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孤平与拗救
格律诗的平仄,追求平仄和谐,忌讳出现拗句。但在实际创作中,对出现的拗句也有许多的补救措施。而且,拗句在节奏上有拗峭美,如果能够恰当运用,与律句的和谐美,可以相得益彰。因此,有许多时候,诗人又会自觉地使用拗句,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拗救。
律句分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我们前面说过,其平仄节奏,越后面,越紧要,越前面,越宽松。七言律句只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一个节拍。所以,律句中一切的拗与救的问题,都集中在后三个字上面,因为后三个字,而涉及到后数的第四、五个字上面,而与后数第六、七字无关。所以,拗救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五言句中。因此,下面的讲述,以五言句为主,并自然推及七言句。
一、关于孤平
五言律句,韵脚处可以一个字作为一个节拍,因此可以一个字单独平声;第一个字不在节点上,可平可仄,也可以单独为平声。其它二三四字,如果出现单独一个字是平声的,即为“孤平”。“孤平”格律诗平仄律中的大忌,但有的孤平是可以在本句或对句中进行拗救的,这个在后面拗救中,还会涉及到。
五言“○○●●○”这个句型,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平起平收,可以用在作为韵脚的偶数句上,也可以作为平起平收首句入韵,用在五律和五绝的首句,形成“○○●●○,◎●●○○”这样的一个联句。如果其第一个字平声换成仄声,而第三个字仍用仄声,则变成“●○●●○”,第二个字出现孤平。如果是用在作为韵脚偶数句上,没有对句,不能进行任何的对句补救措施,所以只能进行当句救,就是把第三个字仄声改为平声,“●○○●○”,从而避免了孤平。如果是作为平起平收首句入韵,用在五律或五绝的首句,那么这个联句就变成了“●○●●○,◎●●○○”,如果不做当句救,而用对句救,改对句第三字仄声为平声,则变成“●○●●○,◎●○○○”,对句就出现了三平尾,三平尾在律句中也是很忌讳的,所以也只能进行当句救。因此,凡是在五言句“○○●●○”中,第一个字用仄声,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变作“●○○●○”。相应的七言句“◎●○○●●○”第三个字平声如用了仄声,第五个字仄声就必须用平声,变作“◎●●○○●○”。如
少年无不可。(高适)
暗尘随马去。(唐·苏味道)
隔竹见笼疑有鹤。(唐·温庭筠)
水客暗游烧野火。(唐·元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七言句第一个节拍在最不关紧处,所以七言句第二个字可以出现孤平情况,而不需要任何的补救。所以“●○●●●○○”和“●○●●○○●”都属于标准的七言律句。但许诗人还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了拗救。一是句中救,作“●○○●●○○”和“●○○●○○●”,或对句救,作“●○●●○○●,○●○○●●○”。
“●○○●●○○”如唐·张祜《题金陵渡》之第四句: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又如唐·李涉《润州听暮角》之第四句: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又如宋·曾巩《鹤林寺》之第一句和第四句:
昔人春尽强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闲。
何似一尊乘兴去,醉中骑马月中还。
又如宋·沈括《金山》之第四句:
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
芦管玉箫齐送夜,一声飞断月如烟。
又如清·清瑞《竹枝词 鱽鱼》:
才交春月捕春鱽,赶上灯时价值高。
试看纤鳞谁得早,过江先去进商豪。
又如明·李齐贤《多景楼雪后》第四、第八句:
楼高正喜雪漫空,晴后奇观更不同。
万里天围银色界,六朝山拥水晶宫。
光摇醉眼沧溟日,清透诗肠草木风。
却笑区区何事业,十年挥汗九街中。
又如明·杨一清《重游焦山》之第二、第六句:
洞口孤云面面生,百年身世坐来清。
一船月色金山寺,十里烟光铁瓮城。
江阁雨余秋水阔,海门风定暮潮平。
青衫潦倒虚名在,耻向沙鸥问旧盟。
“●○○●○○●”如宋·蔡肇《大港即事次韵二首其一》第三句:
村落家家有酒沽,黄童白叟醉相扶。
恨无韩滉丹青手,更作丰年几幅图。
又如清·戴守梧《京口竹枝词 梦溪园》之第三句:
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覆锦满平芜。
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
又如元·杨维桢《多景楼》第三句:
极目心情独倚楼,荻花枫叶满江秋。
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
铁瓮百年春雨梦,铜驼万里夕阳愁。
西风历历来征雁,又带边声过石头。
又如清·余京《北固山怀古》第三句:
北固嵯峨枕碧流,登临霸迹忆孙刘。
百年戎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
铁瓮日沉残角起,海门风静暮潮收。
故宫旧垒知何处?野荻寒芦岁岁秋。
“●○●●○○●,○●○○●●○”如宋·宗泽《葬妻京岘山,结庐龙目湖上》之第三、第四两句:
一对龙湖青眼开,乾坤倚剑独徘徊。
白云是处堪埋骨,京岘山头梦未回。
又如宋·米芾《望海楼》之第五、第六两句: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应该说,虽然七言律句第一字可平可仄,但诗人在写作时,都会注意首字平仄的互换。如果出现几句诗第一字都是平声,就构成了“平头”,在诗中也是比较忌讳的。
最后,也需要说明的是,“●○●●○”和“◎●●○●●○”,作为孤平,虽为格律诗的大忌,但仍有可以讨论的余地。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出关送故人。(唐·戴叔伦《送友人东归》)
醉多适不愁。(唐·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一言简圣聪。(唐·钱起《送襄阳卢判官奏开河事》)
寒殿一灯夜更高。(唐·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
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狂忆判身入酒船。(唐·罗隐《钱塘见芮逢》)
百岁老翁不种田。(唐·李颀《野老曝背》)
曾到尚书墓上来。(唐·白居易《燕子楼三首》)
前面七例,两个平声中,都是少有一个入声,按照声律学入声可做平声用的观点,或者可以算作律句,没有孤平。但第八例里面两个去声字,总是存在孤平的。孤平问题,深入讨论起来比较复杂,只能慎之又慎,极力避免出现。
二、关于拗救
前面说到,拗救办法有当句救和对句救两种。五言、七言拗句的形式很多,但其关键,都和倒数第三字平仄有关。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讲其大略。
我们已经知道,五言律句一共有四种句型:
平起平收式:○○●●○
平起仄收式:◎○○●●
仄起平收式:◎●●○○
仄起仄收式:◎●○○●
其中第一种句型,在上面讲孤平问题时,已经专门讨论过。第三种句型“◎●●○○”,如果第三个字用作平声,变成“◎●○○○”,直接成了三平尾,犯了诗中大忌。这样就还剩下第二、四两种仄收句型。分别讲述如下:
(一)平起仄收式:◎○○●●
若其第三字平声改为仄声,则形成三仄尾,必须进行当句救,变作“◎○●○●”。如果对句救,对句将由“◎●●○○”变成“◎●○○○”形成三平尾,为律诗之忌,所以这种句型,只有一种拗救,即句中救:“◎○●○●”,七言句为“”◎●◎○●○●”。分别举例如下:
五言如唐·张祜《题润州金山寺》之第三、第七句: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另如宋·范仲淹《送识上人游金山登头陀岩》第七句: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
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
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
疑师得仙去,白日望蓬莱。
七言如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第三句: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另如清·沈德潜《甘露寺》第五句:
高阁真疑坐九霄,钟声远送海门潮。
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
何处云烟辨吴越,此间苍翠压金焦。
老僧犹说孙恩乱,白骨青磷尚未消。
另如唐·许浑《重游练湖怀旧》第七句:
西风渺渺月连天,同醉兰舟未十年。
鵩鸟赋成人已没,嘉鱼诗在世空传。
荣枯尽寄浮云外,哀乐犹惊逝水前。
日暮长堤更回首,一声邻笛旧山川。
(二)仄起仄收式:◎●○○●
此种句型,拗句最多,分别讲述如下:
1.若其第三字平声改成仄声,五言如:“○●●○●”,通常本句第一字用平声,对句第三字作平声,本句救与对句救同时进行。句式如下:
五言句式:○●●○●,◎○○●○
七言句式:◎○○●●○●,◎●◎○○●○
如清·鲍皋《月华山》颔联,“有”字仄声,当句“明”字作平声,对句“无”字亦作平声:
月华山上月,月月一回圆。
明月有今古,青山无岁年。
楼台名士地,风露美人天。
今夜凭栏者,谁家不惘然。
也有只对句救,不作当句救的句式如下:
五言句式:◎●●○●,◎○○●○
七言句式:◎○◎●●○●,◎●◎○○●○
如唐·陆龟蒙《京口》颔联,“客”字仄声,当句“料”字亦仄声,而对句“天”字作平声: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叶落夕阳天际明。
战舸苦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另如以下诗句,皆是如此: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僧志南《绝句》)
2.若其第四字平声改成仄声
此种变格比较特殊,本句已无可救,必须采取对句救:
五言作:◎●○●●,◎○○●○
七言作:◎○●●○●●,◎●◎○○●○
如明·沈周《金山寺吉公房小酌》首联,出句“未”字仄声,对句“方”字平声:
常惜忙未到,到来方悟闲。
过江如隔世,入寺不知山。
风气薄诗骨,夕阳浮醉颜。
古人夸一宿,三宿我才还。
另如以下诗句,皆是如此: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唐·王维《归嵩山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留别》)
木落山觉瘦,雨晴天似高。(宋·刘敞《秋晴西楼》)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宋·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
3.若第三字、第四字平声同时作仄声
此种变格甚特殊,本句更无可救,必须采取对句救:
五言作:◎●●●●,◎○○●○
七言作:◎○●●●●●,◎●◎○○●○
举例如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马蹄践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乐《梦寻梅》)
三、关于三仄尾
三平尾和三仄尾不符合格律,为格律诗所忌讳。但一直到格律诗刚成熟的盛唐时期,也还有用三平尾救三仄尾的现象,如杜甫、高适、王维等都曾经用三平尾对三仄尾。但这是用古体诗作近体诗,后之诗人,越来越忌讳。不过五绝和五律,因格调高古,三仄尾却仍经常单独出现,甚至许多诗人非常偏爱,并不以为拗。在七绝和七律中,就忌讳得多,但也偶尔出现。分别举例如下:
如唐·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之第三句:
北固临江口,夷山近海滨。
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
又如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之第三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去?归雁洛阳边。
又如唐·孙鲂《题金山寺》之第三、第七句:
万古波心寺,金山名目新。
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
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
又如清·王文治《北固山循江滨访月波诗屋》之第三句:
萧瑟江干路,新寒上客衣。
秋风牧马地,落日钓鱼矶。
北固横青霭,西津拥翠微。
故人诗屋在,临水扣柴扉。
七言如当代·汪玢《润州绝句其十二》之第三句:
半天月色供惆怅,四面江声搅睡眠。
却怪高明汉处士,朅来此地作人仙。
另如以下七言诗句: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唐·杜甫《南邻》)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四)折腰体
平仄相黏是格律诗的重要原则,但折腰体作为变格,却打破了这种原则。虽严格上已不能算作格律诗,但大家习惯上还是把它们算作变格的格律诗。折腰体有绝句折腰的,也有律诗折腰的,如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第二、三句失黏: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又如唐·韦应物《滁州西涧》第二、三句失黏: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又如唐·陈子昂《晚次乐乡县》第二、三句失黏: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如唐·杜甫《咏怀古迹》第二、三句失黏: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另如前面唐·骆宾王《陪润州薛司徒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诗》第二、三句失黏,亦可归入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