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与说"的独特学习方式
美国幼儿园课堂上,每星期有一次"看与说"课(Show andTell)。孩子从家里带来各种物品,如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件小工艺品等。只要是健康的、有知识性的,带什么都行。上课时,孩子拿着自己的展品,站在教室前给大家边讲故事边演示。美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特别是演讲能力一流,可谓是"魅力无穷",这与他们童年时以活泼玩耍的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各级学校重视演说训练的结果。
中国人不善言辞,更少有具备演说才能者,人们对夸夸其谈的人有种天生的反感。其实演讲是体现一个人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方式,也是体现工作能力与社交能力的一个方面。我们中国人在外人面前,在公众场合很少有能说会道者,即便自己有想法,表达起来也往往不流利顺畅,反而给人造成思维与表达能力较差的感觉。这也与我们从小忽视语言训练,极少或根本没有演讲训练的结果。
比较起来,中国经历过"文革"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现在的孩子似乎好些。那时学生文化课可以不上,但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任务不能不完成,而且学校的大批判、大辩论和各种讲用,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经受了锻炼。记得那时小小年纪的我就常常面对于人讲话,既不怯场,也敢于说话。多少年后,我在美国纽约商界与另外五名银行家、律师和大老板主讲"国际贸易巡览"时,大概我是最没"老本"、唯一母语不是英语的演讲人。记得当时美国化学银行的副总裁会前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紧张,因为她已经紧张得心跳过速了。我说自己并不紧张,唯一怕的是即席回答听众问题时英语知识不够使唤。
那次,我在与会专家面前侃侃而谈,像个讲台上的"老手"。实际上,这是我在美国大型会议上的第一次,如果说我没有慌张,也是当初"斗私批修"锻炼的结果。在美国,别人不会主动发现你,而你要时时处处争取机会表现自己,而表现的途径离不开绝妙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美国,不仅是中国人,许多亚裔人都败在"语言表演"上,这已经不是一个语言问题,而与我们的生长环境与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文化语言与技术语言
一天,女友向我诉苦说,几年来她在业务上已经硕果累累,可部门扩大时却没有提职,被提职的竟然是当初由她录取的美国同事。那个美国同事很会写报告,更会讲演。女友因为语言的障碍,每次开年会时,总把讲话的机会主动让给同事。女友先用几句英语对他讲解,开会时,那几句英语的内容竟然能被美国同事诌上一个小时。我多次听女友夸赞这位老美同事,说他如何会表达。 在美国住久了,能讲几句英语,应付一下工作和生活,总可以做到的。现在华裔移民在美国从事技术研究工作者居多,他们说的工作上的英语应该称为"技术语言"。用这些技术语言谈专业,表达不清的地方动手几下就做出来了。技术语言可以学,可以练,所以掌握技术语言并不难。
中国人非常聪明,但作为移民为什么技术上能出类技革,却难以冲破语言交流这个"玻璃天花板",难以提升到中高级主管职位上?阻碍找们的并不是技术语言,而是文化语言。文化语言可以通过语言的内涵、轻重、语气和俚语等来表现出语言本身所固有的文化。
留学时我在校园打工,因年终要向政府申报收入与税务,学生都要填表,其中有有段内容要求挑选其一的部分: Married(Yes or No)、separate(Yes or No)、 Divorced(Yes or No),Married指结婚,separate,顾名思义是分开。是的,丈夫在纽约读书,我在俄亥俄,在 separate上,我理直气壮地给 Yes画了个钩,被美国人误认为法律形式上的"分居"。结果我新婚燕尔,没来得及"同居",就已开始"分居"了。不要说80年代的老式传统,就是在21世纪,我也算是新潮了。在美国时间长了,经常看英文、说英文,习惯后再去看中文,常常有读起来很累的感觉,累得不再想去看长篇大论了。
我用英文写的小说《初恋》在美国获奖了,但故事中微妙的东方文化固有的矜持含蓄,惟有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方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所以几位美国朋友听了故事梗概之后都说:"真不明白,不是两人都没结婚嘛?为何不能在一起?这么相爱的一对,如果没有过男女间的甜甜蜜蜜,岂不是白爱一场吗?遗憾!遗憾!"奇怪,这些美国人互不相识,听了我的小说梗概后的反驳大同小异。原因恐怕就在用英文写东方文化的东西,表述方面不尽如人意,所以才让老美们感觉不可理解。
实际上,学习技术语言并不难,耳儒目染的环境定能帮助你提高语言能力。然而,如何恰当使用字里行间的一词一字,如何把握特定的文化内涵,如不下功夫深入美国人的生活,只从冰山的一角看个大概,忽略隐在水下真正的庞然大物,就很难了解看不见的大文化,更不要说掌握其间深奥的文化语言。
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的一大特点,还表现在重视因材施教方面。到中学,特别是高中后,同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分成三个或四个水平的教学过程,使学习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因为学生按学习成绩被分开,他们只能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组同学比,而不是在大环境下去竞争。这样,即便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比,也不会
对华人家长来说,孩子是我们梦想的实现者。但家长不了解孩子适合从事哪方面专业的学习,往往在这上面犹豫不决。美国高中生在选择志向时,专门设有一堂心理咨询课,学生可向专业老师进行咨询,进行试题测试,来发现性格的利弊,再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认识和发现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志向。
一个比较文静的女孩子,父母希望她做律师,通过与辅导老师讨论后,她才知道自己不适合做律师,更适合做别的工作。所以在高中选修课时,她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志向与必修课。
一个刚从上海实验小学来的小留学生,英语还不过关,可数学成绩之优异,让同学望尘莫及。别人一张考卷都做不下来,老师一下就给他四张,而且一张比一张难度大,即便这样他做起来也跟玩似的。每次数学课老师都会给他许多辅助材料,让他多学一些。美国学校就是这样因材施教,你的能力越强,越培养你这方面的能力。然而小留学生的母亲却有一丝忧虑,她说:"虽然儿子的计算能力很强,但他的英文不行,数学解答和讲解时还是不能应付。"所以现在这个小留学生不但在数学上继续努力,而且还在加强语言课的学习。
给你工具的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中国学生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且从小到大的考试,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进行,因此他们很少有背书的习惯。他们掌握的知识,不在于有多深,而在于有多广。因此常听在美国的华人说:"现在华人家长常常不如孩子知道的多。"
历史课是要求学生大量记背的课程,不然那么多数字、年代、人物、事件,怎能记住呢?坐落在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旁的普林斯顿中学,为家长举办了一台别开生面的历史剧表演。这所中学有300多的学生,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讲演的、会演奏的、会作曲的、会组织的应有尽有。学生们聚集一起,各显其能,经过半年排练就给美国近代史上每个历史阶段的服装、流行歌曲、人物、事件和总统的讲演来个大串联。舞台上有世界一流的灯光布景,背景是一个巨大银幕,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切换历史镜头。两三个小时下来,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无论台上还是台下,大家把美国历史全部看了一遍。这样学生先感性认识,再听老师在课堂上讲历史,再查阅有关的书籍,你能记不住美国近代史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吗?
国内40岁以上者大概都记得当年上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个剧除歌舞让人过目不忘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以生动的、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将中国近代史串联表现出来,从而让人一看便知中国近代都有哪些历史事件。一晃几十年过去,我还清楚地记得剧中的人物,记得每个时代的一首歌。
美国教育鼓励孩子*大量阅读而不是*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对此,我体会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人的记忆、精力和偏爱都有局限性,美国教育是把广泛纵横的知识给予你,使它成为你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你再需要高深的知识,可到图书馆或者专业化时再去探讨。我在国内上中小学时,知识的积累基本是*死背和应付考试得来的。虽然知识很精很专,但不广泛。所以使得自己对事物的分析与见解达不到更深入、更高的水准。美国的教育,是把工具给了你,具体怎样要看作未来如何发展。
有位美国老师曾这样说过:"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要知道到哪里寻找所需要的比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但是,如果要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班级的编排制度
美国学校的编班制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各班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毕业,除非有转学或"蹲班"者,往往一成不变。如小学一个班的同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一个班。美国则不同,从幼儿园开始,每年都要重新编班,每个学生的老师和同学都调换一次。也就是说一个班有2O学生,一个学年完成后,从第二年开始全年级的学生进行重新组合,学生年年都要换班,都要结识新同学。这样小学生五年上下来,前前后后大概和全年级每个学生都曾同学一场。虽然学生总是换班,但老师基本上是重复教同年级的课,一般不随班升级。
早期介入的性教育
美国是自由世界的象征,美国人的观念也与我们不同。美国中学生谈恋爱是极普遍的事,哪个女生或男生被一群同学崇拜和追求,是让孩子和家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美国孩子普遍有性苦恼,怕没有异性朋友或没有性经验被同学朋友取笑。社会也给孩子们享受青春的足够自由,没有任何明确制约或给他们一个限度。学校对学生发生性行为不去干涉,学校关心的是教给学生发生性行为时应采取的安全知识。既然性行为已是学生公开的"秘密",学校当然要开设性教育课去教育和引导学生。
美国学校的人体生理卫生课及性教育课比我国开设得早。我国对这方面课的叫法比较含蓄,称为生理卫生或青春期教育课,不像美国性教育课那么直白。而且我国一般在中学时期才开始向学生讲授这方面的内容,而且所学的内容决不像美国学校那样直截了当。在国人看来,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开化得比较晚,如果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性教育,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美国小学二年级学生,就已开始接触人体生理卫生课,初中一年级,学生已接触性教育。高中的性教育课放映这样的电影:一男一女约会,两个人的动作愈来愈亲密,就在关键时刻,画面换成动画片。只见一群精子追逐一个卵子,跑得最快的精子撞到卵子,两个结合在一起。又回到电影镜头,女孩子的肚子开始大起来……
电影放完后,同学们问老师的问题全是如何预防怀孕、性病和避孕套的种类等。从学生所提的问题已能察觉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已远远超过粗浅的好奇和了解。在没有考虑或明白责任、贞操和家庭是怎么回事时,他们已经在品尝"禁果"了,而对后果,在他们看来却不很重要。
当代美国学生,在学校得到的性知识,不仅在质与量上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美国的新闻媒体和电影、电视对性方面的渲染与夸张,也让青少年潜移默化地认为性行为是人的本能,没什么大惊小怪。学校开性教育课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不要盲目的做错事,但对年仅11岁,对性还处在朦胧状态的孩子就开始强加性教育课,是否有必要?还值得商榷。同时,学校公开给学生发避孕套,学生也可以到校办公室领避孕套,是否给学生一种错觉,认为做这样的事没有关系,这样做的后果如何?
美国许多高中生有性经历的记录。由于性教育的开发,愈来愈多的青年对同性恋的容忍度增强,80%的人都不反对婚前发生性行为。社会上,高中生未婚他*的问题也愈来愈严重,而且弃婴、杀婴的案件也开始增长。
一年前,一位高中毕业的女生,在参加毕业晚会时在公共卫生间生下一个婴儿。她不但不照顾婴儿,反而把他憋死扔进垃圾桶,之后又坦然回舞厅接着与男友同学跳舞尽兴。更不可思议的是,女孩的家人和学校的同学老师在此之前竟没人发现她已怀孕。及时行乐的学生愈来愈多,学校只是向他们介绍性知识,而没真正让这些还未成熟的孩子懂得责任和义务,反而助长了他们的行为。尽管愈来愈多的大众开始呼吁应引起对学生性问题的重视,但从根本上去改善青少年的性意识,真是说易做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