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多景楼】 → [原创]诗词格律入门


  共有1447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诗词格律入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原创]诗词格律入门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1:46:36 [显示全部帖子]

第一部分  格律诗入门

 

 

第一章 格律诗与古体诗

一、诗词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的样式之一,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题材。

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尊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称“诗”,或“诗三百”,因为汉代儒家尊奉它为经典,所以后世便称作《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奇伟的高峰。比《诗经》稍晚出现的,是我国南方的楚地又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我国上古文学的又一个高峰,它的代表人物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诗经》和楚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优秀传统的两大渊源。

《诗经》、楚辞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和汉代无名氏“古诗”的勃兴。乐府诗是当时国家的音乐机关采集保存下来的歌词,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其后,经过建安、正始,到两晋时期,“古诗”得到很大的发展。诗从四言到五言,并一直发展到七言,字数不断增加,声情亦渐趋繁杂。到南北朝时期的齐梁时代,声律学兴起,出现了“永明体”,诗体又发生了重要变化。到了隋唐时代,这种诗体便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诗歌形式,即格律诗”。因相对晚出,“格律诗”又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相对于“格律诗”,原来的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便都称为“古体诗”,或称作“古风”。

“古诗”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古代,和“格律诗”、“近体诗”相对而言,“古诗”就是现在说的“古体诗”。但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仍不放弃“古体诗”的形式,于是格律诗和古体诗成为对立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诗体,大家既写“格律诗”,也写“古体诗”。现在,我们把“格律诗”与“古体诗”又统称为“古诗”,这里的“古诗”则是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相对而言的。

二、古体诗的主要特点

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的诗。狭义的古体诗主要是由文人创作的,但广义上的古体诗,也包括乐府诗、歌行诗,甚至古代的一些民歌等不是格律诗的诗体。古体诗的主要特点

   (一)字数、句数多少、长短不定,包含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四言诗如晋·葛洪《李真人井铭》:

混混井泉源通渤海。

色逾玄圭甘如沆瀣。

注炼金液保养太和。

昔人遐举饮此余波。

五言诗如南朝梁·陶弘景《答诏问》诗: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另如南朝梁·萧衍《登北顾楼诗》:

歇驾止行警,回舆暂游识。

清道巡丘壑,缓步肆登陟。

雁行上差池,羊肠转相逼。

历览穷天步,矖瞩尽地域。

南城连地险,北顾临水侧。

深潭下无底,高岸长不测。

旧屿石若构,新洲花如织。

七言诗如宋·苏轼《游金山寺》诗: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杂言诗如南朝清商曲辞《华山畿》:

        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又如·杨万里《雪霁晓登金山》:

焦山东,金山西,金山排霄南斗齐。

天将三江五湖水,并作一江字杨子。

来从九天上,泻入九地底。

遇岳岳立摧,逢石石立碎。

乾坤气力聚此江,一波打来谁敢当。

金山一何强,上流独立江中央。

一尘不随海风舞,一砾不随海潮去。

四旁无蒂下无根,浮空跃出江心住。

金宫银阙起峰头,槌鼓撞钟闻九州。

诗人蹈雪来清游,天风吹侬上琼楼。

不为浮玉饮玉舟,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

    又如·蔡肇《烟江叠图》:

瓜州东望西津山,山平水阔生寒烟。

海门日出江雾破,沿江山色寒苍然。

五州京岘穹隆隐辚尚不见,况乃鹿跑马迹点滴之微泉。

中泠之南古浮玉,钟鼓下震蛟龙川。

楼台明灭彩翠合,海市仙山当目前。

兴来赤脚踏鳌背,挥弄白日摩青天。

原松芊芊雪欲尽,野气郁郁春逾妍。

三更潮生月西落,寒金万斛流琼田。

江山佳处心自省,画图忽见犹当年。

有如远作美人别,耿耿独记长眉娟。

双瓶买鱼晚渡立,孤篷听雨春滩眠。

翰林东坡知此乐,至今舟上渔子谈苏仙。

玉堂椽蜡照清夜,苇间幽梦来延缘。

山川信羡归未得,送行看尽且作公子思归篇。

    其中,五言四句、七言四句的古体诗,也有称之为古绝句的,但和我们后面说的绝句不同。

    (二)押韵相对自由,可以用平韵,也可以用仄韵,也可以换韵。每句都押韵的柏梁体,如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此诗每句押韵,也属于古体诗。

    (三)平仄不作硬性规定。入律古风,如唐·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虽平仄合律,但一半为仄韵绝句,一半为平韵绝句,所以也属于古体诗。

    还有如唐·孟浩然《春晓》绝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

苍苍竹林寺,杳杳种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以上两诗,虽每一句都是格律诗的平仄句式,句与句之间也讲究格律诗的粘对,但因为是仄韵诗,所以也属于古体诗。当然,这种形式比较特殊,也有将其归入近体诗的。

   (四)讲究对仗。永明体与南北朝、隋与唐初一些诗作,虽然讲究声律对仗,因还不成熟,也属于古体诗。如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

玉玺戒诚信,黄屋示崇高。

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

昔闻汾水游,今见尘外镳。

鸣笳发春渚,税銮登山椒。

张组眺倒景,列筵瞩归潮。

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

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

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

顾己枉维絷,抚志惭场苗。

工拙各所宜,终以反林巢。

曾是萦旧想,览物奏长谣。

    又如唐·骆宾王《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

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颙家。

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

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

金绳倘留客,为系日光斜。

前一首通篇几乎全用对仗,后一首前三联皆用对仗,但因为都不符合格律诗的平仄黏对规律,所以都仍属于古体诗。

三、近体诗的基本特点

相对于古体诗,格律诗诗篇的字数、句法、押韵平仄声调词语的对仗,都有严格的规则。凡有一方面合这些规则严格地讲就不能算作是近体诗。当然,这些不符合近体诗规则的诗也不能就简单的说是古体诗。

近体诗主要指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写成的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排律是律诗的延长,是十句以上的律诗,也分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绝句又叫截句。从形式上看,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所以称截句,它产生于律诗之后,所以主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绝句就是减至无可再减的格律诗,所以称为绝句。由此递增,可为律诗、排律,绝句产生于律诗之前,所以,除去五、七言绝句外,还有六言绝句,只是数量不多,不是绝句的主流

格律诗的格律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押韵,二是平仄,是对仗,四是句式。绝句除了不要求对仗外,包含格律诗的其他三方面内容。所以学习格律诗,可以先从学写绝句入手,然后再进一步学写律诗。当然,格律只是诗词的最基本要求,格律之外,更应该注重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因此,写诗要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体现向上一路,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如此,则还需要熟练诗词语言修辞手法,了解诗词的风格与流派,不断提高诗词鉴赏力。

 

<!--EndFragment--><!--EndFragment-->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1:47:26 [显示全部帖子]

第二章 格律诗的句式

    一、律诗的形式

在学习诗词格律之前,我们要先对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格律诗按照句数分律诗、绝句和排律三类,按照每句的字数又分五言和七言两类。相互交叉,就形成六种形式。

    (一)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如宋·梅尧臣《甘露寺》诗:

曾非远城郭,寂尔隔嚣氛。

尚有南朝树,能留北固云。

川涛观海若,霜磬入江濆。

卫国丹青在,孤堂绿桂薰。

    (二)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如宋·苏舜钦《宝墨亭》诗: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今存瘗鹤铭。

潇洒集仙来作记,风流太守为开亭。

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藓尚青。

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沈冥。

    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四韵,每韵两句构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通俗一些,依次称为首联、次联、三联、四联。

(三)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首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字。如明·杨一清留云亭》诗:

亭子临孤绝,江云碍不飞。

时来岩下宿,水气湿僧衣。

(四)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共二十八字。如明·王守仁《金山妙高台》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五)五言排律。每首句数十句以上,每句五字。如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六)七言排律。每首句数十句以上,每句七字。如宋·米芾《多景楼诗》:。

华胥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

冉冉明廷万灵入,迢迢溟海六鳌愁。

指分坱圠方舆露,顶矗昭回列纬浮。

衲子来时多泛钵,汉星归未觉经牛。

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霁刚风御九秋。

康乐平生追壮观,未知席上极沧洲

    排律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都要求对仗,性情方面,常不足以驰骋,作品相对较少,但也因其对仗,一般在诗人联句中,多作排律。如《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史湘云和林黛玉在凹晶馆联句吟诗,所作即为五言排律。

二、律句的句式

格律诗的每一句都应是一个律句。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每一个节奏单位的节奏点为后一个字,即为节拍所在处,皆为紧要处。律句的最后一个字,或倒数第三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这种节奏的变化处,更是格律的最紧要处。这些在后面的平仄中还要涉及到,此处暂且放过不说。根据这种节奏特点,形成以下律句的句式:

(一)五言律句句式:

1.“二二一”句式,上面宋·梅尧臣《甘露寺》诗颔联:“尚有南朝树,能留北固。”尾联:“卫国丹青在,孤堂绿桂薰。”

2.“二一二”句式,如上面宋·梅尧臣《甘露寺》诗首联:“曾非城郭,寂尔嚣氛。”颈联:“川涛海若,霜磬江濆。”

一首诗中,节奏要富于变化,上面这首诗的节奏一韵一换,非常均匀。但更多时候,不一定如此均匀有规律,如明·杨一清《留云亭》诗:“亭子临∥孤绝,江云不飞。时来岩下宿,水气湿僧衣。”第一、二、四句都为“二一二”句式,只有第三句为二二一句式。

(二)七言律句句式:

七言律句简单地说,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两个字,变成七个字。所以,它的常见句式是:

    1.“二二二一”句式,如宋·苏舜钦《宝墨亭》诗句:“京口今存瘗鹤”、明·王守仁《金山妙高台》诗句:“打破维扬水底”、“醉倚妙高台上”等。

    2.“二二一二”句式,如宋·苏舜钦《宝墨亭》首联:“潇洒集仙作记,风流太守开亭”、颈联:“两篇玉蕊初涤,四体银钩尚青。

以上句式都是律句句式的正格。在实际创作中,也有一些另外的各种句式,严格来说,不能属于律句句式,因为它打破了律句的和谐美,但它显示出另外的拗峭之美,可以看做变格,有些诗人又非常爱用。如:

相见时亦难。(唐·李商隠《无题》)、

二十四明月夜。(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可怜无定河边骨。(唐·陈陶《陇西行》)

后庭花一曲。(唐·刘禹锡《金陵怀古》)

李将军旧将军。(唐·李商隐《将军》)

红蜻蜓绿荷心。(宋·陆游《水亭》)

无声处惊雷。(近代·鲁迅《无题》)

这些律句内容上的节奏与声律上的节奏虽然不同,但在吟诵的时候,大多仍可以迁就于声律上的节奏,或者没有超出七言律句“四三”结构和五言律句“二三”、“三二”的结构,用得好确实能为诗篇增彩。而如“五十年升平一迷”(宋·晁冲之《题鲁山温泉》),直作“三二二”句式,已无复律句节奏,故无论如何,都不宜标榜提倡。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1:48:09 [显示全部帖子]

第三章 格律诗的押韵

    一、认识诗韵

诗是韵的文学,押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字按平仄规律放在规定句式的句尾。在句子末尾押韵的字,叫韵脚。格律诗的平仄押韵,应以《平水韵》为标准。《平水韵》和唐宋时期通行的《唐韵》在韵部设置上大致不差,是明清时代普遍遵守的诗韵,也是格律诗非常成熟的一部诗韵。

    《平水韵》共分106个韵部,包含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上平声、下平声近似于普通话的阴平、阳平,都属于平声。上声、去声近似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去声,与入声一起,都属于仄声。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派到阴、阳、上、去四声之中,但在各地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入声。

    平仄声区别,有一个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大致说来,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押。而每个韵部的字数并不相同,有的韵字数很多,有的韵的字数很少。根据字数的多少,诗韵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宽韵

支 先 阳 庚 尤 东 真 虞

    (二)中韵:

元 寒 鱼 萧 侵 冬 灰 齐 歌 麻 豪

    (三)窄韵:

微 文 删 青 蒸 覃 艳

    (四)险韵:

    江 佳 肴 咸

宽韵可以很自由,窄韵、险韵令人困窘,但有时候可以显示本领,而且有些窄韵,韵部内的字非常合用,所以诗人们又非常喜欢用他们。作诗选韵,除了宽窄的区别,其实更重要的是声音与情调的关系。如七阳与五微相比,七阳豪放开朗,五微委婉沉郁。要表达不同的情意,就应该尽可能选择声情相配的韵部。

二、押韵规则

律诗的押韵位置,不论是律诗或绝句,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是逢双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即律诗首联的出句,可以韵,也可以不。七言律诗、绝句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的为变格;而五言律诗、绝句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首句入韵为变格。三、五、七句即颔联、颈联、尾联的出句不可押韵。不入韵句,尾字必须仄声。绝句押韵一如律诗的前四句。

    (一)五律首句不入韵的为正格。如明·王世贞《往焦山》诗:

石门东溟起,云含北固青。

江山分气慨,风雨走精灵。

处士轻龙诏,仙岩秘鹤铭。

由来元圃路,少许俗人经。

此诗二、四、六、八句为韵脚,最后一字青、灵、铭、经,皆为青韵字。一、三、五、七句最后一字起、慨、诏、路,皆为仄声,不押韵。

(二)五律首句入韵的为变格。如明·顾炎武《京口即事》诗:

白羽出扬州,黄旗下石头。

六双归雁落,千里射蛟浮。

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

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

此诗首句入韵,一、二、四、六、八句为韵脚,最后一字州、头、浮、收、流,皆为尤韵字。三、五、七句最后一字落、合、气,皆为仄声,不押韵。

    (三)七律首句入韵的为正格。如明·唐寅《春日与乔白岩游金山》诗:

山峙清江万里深,上公乘兴命登临。

凭阑指顾分吴楚,满眼风波自古今。

春日客途悲白发,祗园兵燹废黄金。

日斜未放沧浪渡,饱酌中泠洗宿心。

此诗首句入韵,一、二、四、六、八句为韵脚,最后一字深、临、今、金、心,皆为侵韵字。三、五、七句最后一字楚、发、渡,皆为仄声,不押韵。

    (四)七律首句不入韵的为变格。如元·王冕《过京口》诗:

瓜洲正对西津渡,金山焦山江水中。

过客放船忌险阻,何人击楫问英雄?

白云渺渺生秋树,黄叶萧萧落晚风。

铁瓮城头一登眺,天南天北思无穷。

此诗首句不入韵,二、四、六、八句为韵脚,最后一字中、雄、风、穷,皆为东字韵。一、三、五、七句最后一字渡、阻、树、眺,皆为仄声,不押韵。

三、借韵与邻韵

前面我们说,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押。但晚唐、宋以后诗人,在五、七言近体诗第一句,借用旁韵,称之借韵,也称为衬韵。追其原由,盖因格律诗首句可以起韵,也可以不起韵,虽有正格、变格的区别,但终究不似偶数句要求严格。所以古人称五、七言律诗为四韵诗,排律则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因此,诗人们往往从这个多余的韵脚上讨取自由。盛唐诗人,偶或为之,中晚唐渐多,至宋代诗人,竟成为一种风气,有意为之。如宋·王令《思京口戏周器之》诗:

江南别日醉方醺,贪爱青天带水痕。

忘却碧山归路直,误投浮世俗尘昏。

终期散发江边钓,当有渔舟日系门。

但恨故人犹喜仕,他时胸腹未堪论。

此诗首句入韵,但醺字为文韵字,痕、昏、门、论为元韵字。

首句借韵,后来此种诗律被称为“孤雁出群格”,与此诗律相应的,也产生有“孤雁入群格”、“辘轳韵”、“进退韵”等变格。这些变格在格律诗中皆属异数,不足为法,但在一些游戏性格律诗中,或确实因为韵部受窘,作为不得已的办法,应也可以偶尔为之。

借韵必须为邻韵。何谓邻韵,就是音韵相近的韵部。所谓相近,大致上是依诗韵的韵部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近似的,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也不是相邻的韵部就一定是邻韵;反过来说,如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韵部虽不相邻,但仍可以作为邻韵。

王力先生对邻韵分为八类(实际上,还应该包含上面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三类):

    (一)东、冬为一类。

    (二)支、微、齐为一类,其中支与微较近,它们与齐较远。

    (三)鱼、卢为一类。

    (四)佳与灰为一类。

    (五)真、文、元、寒、删、先为一类。其中真与文近,元与文近,寒与删近,删与先近,先又与元近;真与元,寒与先,元与删较远;至于真与寒,寒与元,文与删、先,先与真、文则原则上不能认为邻韵。

    (六)萧、肴、豪为一类。

    (七)庚、青、蒸为一类,庚与青较近,它们与蒸较远。

    (八)覃、盐、咸为一类。

大致来说,在词韵中归为一个韵部的几个平声韵,或归于一个韵部的几个仄声韵,在格律诗中我们都可以看作邻韵。

最后,还是要强调的是,格律诗不得通押,邻韵之间借韵都有一定规矩。各韵脚之间随意借韵,是不可以的,不是邻韵而通押更是不可以的。如有人将花、天、江字作为邻韵通押,其实是对临韵的误解,并没有押韵。

四、特殊的押韵形式

诗的押韵有三种忌讳,一是出韵,二是重韵,三是凑韵。出韵是最大的忌讳。凑韵是熟练程度问题,起初写诗总会感到窘迫,只要多写多练,一般都能克服。重韵与出韵一样,也是原则问题,即一首诗中,一个字不能两次用来押韵。但这中间也有特例:

(一)繁体字是两个不同的字,简化后变成一个字的,本来就不视为同一个字,因此,在古典诗词中,都不算重韵。如松字繁体分别作“松”、“”;钟字繁体字分别作“”、“”;发字繁体字分别作“”、“髮”,里字繁体字分别作“里”、“裏”,意义完全不同,不能简单作为同一字。

    (二)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而出现重韵的,这个属于用奇,也是可以允许的。如唐·杜甫《三绝句》之一:

前年渝州杀刺,今年开州杀刺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三)无缘无故的重韵,这个是与原则相违背的,是要坚决避免的。但确实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张璚隱《题钱牧斋柳如是小像》二绝句之一:

化鹤归来哭桂,文章气节重东

只缘红豆难抛却,怕问西湖水浅深。

又如宋·张耒《京师废宅》诗:

当道朱门白昼扃,高堂歌吹久无声。

古窗雨积昏残画,朽树经阴长寄

门下老人时洒扫,旧时来客叹平

艳姬骄马知何处,独有庭花春正荣。

又如他的另一首诗《自海至楚途次寄马全玉八首之六》:

萧萧晚雨向风斜,村远荒凉三四

野色连云迷稼穑,秋声催晓起蒹葭。

愁如夜月长随客,身似飞鸿不记

极目相望何处是,海天无际落残霞。<!--EndFragment-->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1:48:39 [显示全部帖子]

第四章 五绝平仄

格律诗需要讲究平仄,这样才能音调铿锵,节奏和美。格律诗的平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特征:一是平仄交错,即一句之中相邻音节要平仄交替;二是平仄对立,即一韵之中两句相同音节处要平仄相对;三是平仄相黏,两韵之间相邻两句相同音节处平仄要相黏。

五绝,即五言绝句,是格律诗中最短小的,掌握了五绝的平仄,对五律、七绝的平仄就容易掌握了,七律的平仄也就随之掌握了。

    一、平仄交错

    五绝一句之平仄,相邻音节平仄交替,产生四种句型:

    (一)平起平收式:○○●●

    (二)平起仄收式:○○●●

    (三)仄起平收式:●●○○

    (四)仄起仄收式:●●○○

五言律句的句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按照平仄交错,形成了上面的四种平仄句型。这里,代表平声字,简称可平;代表仄声字,简称可仄;代表可以是平声字,也可以是仄声字,简称可平可仄(这个将在后面用到)。

    应该说,这里应该还能形成两个句型,○○●●●●○○。但这样的话,后面三个字两个节拍,就缺少平仄交替,出现三仄尾和三平尾,不符合律句的原则,所以不属于律句。我们说后三个字因为节奏变化,是最紧要处,相对而言,前面三个字形成的两个节拍,则可以不用平仄交替,所以○○●●●●○○仍都是律句。

同时,律句的每一个节拍的节点为后一个字,后面一个字的平仄为紧要处,前面一个字的平仄相对就比较灵活。因此,以上四种律句标准句型,实际上可以演变为如下四种句型:

    (一)平起平收式:○○●●○

    (二)平起仄收式:◎○○●●

    (三)仄起平收式:◎●●○○

(四)仄起仄收式:◎●○○●

除去上面第一句式,平起平收,第一个平声字不能随便改仄声字外,其他三个句式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而后面四字的的平仄相对固定。当然,后面几字的平仄也不是完全不能改变,这将在后边专门讨论。

    二、平仄对立

    五绝一韵之中相同音节平仄相对,产生4种对立方式:

(一)○○●●○◎●●○○

(二)◎●●○○○○●●○

(三)◎○○●●◎●●○○

(四)◎●○○●○○●●○

    所谓对立,主要看第一个节拍点,也就是五言律句的第二个字处,出句如果是平声,对句第二个字就必须用仄声。因为对句最后一个字是韵脚,必须用平声,四种句式相互组合,就形成上面这四种对立方式。以上1、2两种对立方式,出句都是平收,只能作为首句入韵,放在句首。

    (三)平仄相黏,构成五绝

五绝两韵之间连接之句相黏,形成如下四种形式,也就是组成了绝句的四种平仄形式:

(一)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正格):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五绝如唐·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  ●○○●●

何处得秋霜。  ○●●○○

(二)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正格):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五绝如唐·李适之《罢相作》:

避贤初罢相,  ●○○●●

乐圣且衔杯。  ●●●○○

为问门前客,  ●●○○●

今朝几个来。  ○○●●○

    (三)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变格):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五绝,如唐·李嘉佑《白鹭》:

江南渌水多,  ○○●●○

顾影逗轻波。  ●●●○○

落日秦云里,  ●●○○●

山高奈若何。  ○○●●○

    (四)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变格):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五绝如唐·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

将军夜引弓。  ○○●●○

平明寻白羽,  ○○●●

没在石棱中。  ●●●○○

所谓相黏,和平仄对立一样,也是看五言律句的第二个字,只是与其相反,相黏要平仄相同。就是说,五言绝句的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第三句第二个字就必须用平声;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如果是仄声,第三句第二个字就必须用仄声。

我们看前两个首句不入韵的五绝,实际上是平仄对立中的3、4两种句式的先后搭配组合,四句的平仄恰是五言律句的四种句型各用了一次。再看后两个首句入韵的五绝,实际上是平仄对立中1、2两种句式,分别与4、3两种句式的固定组合。每首四句之中,各自少用了一种仄收句型,而第一句和第四句的句型完全相同,完成了一个平仄句型的循环。记住了这种规律,五律的平仄黏对就容易掌握了。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5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1:49:25 [显示全部帖子]

第五章 五律平仄

五律的平仄交替句型和平仄对立方式,也都是四种,与五绝同。五律的平仄形式只是在五绝平仄基础上,按照平仄交替、平仄对立和平仄相黏的原则,又增加了两韵四句,即一个黏对的循环。也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正格):

◎●○○●○○●●○

◎○○●●◎●●○○

◎●○○●○○●●○

◎○○●●◎●●○○

这这种平仄格式的五律如唐·丁仙芝《渡扬子江》:

桂楫中流望,  ●●○○●

京江两畔明。  ○○●●○

林开扬子驿,  ○○○●●

山出润州城。  ○●●○○

海尽边阴静,  ●●○○●

江寒朔吹生。  ○○●●○

更闻枫叶下,  ●○○●●

淅沥度秋声。  ●●●○○

二、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正格):

◎○○●●◎●●○○

◎●○○●○○●●○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五律如唐·戴叔伦《京口怀古》:

大江横万里,  ●○○●●

古渡渺千秋。  ●●●○○

浩浩波声险,  ●●○○●

苍苍天色愁。  ○○○●○

三方归汉鼎,  ○○○●●

一水限吴州。  ●●●○○

霸国今何在,  ●●○○●

清泉长自流。  ○○○●○

    此诗第四句、第八句皆作“○○○●○”,可视为准律句。在后面拗救中,会经常用到。同时,此种句式也可以单独使用,如此处两句和下面一首第八句。

    三、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变格):

○○●●○◎●●○○

◎●○○●○○●●○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五律如唐·储光羲临江亭五咏》之:

城头落暮晖,  ○○●●○

城外捣秋衣。  ○●●○○

江水青云挹,  ○●○○●

芦花白雪飞。  ○○●●○

南州王气疾,  ○○○●●

东国海风微。  ○●●○○

借问商歌客,  ●●○○●

年年何处归。  ○○○●○

    四、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变格):

◎●●○○○○●●○

◎○○●●◎●●○○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五律如唐·宋之问扈从登封途中作》:

帐殿郁崔嵬,  ●●●○○

仙游实壮哉。  ○○●●○

晓云连幕卷,  ●○○●●

夜火杂星回。  ●●●○○

谷暗千旗出,  ●●○○●

山鸣万乘来。  ○○●●○

扈从良可赋,  ●○○●●

终乏掞天才。  ○●●○○

在这四种形式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句,平仄对立。二三、四五、六七句,平仄相黏。我们看前两个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实际上是前两种首句不入韵的五绝平仄形式又叠加了一次。再看后两个首句入韵的五绝,实际上是后两种首句入韵的五绝平仄基础上,又分别叠加了2、1两种形式的五绝平仄。如果是五言排律,也只是按照平仄对立和平仄相黏的原则,相应地继续叠加平仄对立中3、4两种方式的五绝律句而已。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6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1:49:53 [显示全部帖子]

第六章 七绝平仄

七绝的平仄只是按照平仄交替原则,在五绝的每个律句前面增加两个字。其黏对关系和五绝是一样的。这样也就形成以下四种形式:

一、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变格):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七绝如当代·汪玢招隐寺

青山隐隐微微处,  ○○●●○○●

几辈名贤惯作家。  ●●○○●●○

听罢上僧谈妙法,  ○●●○○●●

楚狂合十礼莲花。  ●○●●●○○

二、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变格):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七绝如唐·杜牧《念昔游》:

十载飘然绳检外,  ●●○○○●●

樽前自献自为酬。  ○○●●●○○

秋山春雨闲吟处,  ○○○●○○●

倚遍江南寺寺楼。  ●●○○●●○

    三、平起平收首句入韵(正格):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七绝如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四、仄起平收首句入韵(正格):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七绝如清·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诗:

孤城铁瓮四山围,  ○○●●●○○

绝顶高秋坐落晖。  ●●○○●●○

眼见长江趋大海,  ●●○○○●●

青天却似向西飞。  ○○●●●○○

律句的平仄,有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主要就是对七言律句说的。因为每个节拍的节点在后一个字上,所以“二四六”字处的平仄相对就严格,而“一三五”字处就相对宽松。但七言律句后三个字是节奏变换处,所以越往后面,平仄要求越严格,相反越往前面,平仄要求就越宽松。所以七言律句的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第三个字大都可平可仄,但第五个字并不是完全的可平可仄,有很多的条件限制,这些将在后面孤平与拗救中单独讨论。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7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1:50:23 [显示全部帖子]

第七章 七律平仄

七律的平仄,可以看做是按照平仄交替原则,在五律的每个律句前面增加两个字。也可以看做是按照黏对关系,在七绝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韵四句,即一个黏对循环。这样也就形成以下四种形式:

一、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变格):

◎○◎●○○●◎●○○●●○

◎●◎○○●●◎○◎●●○○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七律如清·康有为《登镇江北固楼》:

山围城郭南徐镇,  ○○○●○○●

石撼潮湍北固楼。  ●●○○●●○

天入长江生远浪,  ○●○○○●●

风吹落木下清秋。  ○○●●●○○

山川第一供凭吊,  ○○●●○○●

国士三千放远游。  ●●○○●●○

无限霸才成底事,  ○●●○○●●

怒涛滚滚向东流。  ●○●●●○○

二、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变格):

◎●◎○○●●◎○◎●●○○

◎○◎●○○●◎●○○●●○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七律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三、仄起平收首句入韵(正格):

◎●○○●●○◎○◎●●○○

◎○◎●○○●◎●○○●●○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七律如·张玉书北固》:

古桧祠堂久寂寥,  ●●○○●●○

净名遗筑倚山椒。  ●○○●●○○

槛前碑版留三国,  ●○○●○○●

树杪江声咽六朝。  ●●○○●●○

草复大堤春试马,  ●●●○○●●

雨余多景暮归樵。  ●○○●●○○

可怜万井炊烟里,  ●○●●○○●

鹅鹳军声响丽谯。  ○●○○●●○

    四、平起平收首句入韵(正格):

◎○◎●●○○◎●○○●●○

◎●◎○○●●◎○◎●●○○

◎○◎●○○●◎●○○●●○

◎●◎○○●●◎○◎●●○○

    这种平仄格式的七律如·祝允明《宿金山寺》:

窗中一抹海门焦,  ○○●●●○○

珠贝鱼龙共此宵。  ○●○○●●○

枕得善财参后石,  ●●●○○●●

洗来天汉转时潮。  ●○○●●○○

神游会解灵妃珮,  ○○●●○○●

耳静能传少女箫。  ●●○○●●○

况是梵王宫阙里,  ●●●○○●●

莲花叶上暂逍遥。  ○○●●●○○

    七言排律像五言排律一样,是在七律的基础上,按照黏对关系,进行叠加和延长。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8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1:51:15 [显示全部帖子]

第八章 孤平与拗救

格律诗的平仄,追求平仄和谐,忌讳出现拗句。但在实际创作中,对出现的拗句也有许多的补救措施。而且,拗句在节奏上有拗峭美,如果能够恰当运用,与律句的和谐美,可以相得益彰。因此,有许多时候,诗人又会自觉地使用拗句,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拗救。

律句分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我们前面说过,其平仄节奏,越后面,越紧要,越前面,越宽松。七言律句只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一个节拍。所以,律句中一切的拗与救的问题,都集中在后三个字上面,因为后三个字,而涉及到后数的第四、五个字上面,而与后数第六、七字无关。所以,拗救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五言句中。因此,下面的讲述,以五言句为主,并自然推及七言句。

一、关于孤平

五言律句,韵脚处可以一个字作为一个节拍,因此可以一个字单独平声;第一个字不在节点上,可平可仄,也可以单独为平声。其它二三四字,如果出现单独一个字是平声的,即为“孤平”。“孤平”格律诗平仄律中的大忌,但有的孤平是可以在本句或对句中进行拗救的,这个在后面拗救中,还会涉及到。

五言“○○●●○”这个句型,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平起平收,可以用在作为韵脚的偶数句上,也可以作为平起平收首句入韵,用在五律和五绝的首句,形成“○○●●○◎●●○○”这样的一个联句。如果其第一个字平声换成仄声,而第三个字仍用仄声,则变成“●○●●○”,第二个字出现孤平。如果是用在作为韵脚偶数句上,没有对句,不能进行任何的对句补救措施,所以只能进行当句救,就是把第三个字仄声改为平声,“●○○●○”,从而避免了孤平。如果是作为平起平收首句入韵,用在五律或五绝的首句,那么这个联句就变成了“●○●●○◎●●○○”,如果不做当句救,而用对句救,改对句第三字仄声为平声,则变成“●○●●○◎●○○○”,对句就出现了三平尾,三平尾在律句中也是很忌讳的,所以也只能进行当句救。因此,凡是在五言句“○○●●○”中,第一个字用仄声,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变作“●○○●○”。相应的七言句“◎●○○●●○”第三个字平声如用了仄声,第五个字仄声就必须用平声,变作“◎●●○○●○”。如

少年无不可。(高适)

暗尘随马去。(唐·苏味道)

隔竹见笼疑有鹤。(唐·温庭筠)

水客暗游烧野火。(唐·元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七言句第一个节拍在最不关紧处,所以七言句第二个字可以出现孤平情况,而不需要任何的补救。所以“●○●●●○○”和“●○●●○○●”都属于标准的七言律句。但许诗人还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了拗救。一是句中救,作“●○○●●○○”和“●○○●○○●”,或对句救,作“●○●●○○●○●○○●●○”。

●○○●●○○”如唐·张祜《题金陵渡》之第四句: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又如唐·李涉《润州听暮角》之第四句: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又如宋·曾巩《鹤林寺》之第一句和第四句:

昔人春尽强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闲。

何似一尊乘兴去,醉中骑马月中还。

    又如宋·沈括《金山》之第四句:

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

芦管玉箫齐送夜,一声飞断月如烟。

    又如清·清瑞《竹枝词 鱽鱼》:

才交春月捕春鱽,赶上灯时价值高。

试看纤鳞谁得早,过江先去进商豪。

    又如明·李齐贤《多景楼雪后》第四、第八句:

楼高正喜雪漫空,晴后奇观更不同。

万里天围银色界,六朝山拥水晶宫。

光摇醉眼沧溟日,清透诗肠草木风。

却笑区区何事业,十年挥汗九街中。

    又如明·杨一清《重游焦山》之第二、第六句:

洞口孤云面面生,百年身世坐来清。

一船月色金山寺,十里烟光铁瓮城。

江阁雨余秋水阔,海门风定暮潮平。

青衫潦倒虚名在,耻向沙鸥问旧盟。

   ●○○●○○●”如宋·蔡肇《大港即事次韵二首其一》第三句:

村落家家有酒沽,黄童白叟醉相扶。

恨无韩滉丹青手,更作丰年几幅图。

    又如清·戴守梧《京口竹枝词 梦溪园》之第三句:

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覆锦满平芜。

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

    又如元·杨维桢《多景楼》第三句:

极目心情独倚楼,荻花枫叶满江秋。

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

铁瓮百年春雨梦,铜驼万里夕阳愁。

西风历历来征雁,又带边声过石头。

    又如清·余京《北固山怀古》第三句:

北固嵯峨枕碧流,登临霸迹忆孙刘。

百年戎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

铁瓮日沉残角起,海门风静暮潮收。

故宫旧垒知何处?野荻寒芦岁岁秋。

●○●●○○●○●○○●●○”如宋·宗泽《葬妻京岘山,结庐龙目湖上》之第三、第四两句:

一对龙湖青眼开,乾坤倚剑独徘徊。

白云是处堪埋骨,京岘山头梦未回。

又如宋·米芾《望海楼》之第五、第六两句: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应该说,虽然七言律句第一字可平可仄,但诗人在写作时,都会注意首字平仄的互换。如果出现几句诗第一字都是平声,就构成了“平头”,在诗中也是比较忌讳的。

最后,也需要说明的是,“●○●●○”和“◎●●○●●○”,作为孤平,虽为格律诗的大忌,但仍有可以讨论的余地。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出关送故人。(唐·戴叔伦《送友人东归》)

醉多适不愁。(唐·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一言简圣聪。(唐·钱起《送襄阳卢判官奏开河事》)

寒殿更高。(唐·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

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狂忆判身入酒船。(唐·罗隐《钱塘见芮逢》)

百岁老翁种田。(唐·李颀《野老曝背》)

曾到尚书墓上来。(唐·白居易《燕子楼三首》)

前面七例,两个平声中,都是少有一个入声,按照声律学入声可做平声用的观点,或者可以算作律句,没有孤平。但第八例里面两个去声字,总是存在孤平的。孤平问题,深入讨论起来比较复杂,只能慎之又慎,极力避免出现。

    二、关于拗救

前面说到,拗救办法有当句救和对句救两。五言、七言拗句的形式很多,但其关键,都和倒数第三字平仄有关。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讲其大略。

    我们已经知道,五言律句一共有四种句型:

    平起平收式:○○●●○

    平起仄收式:◎○○●●

    仄起平收式:◎●●○○

仄起仄收式:◎●○○●

其中第一种句型,在上面讲孤平问题时,已经专门讨论过。第三种句型“◎●●○○”,如果第三个字用作平声,变成“◎●○○○”,直接成了三平尾,犯了诗中大忌。这样就还剩下第二、四两种仄收句型。分别讲述如下:

(一)平起仄收式:◎○○●●

若其第三字平声改为仄声,则形成三仄尾,必须进行当句救,变作“◎○●○●”。如果对句救,对句将由“◎●●○○”变成“◎●○○○”形成三平尾,为律诗之忌,所以这种句型,只有一种拗救,即句中救:“◎○●○●”,七言句为“”◎●◎○●○●”。分别举例如下:

    五言如·张祜题润州金山寺》之第三、第七句: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另如宋·范仲淹《送识上人游金山登头陀岩》第七句: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

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

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

疑师得仙去,白日望蓬莱。

    七言如·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第三句: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另如清·沈德潜《甘露寺》第五句:

高阁真疑坐九霄,钟声远送海门潮。

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

何处云烟辨吴越,此间苍翠压金焦。

老僧犹说孙恩乱,白骨青磷尚未消。

    另如唐·许浑《重游练湖怀旧》第七句: 

西风渺渺月连天,同醉兰舟未十年。

鵩鸟赋成人已没,嘉鱼诗在世空传。

荣枯尽寄浮云外,哀乐犹惊逝水前。

日暮长堤更回首,一声邻笛旧山川。

    (二)仄起仄收式:◎●○○●

此种句型,拗句最多,分别讲述如下:

1.若其第三字平声改成仄声,五言如:“○●●○●”,通常本句第一字用平声,对句第三字作平声,本句救与对句救同时进行。句式如下:

    五言句式:○●●○●◎○○●○

七言句式:◎○○●●○●◎●◎○○●○

    如·鲍皋月华山》颔联,“有”字仄声,当句“明”字作平声,对句“无”字亦作平声:

月华山上月,月月一回圆。

明月有今古,青山无岁年。

楼台名士地,风露美人天。

今夜凭栏者,谁家不惘然。

也有只对句救,不作当句救的句式如下:

五言句式:◎●●○●◎○○●○

七言句式:◎○◎●●○●◎●◎○○●○

如唐·陆龟蒙《京口》颔联,“客”字仄声,当句“料”字亦仄声,而对句“天”字作平声: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叶落夕阳天际明。

战舸苦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另如以下诗句,皆是如此: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僧志南《绝句》)

2.若其第四字平声改成仄声

此种变格比较特殊,本句已无可救,必须采取对句救:

五言作:◎●○●●◎○○●○

七言作:◎○●●○●●◎●◎○○●○

如明·沈周《金山寺吉公房小酌》首联,出句“未”字仄声,对句“方”字平声:

常惜忙未到,到来方悟闲。

过江如隔世,入寺不知山。

风气薄诗骨,夕阳浮醉颜。

古人夸一宿,三宿我才还。

另如以下诗句,皆是如此: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唐·王维《归嵩山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留别》

木落山觉瘦,雨晴天似高。(宋·刘敞《秋晴西楼》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宋·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

3.若第三字、第四字平声同时作仄声

    此种变格甚特殊,本句更无可救,必须采取对句救:

五言作:◎●●●●◎○○●○

七言作:◎○●●●●●◎●◎○○●○

举例如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马蹄践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乐《梦寻梅》

三、关于三仄尾

三平尾和三仄尾不符合格律,为格律诗所忌讳。但一直到格律诗刚成熟的盛唐时期,也还有用三平尾救三仄尾的现象,如杜甫、高适、王维等都曾经用三平尾对三仄尾。但这是用古体诗作近体诗,后之诗人,越来越忌讳。不过五绝和五律,因格调高古,三仄尾却仍经常单独出现,甚至许多诗人非常偏爱,并不以为拗。在七绝和七律中,就忌讳得多,但也偶尔出现。分别举例如下:

如唐·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之第三句:

北固临江口,夷山近海滨。

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

又如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之第三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去?归雁洛阳边。

    又如唐·孙鲂《题金山寺》之第三、第七句:

万古波心寺,金山名目新。

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

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

    又如清·王文治《北固山循江滨访月波诗屋》之第三句:

萧瑟江干路,新寒上客衣。

秋风牧马地,落日钓鱼矶。

北固横青霭,西津拥翠微。

故人诗屋在,临水扣柴扉。

七言如当代·汪玢《润州绝句其十二》之第三句:

半天月色供惆怅,四面江声搅睡眠。

却怪高明汉处士,朅来此地作人仙。

另如以下七言诗句: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唐·杜甫《南邻》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四)折腰体

平仄相黏是格律诗的重要原则,但折腰体作为变格,却打破了这种原则。虽严格上已不能算作格律诗,但大家习惯上还是把它们算作变格的格律诗。折腰体有绝句折腰的,也有律诗折腰的,如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第二、三句失黏: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又如唐·韦应物《滁州西涧》第二、三句失黏: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又如唐·陈子昂《晚次乐乡县》第二、三句失黏: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如唐·杜甫《咏怀古迹》第二、三句失黏: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另如前面唐·骆宾王《陪润州薛司徒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诗》第二、三句失黏,亦可归入此类。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9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1:52:14 [显示全部帖子]

第九章 格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基本原则

对仗就是对偶,是律诗的必要条件。所谓对仗,就是在一韵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像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律诗的对仗,有三个方面要求:

    (一)字面相对,构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词的意义相对。

    (二)词性一致,在一联之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相对字词的词性应该是相同的,或者相近的

    (三)平仄相对。律诗有严格的平仄格式,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这方面在律诗的平仄一节中已讲过,在此不再叙述。

依照律诗的对仗,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名词、形容词、数次(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

    (一)数目词自成一类,包括孤、半等字和干支数目。

    (二)颜色自成一类。

    (三)方位自成一类。

    (四)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五)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

(六)双声和叠韵相对。

二、对仗的基本形式

    对仗有多种形式,以下是比较常见的:

    (一)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的也是工对。工对要避免同义词相对,特别实词同义相对。如果出句和对句同义,就成了“合掌”,是格律诗对仗的大忌。工对如明·高启《甘露寺》中间两联:

胜地江山壮,名林岁月遥。

刹藏京口树,钟送海门潮。

月黑龙光发,天清蜃气消。

何当寻狠石,闲坐话前朝。

    又如唐·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中间两联: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绿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又如唐·杜牧《润州二首》中间两联: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又如宋·僧仲殊《京口怀古二首其一》中联两联:

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又如清·笪重光《过招隐寺》中间两联:

回环萝蹬隐危楼,三十年前忆旧游。

精舍已随僧腊改,清泉犹为客心留。

南村烟树重重出,北郭春潮渺渺流。

间叩寺门增怅望,青山应笑野人头。

    又如清·查慎行《京口与韬荒兄》中间两联:

江树江云睥睨斜,戍楼吹角又吹笳。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

北府山川余霸气,南徐风土杂惊沙。

伤心蔓草斜阳岸,独对遥天数落鸦。

    (二)宽对。一联中词性对得不十分工整,或者字面对得不十分工整的,都可以称之为宽对。如宋·蔡肇《立春日焦山留宿》之颔联:

岁为兹山一再登,渡头飞阁独相凭。

云生江海交流处,人在松萝最上层。

残雪既能留野客,春风先与报山僧。

凭谁邀上东岩宿,更约花时命杖藤。

(三)流水对。凡是出句和对句的内容说的是一个意思连贯下去,也就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的,两句成为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完整的,这种对仗形式称为”流水对”。流水对有工对,也有宽对,后者是比较常见的。举例如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唐·李白《送友人》)

尚有南朝树,能留北固云。(宋·梅尧臣《甘露寺》)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唐·白居易《鹦鹉》)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四)借对。借对又叫“假对”。一个词有两种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假借其乙义与另一词对仗,叫做借对。举例如下: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

(五)交错对。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本可相对,但不在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称为交错对。举例如下: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唐·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六)扇对。原则上,律诗中的对仗句子,上一联与下一联相对,用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就叫扇对,又叫隔句对。举例如下:

    莫悲建业荆榛满,昔日繁华是帝京。莫爱广陵台榭好,也曾芜没作荒城。(唐·韦庄《杂感》)

    三、律诗的对仗

原则上,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也有前三联对仗的,这个在五律中,尤为多见。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也存在着运用对仗的情况。如唐·许浑《送韩校书》:

恨与前欢隔,愁因此会同。

迹高芸阁吏,名散雪楼翁。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

酒醒鲈脍美,应在竟陵东。

唐·杜甫《咏怀古迹》: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唐·白居易《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声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另如清·康有为《登镇江北固楼》(见前)。

也有后三联对仗的,如唐·元稹《遣悲怀》之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另如唐·李商隐《无题》诗: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另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见前)。

更有四联全部对仗的,但此种极为罕见,对诗人功力要求较高,写不好,容易堆砌辞藻、呆板拘滞,因此并不提倡。如唐·杜甫《垂白》:

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

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

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

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

如宋·朱熹《登定王陵》:

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如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还有颔联不对仗,只颈联对仗,或者首联和颈联对仗的,前者称为蜂腰体,后者称为偷春体。蜂腰体如贾岛的《下第》诗: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又如唐·崔颢《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偷春体如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五律中,因追求高古,也有完全不用对仗的。如唐·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在,日暮空闻钟。

又如唐·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四、绝句的对仗

绝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使一二句对仗的,也有使三句对仗的,更有四句全用对仗的。

一二句对仗的如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另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三四两句对仗的如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

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

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四句全用对仗的如唐·杜甫《绝句二首》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另如·杜甫《绝句四首》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EndFragment-->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0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3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2:44:01 [显示全部帖子]

第十讲 格律诗的章法

前面讲了格律诗的格律。格律诗作为文学形式,还要讲究章法、修辞、风格、境界等。如果说格律是将字词按照平仄黏对的规则连接起来,章法则是将要表达的情意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则连接起来。没有章法的诗,无论格律多么严格,都还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诗。而修辞、风格、境界等则是为了如何能把诗写得更好,属于更高层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只再谈谈章法的问题。

一切的文学,都需要讲究章法,所以诗和词都存在章法的问题。章法的最基本的层次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起、承、转、合”四个层次。律诗四韵,绝句四句,比较短小,起承转合在律诗和绝句中,显得特别明显,其中又以绝句为尤。下面以绝句为例,进行简单的讲解。

一、章法布局

    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这是绝句的基本章法。“起”是起句点题。“承”是承接上句,进一步说明题意。“转”是引深一层或另起一层,转入新境界。“合”是收结全文,引人遐想。如

唐·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起),单于夜遁逃(承)。

欲将轻骑逐(转),大雪满弓刀(合)。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将士雪夜追击敌兵的情景。第一句是起,先写乌云遮月的夜晚,天边惊起了一群大雁。第二句承接上句,说天边惊起大雁,原来是单于(匈奴首领)趁月黑的夜晚逃走。第三句另起一层,说将军想率领骑兵追逐。第四句以“大雪满弓刀”作结,为勇敢善战的将士们传神地画出了一幅出征图,耐人寻味。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选一》:

寒雨连天夜入吴(起),平明送客楚山孤(承)

洛阳亲友如相问(转),一片冰心在玉壶(合)

    又如·罗隐《金山僧院》:

根盘蛟蜃路藤萝(起),四面无尘辍棹过(承)

得似吾师始惆怅(转),眼前终日有风波(合)

    再如佚名《无题》:

长江好似砚池波(起),提起金焦当墨磨(承)。

铁塔一枝堪作笔(转),青天够写几行多(合)!

再如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墨竹》:

静室焦山十五家(起),家家有竹有篱笆(承)。

画来出纸飞腾上(转),欲向天边扫暮霞(合)。

起承转合均匀分布属于绝句基本章法,也有的绝句,起承转合并不十分清晰,或者前三句只是并列式,到第四句突然转合。前者如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起),遥看瀑布挂前川(承)。

飞流直下三千尺(承),疑是银河落九天(合)。

第三句继续写瀑布,只是到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着“疑是”一词,转而即合。

又如宋·秦观《金山晚眺》:

西津江口月初弦(起),水气昏昏上接天(承)。

清渚白沙茫不辨(承),只应灯火是渔船(合)。

再看清·郑燮《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起),五六七八九十片(承)。

千片万片无数片(承),飞入芦花总不见(合)。

这首诗前三句只是机械地承接并列,到第四句犹如画龙点睛,大开大合,使全诗顿时灵动起来。

再如唐·李涉《题鹤林寺壁》:

终日昏昏醉梦间(起),忽闻春尽强登山(转)。

因过竹院逢僧话(转),偷得浮生半日闲(合)。

    再如清·冷士嵋《过故靳相公宅》:

昔日城南韦杜家(起),而今寂寞付啼鸦(转)。

断垣荒壁斜阳里(承),落尽前朝一树花(合)。

    此诗第二句并不顺着昔日而说,直接转到而今来写。第三句只是顺着第二句些,亦无太多转折,至第四句照应开头,作为结束。

也有的绝句,并无转合,只是“并列式”,或一句一事,或一句一景,文字上并无任转合的痕迹·杜甫《绝句六首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一句一境,合成一幅图画。各句并列,无起承转合关系。但前两句写近景,后两句写远景,由近及远,触景生情,含不尽之致,顺序上竟是一句颠倒不得。

    再如唐·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诗四句似断实连,由虚而实,由近而远,雄浑中不乏灵动,其艺术感染力,与其章法的布局有很大关系。

二、承转技巧

·杨载《诗法家数》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一)绝句起的技巧

绝句起宜平直,为后面承接转合留出余地。

(二)绝句承转的技巧

1.顺接顺转·毛奇龄《览镜词》:

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

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

2.顺接反转·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由景转情·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由情传景·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绝句的技巧

    结句是画龙点睛之笔。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从风格上可以分成两种

1. 回归题意直截了当地点出要说的·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2.言之不尽·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EndFragment-->

<!--EndFragment-->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总数 16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