调中规定“○○○●”一般都可作“●○○●”;反过来“●○○●”不可随便作“○○○●”,更不可作“○○●●”,多见于“一三”句式的句式。两个四字句如在句首,多用对仗;用在句中,也时有对仗,不可不察。词如宋·王安石《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另如:宋·吴潜《沁园春 多景楼》:

第一江山,无边境界,压四百州。正天低云冻,山寒木落,萧条楚塞,寂寞吴舟。白鸟孤飞,暮鸦群注,烟霭微茫锁戍楼。凭阑久,问匈奴未灭,底事菟裘。

回头祖敬何刘。曾解把功名谈笑收。算当时多少,英雄气概,到今惟有,废垄荒丘。梦里光阴,眼前风景,一片今愁共古愁。人间事,尽悠悠且且,莫莫休休。

另如近现代·钱仲联《水龙吟 八月二十一日晚,风雨中京口渡江。忆二十年前,于此逭兵西上,风景不殊,欣慨交集》:

瞑阴低压金焦,乱涛狂蹴吴天暮。昏灯水驿,晕黄颜色,为谁凄楚?畅好秋辰,客程偏恨,满江烟雨。记悲笳声里,苍茫去国,千行泪,从东注。    早是洪桑换劫,二十年惊飙过羽。重来故垒,剩芦残荻,海尘何处。创雁穿云,危樯追浪,郢魂都逝。又承平时节,卧吹箫管,向扬州路。

(五)五字句

五言句主要有两类,即律句和拗句。

1.五言律句,其句式除常见的“二二一”、“二一二”句式外,也有“一二二”句式。五言句多近于格律诗五言律句,而往往比诗中律句要求还严,如词谱作“○●○○●”者不可作“●●○○●”。作“●○○●●”者不可作“○○○●●”,“●●●○○”不可作“○●●○○”,第一字仄声不能作平声,多见于“一二二”句式,多为一字领。“◎○○●○”不可作“○○●●○”,如《菩萨蛮》、《长相思》之结句,虽然后人填词,多将两者混用,但有正变不同。如词如唐·温庭筠《菩萨蛮 其六》: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如当代·汪玢《生查子》:

惆怅彩鸾飞,不止相思树。作囿有青山,山外天如布。    飞去不回来,日又垂垂暮。江海扇阴风,念尔迷行处。

    如宋·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如宋·陆游《水调歌头 多景楼》: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地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2.五言拗句。五言拗句多为定格,不能与律句混用。如《祝英台近》有四个五言句,其中第三、五、十四句做拗句“◎●●○●”,而不能改作律句“●●○○●”,整个宋人之作大都如此,如宋·岳珂《祝英台近 登多景楼》:

    瓮城高,盘径近。十里笋舆稳。欲驾还休,风雨苦无准。古来多少英雄,平沙遗恨。又总被、长江流尽。

   倩谁问。因甚衣带中分,吾家自畦畛。落日潮头,慢写属镂愤。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正愁尽、河山双鬓。

另有一字领如毛泽东《沁园春》:“望长城内外”、“想唐宗宋祖”;张元幹《兰陵王》:“正年少疏狂”、“曾驰道同载”、“甚粉淡衣襟”。

    (六)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延长,在四字句上面加上两个字就成了六字句。因此,六字句最常见的平仄格式是:“◎●○○○●”、“◎●○○●●”,“◎●●○○●”,“◎○●●○○”,第一个字一般可平可仄。其节奏以“二二二”(包括“二四”或“四二”句式)为常,如《西江月》、《破阵子》等。词如宋·刘克庄《清平乐 丹阳舟中作》:

休弹别鹤。泪与弦俱落。欢事中年如水薄。怀抱那堪作恶。    昨宵月露高楼。今朝烟雨孤舟。除是无身方了,有身长有闲愁。

如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如南唐·冯延巳《如梦令》: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另,词中六言拗句也很多,仄收、平收皆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二字与第四字平仄相同的,第二种是第四字与第六字平仄相同者。多见于后来长调,为特定句式。

    (七)七字句

七字句也有律句和非律句两类。

    1.七言律句。词中七言律句亦近于诗中七言律句,而要求也更为严格。相对而言,仄收以“◎○◎●○○●”为常见,而以“◎●◎○○●●”为少见;平收以“◎○◎●●○○”为常见,而以“◎●○○◎●○”为少见。词如宋·张先《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又如宋·晏几道《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又如宋·米芾《渔家傲 金山》:

    昔日丹阳行乐里,紫金浮玉临无地。宝阁化成弥勒世,龙宫对,时时更有天花坠。    浩渺一天秋水至,鲸鲵鼓鬣连山沸。员峤岱舆更赑屃,无根蒂,莫教龙伯邦人戏。

    又如宋·辛弃疾《玉楼春 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如当代·汪玢《蝶恋花》

    春到江南春又暮。和雨和烟,绿上江南树。斗草吹花寒食路,安排好个风流处。    惹我开帘张绮户。燕子飞来,燕子飞飞去。飞去还来还软语,深情待要和郎住。

    2.七言准律句。“◎●○○●○●”(第三字必须平声)和“◎●○○○●○”。前者偶与“◎●◎○○●●”通用,如唐·李白《清平乐》、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只是说明当时还带有格律诗的影子,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拗句在一些中、长调中单独使用,如《感皇恩》、《洞仙歌》、《暗香》、《雨霖铃》。后者是词中常用句式,一方面,“◎●○○●●○”皆可通于此句式,也即凡是此律句,第五字必可平可仄;另一方面,有些词调,如《忆王孙》、《沁园春》等,“◎●○○○●○”又单独使用,第五字必不能作仄声。

    3.七言拗句。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七言句的节奏。七言律句一般是“四三”结构(包括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但七言词句还有作“三四”、“一六”的。“三四”多为三字逗与四言句的复合,其中三字逗多属三言律句,也有三仄拗句如三字领者;四言以律句为多,偶有用拗句者,如《桂枝香》、《换巢鸾凤》、《声声慢》等长调。而“一六”多似一字领与六言律句的复合。

    最后还要顺带说明的是,词中七言律句不可随意改变节奏,即使是像格律诗中允许的“一三三”句式,更不可能改作“三四”句式。

   (八)八字句以上句式

八个字以上的句子,从平仄和节奏上看,大多数是两个七字以下的句子的复合,多是音乐或意义的要求造成的。

    1.八字句。最常见的是“三六”句式,如《雨霖铃》、《洞仙歌》、《满江红》、《贺新郎》等;另有“一七”句式,如《八声甘州》、《贺新郎》等;还有“二六”句式,如《定风波》、《念奴娇》等。

三五如:

又岂料、如今余此身。(陆游《沁园春》)

想小楼、终日望归舟。(张元幹《满江红》)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一七如: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辛弃疾《八声甘州》)

况、人情老易悲难数。(张元幹《贺新郎》)

二六如: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苏轼《念奴娇》)

    2.九字句。

    九字句实际上是三字句与六字句、六字句与三字句、四字句与五字句、二字豆与七字句等组成的复合句。

    三六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六三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四五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

    二七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组成九字句的五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七字句一般是律句。

3.十字句。比较罕见,实际上是三字句与七字句的复合句。如: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辛弃疾《摸鱼儿》)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柳永《夜半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另,辛弃疾《粉蝶儿 和赵晋臣敷文赋落梅》,两阙八句,有四个十字句: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4.十一字句。十一字句是词中最长的句子,非常罕见,常见的词调中,只有《水调歌头》一调中有此长句。它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的复合句。如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园。”上四下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上六下五。盖此种句式结构,既有节奏上的固定,也有意义上的变通,特别在长调中,同一词调,同一句处,断句多有不同。

三、词律的补充说明

(一)勿以诗律填词。词中平仄,不存在拗救之说,即使律句,与诗中律句也多正变差异。初学作者,往往误移诗律而为词律,以致平仄错误,不可不察。

(二)需把握紧要处。词中平仄,精严处平上去入,皆有讲究。凡明确用去声者,宜谨守规矩;凡须作上去者,亦以上去为宜。

    (三)不可盲信词谱。填词须有词谱,常见词谱各有优点,也结有缺点。常用词调,皆可依谱而填。但也不能盲信词谱,还需取早期名家词,相互比较。察其源,知其变,守其度,方能既得其从容之乐,又不失其精严之律。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5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2:47:35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词的对仗

一、词的对仗特点

对仗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在词中有广泛的运用词的对仗与律诗对仗不一样。大致说来,有以下差异:

    (一)没有固定位置。律诗每句字数相等,具有平仄交替、平仄对立和平仄相黏的严格要求理论上,每一韵、每一联都可以形成严格的对仗。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词句相邻、字数相等,有对仗的可能。

    (二)没有严格要求。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位置,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而且注重平仄对立,忌讳两句有重字。词的对仗,很多时候只是约定俗成,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对仗只似骈偶,可以平仄对立,也可以平仄相黏,两句可以重字,甚至可以重韵。

(三)对仗灵活多样。词的对仗,除了偶对,还有鼎足对、扇对等形式。即词中对仗,包括两句对、三句对和四句对。对仗首句前面可以加领字或逗句,形成衬逗对。另外,有些对仗非常宽,如七言句,前面四字作工对,而后面三字几乎不对。

二、词的对仗分析

  词的对仗,究竟有无规律,究竟如何把握?我们在读词填词时可以注意以下规律

    (一)体近律诗的多含对仗

    初时小令,体式多从律诗、绝句中变化而来,这类词,多含对仗,而且要求也相对严格。常见的《鹧鸪天》词,其三四句必用对仗;平调《浣溪沙》词,四五句必用对仗。如宋·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

    如宋·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仄韵如《生查子》、《玉楼春》等,虽皆为五言、七言律句,盖仄韵本宜拗怒,故少用对仗。然仍有用之者,如近现代·夏承焘《玉楼春 题曙岑翁词卷》,三四句用对仗:

钱塘十载花如雾。畴昔江头寻梦路。南陔花事北堂心,西子湖船东道主。    鸥汀鹭渚逢迎处,作达何人赓健句。臂弓休问少年豪,市帚犹能垂老舞。

再如宋·周邦彦《玉楼春》,几句几乎全用对仗,一二句宽对,三四、五六、七八全属工对,更是罕见: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二)两片头处短句多用对仗

两片片头,如果同是两个以上的三字句或两个以上的四字句,基本都要对仗。六字句如《西江月》亦要对仗。如五代·韦庄《更漏子》,两片头皆用对仗,甚至其它两处,亦皆用对仗: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又如宋·秦观《鹊桥仙》,两片头皆用对仗: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又如北宋·秦观《满庭芳》上片“山抹微云,天沾衰草”句: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又如宋·史达祖《西江月 舟中赵子野有词见调,即意和之》,两片头全用对仗:

裙摺绿罗芳草,冠梁白玉芙蓉。次公筵上见山公。红绶欲衔双凤。    已向冰奁约月,更来玉界乘风。凌波袜冷一尊同。莫负彩舟凉梦。

另,一如律诗尾联,词的上下片结句处,多不用对仗。偶有用之者,如前举之周邦彦《玉楼春》与吴潜《沁园春 登多景楼》。

(三)一些词牌固定位置多用对仗

一些词牌的固定位置,多用对仗,如《忆江南》两个七字句,《满江红》上下片两七字句,《沁园春》上下片一字领后扇对,约定俗成,几无例外,皆宜遵守。如清·纳兰性德《江南好》:

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金碧矗斜曛。

如宋·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如近现代·毛泽东《沁园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作者表达声情需要使用对仗

词中只要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原则上都可以使用对仗。词作者往往根据声情需要,特别对一些四言句,经常使用对仗。这些对仗,并没有明显的约定俗成,一个作者的不同词作中对仗不同,同一词牌,前后人唱和,使用对仗情况也多不相同。如:

宋·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姜夔《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当代·汪玢《永遇乐 北固山怀古用稼轩韵》:

铁瓮江山,铜乌风露,紫龙眠处。淡月孤悬,青天不老,寂寞潮来去。王孙旧事,高楼多景,烛影摇红曾住。总堪怜、英雄侠骨,肯忘逐鹿擒虎?    刀弓贵主,关河萧索,别母随郎回顾。水上深箫,城头细角,北固前边路。风流歇矣,仙宫净域,几岁不闻钟鼓。笑登陟、寒鸦解问:老郎健否?

三首词同题同韵,辛词为原唱,姜、汪为和作,我们就对仗做一集中分析。两片头皆有两个四言句,具备对仗条件,宜用对仗。辛词上片句式有变化,严格说,已不是两个四字句,故未用对仗,下片头亦未用对仗。姜词上片头“云隔迷楼,苔封很石”工对,下片头未对。汪词上片头“铁瓮江山,铜乌风露”工对,与“紫龙眠处”几成鼎足对。下片头“刀弓贵主,关河萧索”亦宽对。辛词词中只“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一处对仗,而此处姜词并未对仗,却在上片“数骑秋烟,一篙寒汐”、下片“楼外冥冥,江皋隐隐”、“中原生聚,神州耆老”三处对仗。汪词上片“淡月孤悬,青天不老”、“王孙旧事,高楼多景”,于辛词、姜词对仗处皆用对仗,下片“水上深箫,城头细角”,于姜词对仗处,只作一处对仗。

使用对仗,可以使词显得精警有气势,但一味对仗,也会使词变得不够流宕自然。因此,填词不在于使用对仗多少,而在于如何借助于对仗的语言特色,来为声情服务。这个是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6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2:48:45 [只看该作者]

 

 

附:新声新韵介绍

 

 

一、韵与韵书的发展

诗词歌谣,因为有韵,易读易记,便于流传。然历史是发展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汉语语音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从古到今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时期。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诗歌艺术,相应的各个时期也有各个时期的音韵。

先秦时期,“风”、“骚”继起,当是对应的上古音韵,音韵学家虽有所考,但其具体发音已不可考。到了汉代以后,古体诗、乐府兴盛时期,五言诗的形式固定下来。南朝时期,出现了《四声切韵》、《四声韵补》,可惜都没流传下来,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韵书。隋代陆法言著的《切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以后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唐韵》,《广韵》,有206韵之多。宋代平水人刘渊编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平水韵,共106韵,成为后来格律诗词通用的韵部,后来清代编印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都是用的平水韵。

宋代词兴,结合当时语言特点,词的押韵比诗要宽得多,但词韵仍只是在平水韵基础上,对一些韵部的合并,现在通行词韵《词林正韵》,共19部,34韵,包含4个入声韵部。

后元曲复兴,《中原音韵》始出,亦19部,只是入派四声,不再单列,而且也打破了平仄分押的局面,因为元曲是要求平仄互押的。而在现代戏曲、曲艺唱词的创作中,亦有“十六辙”、“十四辙”和“十三辙”,而以“十三辙”最为通用,但都流行于民间,并无明确的规范。解放后,195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增注中华新韵》,1965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诗韵新编》,只有18韵。

我们回看每一韵文学形式的兴起,大地都始于民间,而盛于文人。故其用韵,皆与其初形之时的语言特点基本相符合。新体兴而旧体不废,百花齐放,相得益彰。新文化运动以前,戏曲已经突破元曲格律用韵的束缚。新文化运动以后,新诗亦兴。改革开放后,流行歌曲又大为盛行。所有这些,都需要一部规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韵书。因此,近二三十年来,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探索,如1989年由白雉山先生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新诗韵》,在十三辙的基础上,细分14个韵部,十四个韵部连起来为“诗章佳音需和谐,惟求功夫劳安排”,非常好记。2004由中华诗词协会正式颁布试行的《中华新韵》也是十四韵

    学习《中华新韵》是初学古诗词新学员、新诗友快速学习和掌握诗词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初学传统诗词的新学员、新诗友,一般都会碰到两个难题:一个是一百多个韵部;另一个是众多的入声字。一些同志还会碰到新四声与老四声的不易辨别。如果用新声韵写作,只用十四个韵部,并且避开了入声字。而大多年轻人都十分熟悉汉语拼音,并会正确或基本正确地进行拼音,也就基本掌握了新声韵。

同时,《中华新韵》更应该成为其他现代韵文学,如诗歌、自由曲、音乐、戏曲等通用的韵书。

二、认识《中华新韵》

    (一)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二)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ɡ,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合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同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辩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

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曲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四)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五)《中华新韵》(十四韵)的韵部

    1. aㄚ,iaㄧㄚ,uaㄨㄚ

    2. oㄛ,eㄜ,uoㄨㄛ

    3. ieㄧㄝ,üeㄩㄝ

    4. aiㄞ,uaiㄨㄞ

    5. eiㄟ,uiuei)ㄨㄟ

    6. aoㄠ,iao

    7. ouㄡ,iuiou)ㄧㄡ

    8. anㄢ,ianㄧㄢ,uanㄨㄢ,üanㄩㄢ

    9. enㄣ,inien)ㄧㄣ,unuen)ㄨㄣ,

ünüen)ㄩㄣ

    10. anɡㄤ,ianɡㄧㄤ,uanɡㄨㄤ

    11. enɡㄥ,inɡ(ienɡ)ㄧㄥ,

onɡ(uenɡ)ㄨㄥ,ionɡ(üenɡ)ㄩㄥ

    12. iㄧ,erㄦ,ü

    13. 支(i)(*)零韵母

    14. u

      

<!--EndFragment-->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江东听雨轩
  1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86 积分:99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4/6/25 16:38:5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30 6:22:28 [只看该作者]

看完第三章,翻书体会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流水清清
  1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6 积分:8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4/7/17 17:10:5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7/17 17:23:37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了!

 回到顶部
总数 18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