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后六首诗:我的小巷情结
一个人把丢了十多年的东西捡回来,并且象个宝贝似的抱在怀里,日夜呵护起来。有时候我站在旁边,看着另外一个自己奇怪的作为,感到可笑,和莫名地感动。
也许当初的丢弃是生活的一种叙事,一种伤害的无意;或者是一种热爱的降温,一种雾霭的断裂……但是,纵有千万种无聊的理由,它还是不知不觉消失了。十年,我放弃了美好的歌唱而选择了性格的残害,在那些没有诗歌的日子里,随着磨难的饱满,使我越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的无比浅薄。在经历了无数次审判之后,我蹲下身来,双手抱头,痛苦而异常幸福地捡起了,曾经乐此不疲的一种人生:把生活分行。
我象个孩子一样,翻阅着那些布满灰尘,颜色泛黄的笔记本,对着身旁傻比似的站着的自己,尽情炫耀起那些罗嗦而又甜润的《蜜般的声音》:
卖蜂蜜的声音
是位长相很甜的大嫂喊的
她家在生红豆的南国
她来了,巷口一站
买—蜂—蜜—哟
满胡同都蜜似的甜
邻居们喜欢与她讨价,因为
她的话又稠又粘
想象着泡水比蜜都甜
她走了,留下甜言
买—蜂—蜜—哟——
这不常有的声音真甜
不知古都人都买了没
因此我很思念
(1991年5月5日《开封日报》)
91年我22岁,我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天才,但我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着生活,歌唱着甜蜜的胡同小巷。印象中那时侯很流行朦胧诗人对世纪末的感叹,以及汪国真孜孜不倦的教诲,而我和另外一个自己相依为伴,甜美而幸福地生活在《小巷》:
小巷很深
深如老人对局的思考
夏的战火总烧不开河界的水
吃饭的叫声
在小巷划来划去
不知怎么也沉不到河底
奶奶无奈的火泼旺,觉得
是我到小巷
乘凉的时候了
小巷很薄
薄如细细的豆腐丝
长长的一声叫卖
把小巷切得短碎
哧哧啦啦炒满盘碗
回味起来
觉着
薄薄的小巷
味道很鲜
(1992年7月28日《开封日报》)
是的,我无忧无虑,以一个自己认为的盛世的年少人的眼光,读着这个世界,那蜂蜜,那豆腐丝,甚至连一个烧饼,都会引起我对生活的感慨,幸福地生活和永无休止地歌唱在七朝古都深处的一个《小巷》:
(节选)之一
一条小巷几步之隔
你在那边的门口和面
我在这边的门口做诗
有时候你狠劲砸两下面
我停下手中的笔
我们相视笑笑
透过这条小巷
我做诗做久了做累了
你也把面和好打成烧饼
我穿过小巷给你毛把钱
你接下钱给我一个烧饼
然后我坐下来吃你该忙忙
完了我们相视笑笑
你走进小巷那边的门
我走进这边的门
(1992年12月《中外诗星》·当代中国实力诗人诗选)
这个烧饼几乎成了我诗歌的墓志铭,使我离开了诗歌长达10年之多。同时,吃完这个烧饼,也有了做梦也想不到的经历:和艾青老人的谋面。他老人家湿润着眼睛,用相当模糊的概念,对我的创作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概括:“好久没见过这样的诗了。”
这样的诗是什么样的诗?这样的诗应该是这样的生活的延伸。啃着这样的烧饼做出这样的诗,让我再也无法平静,无法继续浮于表面地歌唱和简单地快乐幸福。对小巷这次稍微深处的白描,成为我的文字开始失血的伤口,让我在失血的生存斗争中挣扎滚打了十多年。更多的时候我在问另一个自己:兄弟,这十多年你都干了些什么?为一些蝇头小利与人勾心斗角,投机钻营,煮酒阔论商场胜败荣辱?鲍鱼燕窝,美女香车,一时的荣华现如今都若过眼烟云,虚无飘渺,而那个毛把钱的烧饼,是多么香甜难忘。从幸福地歌唱到渴望幸福,是何其遥远的一段距离,渐行渐远的我将走向何方?我是否还能《回到小巷》
一切都存在着消失。
挽留呈白颜色,送别呈白颜色
在夜里很难分得清。皮肤是另一种存在
狗儿无事可做时而吠上几声
证明一下自己
我也是白色的,在夜里
很透彻地分析一个女孩子的照片
心想人性要是开花了有多少瓣
这是个夜。
我很荒芜
你很想种植
丁香来来往往
(2004年10月11日《周末诗报》)
我所居住的城市,是全国有名的菊城,但我颇爱丁香。也许这种爱恋来自小巷里居住的几位老人,在老房子的后山墙临街的空地上,种植的那些丁香花。她们瘦弱而不艳丽,那些暗紫色的小花朵,带着老人们的忧郁和哲学,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她们是完美的,是诗的,尽管那些丁香已经随着那些老人们一个个远去,但她们却永远地开放在了我灵魂的《深处》
石子路多少岁了。丁香还不回来
回来又怎样,头发先是白,接着被别人踩光
九百岁如何消失。九百岁的小巷
渴望一场雨,渴望老态龙钟的丁香没打伞
石子在小巷的最底层,和我
一样可怜的,等血液里分离出困惑和一把伞
饿着肚子离开路,象一束惊悸
(2005-4-26《周末诗报》)
那些失去的,那些忘记的繁芜,在我生命最灿烂的季节里,都显得无足轻重。而这些连乜斜也不被人顾的豆腐丝,烧饼,丁香,叫卖,破旧的小巷和生锈的钟,成了我生命中最疼痛的部分。我时常一个人座在外国传教士留下的老教堂,试图能哼唱一些奴隶社会周朝时期《小舞》中的五音六门,站起身来,想象着甩着长袖,一番《人舞》:
想一个人,就给她水
和方向
亲切地碰响教堂的钟
那些唱诗班的孩子,哦
犹犹豫豫地就老了
我常常仰望着小巷
在门后藏起的半个月亮
把所有类似的门都虚掩上
跟着一只小猫,捋着小胡须
开始哀悼那些听过的童话
和青鸟
(2005-6-30)
渴望幸福,阐述着痛苦,总希望能止住伤口已不多的血,我的眼睛怎么了?是何种病痛,让我如此习惯地以如此病态的眼神打量这个世界?我以那种狂热和冷漠夹杂的感恩,从不去考虑“太诗”和“不诗”的技术标准,用仅剩的渴望,将生活分着行,纠缠着没有尽头的小巷情结,包容着任何目不暇接的公婆皆理的诗歌理论和褒贬。但我清醒地知道,我爱所有对生活的分行和分行者,并且渴望另一个自己再也不离开小巷,安澜,幸福,犹犹豫豫的哀悼和老去。
(2005-7-10于古都大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