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晓得为何,最近总爱发些议论。自己知道颇无聊,只简单说几句。因为大凡议论和批评,总是不讨喜的。
从孟子的“知人论世”,推至文学诗词批评家的“知人论诗”,乍一听,很对。仔细一想,又不尽然。拿历史来比方,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书本上的记载,不管正史野史,其真实性有多少呢?然而历史,又不能亲身经历,亲身经历的,又不知他写的是否绝对客观,这便隔了一层。“知人论世”因为我不懂,没有发言权,其他文体也不说,单说诗词。我写的诗词,除非自己加上序说明,否则很讨厌别人探究议论,就是再坦诚坦荡的作者,也不愿意把心事隐私全都公布于众呀!(所以有很多日记体诗词,我也是藏着掖着不肯示人的。)诗词,是一种很特殊的文体,与小说散文不同。所以也更具真实性,更彰显个性。但诗词,毕竟是文学艺术,与私人日记又不同。就算是为情造文,发自胸臆,也已经像一位穿戴打扮好了出门的闺秀,因为要给人看呀。只是由于作者秉性气质各异,有的造作些,有的更接近、崇尚自然而已。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感情,待到说出口已经隔了,至于按照格律写成诗词文字,就更如雾里看花了。读者,只须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罢了。诗词理论家尽可以去批评研究古人的诗词,古人是不会说话的。可是说到“知人论诗”,真不知能对这古人知几分?便是对活着的你所认识的人,也还会误解呢。一首作品,最悉知的还是作者自己。当然,我说这些,并非否定前人的诗话、词话,以及评论家的评论,词学家的研究。而是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太迷信而已。
因而,学习还是要学习,研究还是要研究的。不过我觉得,前人对古诗词的论著实在已经汗牛充栋,研究也翻来覆去够透彻了。倒是对于古诗词的未来,我们所作的探索研究远不够。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应该更注重古诗词发展方向的探索和研究。因为诗词艺术的审美观,文字语言表达方式也是随时代演变的。以上只是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若有谬误,敬聆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