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中楠的诗之24见
即兴而就,一人一说
1.个人写作观:在场写作、身体写作、直觉写作、个人写作、境界写作。
赞同,可谓诗的写作过程:先必须有“我”在场---->再将“我”退场---->最后将个人升华。
诗当是个人的,个人的修为造就个人的境界,个人的及物观,也属于“体制内写作”与“体制外写作”的问题,如看建国初、文革期间的诗,那时间的诗歌如不看作者名字,说全是出自于一人之手也不足为怪,这些“诗”是诗歌历史大潮中最易湮灭的,相反屈子,阮籍,陶渊明,王孟,李白,义山,东坡等,他们的诗历经几千年犹被人称诵,他们的诗歌是个人的,充满着自己的个性、独特的境界。这些人都不容于世,诗歌的历史也正是由这些“在野”的诗人组成的。
2.天赋,就是凭直觉对艺术进行直接判断和创造的能力。
我觉得诗歌天赋应包含两个方面:1、心:如中楠所说,2、言:能用诗化的语言文字将诗“说”出来。东坡曾放言:(大意)平生最大的快乐和自豪就是自己所见所思所感能用诗词表达出来。不由想到,或许曾有过许多人有过这种心上的天赋,而缺少言上的天赋,而未能成为诗人。
3.一个真正的诗者必须具有心中的神和对诗歌足够的真诚和敬意。
此论当知是针对下半身和垃圾派的,伊沙曾嘲讽垃圾派为“简单的逆向思维”,其实我看到这句话,也想到了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呵呵。。。
4.当代诗歌缺失一个可以信赖的传统。
现代诗歌宗出“五四”,白话诗歌本出身于西方,我也认为:白话诗一开始“宗西”就是错误的,汉语言诗歌应从头开始,把老底子都要端掉,干干净净地从自己的汉语言开始。
5.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
目前的诗歌泛滥,无疑作者们都须省身自扪,为了什么而写?有必要写那么多吗?
6.艺术与用保持距离,诗歌更彻底。
此论及诗歌的价值,实用性,诗歌究竟为什么服务?应像艺术一样只有超脱政治,世俗才可称之为艺术。中楠强调的是诗歌无“用”,这点我不能完全同意。
7.执著于写是诗歌的一大包袱。
为写而写,不如思之。诗必须要“写”,但不仅是“写”。
8.诗歌发生在脚掌以上不足两米的空间内。
这句太诗化了,没看得明白。
9.诗到语言为止,诗到意为止都是不足的,诗无止。
10.可以把诗歌分成诗歌A,诗歌B或诗歌C,他们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得要少。
等待更饱满的说法。未知从中“诗歌”分类的标准。
11.当代众多口语诗在追求写作快感中,丧失了足够的阅读空间。
诗人梦亦非曾批过时下的口语诗现状,他提出目前中国的口语诗还不算是真正的口语。多数人只停留在语言表面上,而失去境界,不是所有的口语都可入诗,而摘词采句的功力就是个人的修为问题。有境界的口语才是真正的口语,中楠的口语我很喜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上达此境界的人不多,大家可去找下我以前发过他的诗再看看。
12.诗歌只反映发生,这是诗歌的生命。
诗贵真!
13.诗歌同时也是开阔内心世界的瞬间停留,它无法维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上。
也算是诗与小说的区别,诗与散文在这点上更接近。
14.诗歌是眼睛与内心之间的过程。
15.诗歌接近沉默。
16.诗歌在传递中部分消失,消失的部分我们无法说出。
个人以为这正是诗歌的隐晦性,残缺美和不可言说。但现在却有不少人刻意去追求这些,反使诗越走越远。
正如所说:一首诗一半是由作者完成的,另一半交给读者,而每个读者读到的东西又不一定完全相同。
17.诗歌是看不见的具体行为在时空中的继续存在。
18.诗歌存在于时空相结合的场中,场的集散与流动是诗歌的生命状态。
个人觉得新诗与古诗区别或许就在于此:古诗给人的感觉是平面的,或疏笔酣墨,或细描工笔,而新诗应是多维的,流动的。(近几年也有人从宋词(吴文英,姜夔)中读到了早于西方一千多年的朦胧诗)
19.诗歌不是一种认识或见解,诗歌是直觉的文字形式。
20.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不需要借助诗歌来深入。
这两条的本质在于诗歌与哲学之间的距离与交融的问题。看得出中楠的立场是诗与哲学彻底分开。
21.进入大脑的用于诗歌创作的信息,就是诗歌最初的体,不应在创作过程中遭受破坏。
诗是瞬间的直觉,应是真实的“记忆”。原体在被虚拟的,外加的东西(意象不在此内)介入只会破坏诗。这点我有体会。
22.诗歌写作永远都不该落在某个点上。
这句好像还待完善。
23.偶然和爆发成就诗人之所在。
套用马哲来说,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呵呵
24.诗歌向诗歌之轻发展。
从上推论而出,非常新颖的看法,现在我还不能判别,先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