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瑰宝莫高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因系最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人类共同财富。身价甚高,门票自然不菲,且管理极严。每次只开放十余个石窟供游人参观,只能略窥一斑而已。其实在中国,真正的艺术欣赏,始终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游人、香客慕名前来,则是冲着祖宗传下的国宝,作一次虔诚的心灵朝圣之旅而已。
月牙泉到莫高窟不远,有旅游专线。三危山和鸣沙山隔河相望,但相距较远。反而显不出气势,仅见浅浅岗峦。那河当属季节性的,目前是很宽阔的干河滩,平坦如戈壁荒漠中常见的大路。远远可见鸣沙山东麓河滩边,有一抹疏林。不算高的崖壁上,排列着些类似窑洞的石窟。上下有三、五层,南北长约三里。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后经隋唐五代至宋元历朝开凿增补的莫高窟群。这是现存敦煌石窟的主要精髓和代表,其它还有西千佛洞和榆林窟。
敦煌作为古丝绸路上的名城重镇,得名甚早。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有纪录,从汉武帝设敦煌郡,辖玉门、阳关、中部、宜禾四个都尉。镇守其境内,南北两条丝绸古道。那时的敦煌郡很大,包括新疆东部边缘和敦煌市。以及现安西、肃北、阿克塞等地,是个人口众多的大都会和通商口岸。但从元朝开始废弃丝路起,便逐渐没落凋零。到明代嘉峪关关闭后,更险为历史的沙尘湮没。能在近代声名大振,重新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一千六百余年历史的莫高窟。
令人扼腕长叹的是,这一朵佛国的旷世奇葩。竟然是因被盗,珍品流落海外,方才引起轰动。今日之盛誉,竟因惨痛的毁损换来!现在窟内是禁止拍照的,且无光亮。一般的由导游用手电照着扫描几下,简单的解说几句。个别大窟安装有电灯,也由导游控制开关,浅尝辄止。帅哥靓妹们,无奈只好在外面的仿古牌楼前排队,拍几张到此一游的纪念像。我看那字都是从右到左写的,明显的西贝货。没什么意思,便懒得去赶这时髦。好在来去都有飞天玉女迎送,知足了。
当然未尽兴的人也多,都认为参观的时间太短,讲解过于简单。怀疑是我们人太多,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理由是在一个石窟中也遭遇过外籍团队,相比之下导游的服务就截然不同。更有人说,这里的导游完全可以去我们四川演变脸。对外阿谀逢迎,对内趾高气扬。其实我感觉这是全社会的通病。不单是这里如此。只是体制中表现得更明显一些。正如民谚说:民怕官、官怕洋人。对上奉承、对下压迫,本来就是人的劣根性。世间有多少人能免俗?更何况对外宾,原不易拿捍好接待分寸。掌握好了、是发扬了中华民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传统。若稍过界,则可谓崇洋媚外。至于讲解,大家都是孔夫子的传人,有举一反三的本能,窥一斑则已知全豹。稍为意思意思,方更能彰显其高贵和价值,这也是国内文博场所的惯例。
我在莫高窟的博物馆里,买了几本相关的书籍和图册。来这一趟也有很大收获,回去对照图文,加上目睹的印象,再细细的重作次神游,也是件乐事。这里尽管是深秋,下午的太阳依然很烤人。懒得到处游走,坐在凉爽的休息室里写了一首五律:沙洲古意:
千古敦煌在,“三危”对“鸣沙”。
王母行宫丽,佛陀窟殿奢。
月牙泉凝玉,虹彩石生花。
临歧一杯酒,“莫高”日照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