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语言
娄季初
诗词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文学语言。比如哲学语言是抽象的,是用概念说话的,运用逻辑思维,演绎出的有哲理的,合乎逻辑的严谨的语言。而诗词语言则不同,它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诗词语言是形象语言
形象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现象的排列;它应用的不是逻辑思维,而是形象思维,因而,诗词语言并不一定合乎逻辑。
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的排列,因而是诗词语言。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愁,是个概念辞,是无法定量的。而在诗人的眼中,愁能催人生长白发,愁就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把愁的概念量化了。于是,愁就看得见、摸得着了。这是诗人表达的手段。然而它不一定合乎逻辑。
诗人的思维要寓意于形象之中,有了形象,才有意境。意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源于实践而超脱实践,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获得形象或物象:
(一)直感:就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得到的形象,如看到的:“大雪满弓刀”;闻到和听到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触摸或皮肤感觉到的“秋风萧瑟天气凉”等等。
(二)奇想。奇想在诗词艺术本质上是现实的,而在形式上却是浪漫的。它往往带着一些奇异的色彩,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贵州著名诗人周渔璜在他《泛舟西湖夜半始归》诗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所呈现的就是奇想,可谓新奇已极。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注入所咏之物,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所咏之物成为生动的物象,也是一种奇想。如辛弃疾“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和“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三)幻想。浪漫主义诗人,在表现方法上共同的特征,就是采取超现实的幻想来反映社会现实。诗人正是要通过这些不现实的幻景,幻形,倾吐自己根于现实的理想。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描述了天姥山神奇瑰丽的幻想中的神仙世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发了他的高旷的情怀和对现实的轻蔑,表现了不阿谀权贵的高贵品质和积极追求自由的精神。
(四)梦想。如陆游《夜游宫·记梦》词“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已残,心未死。”诗人借“记梦”为手段,抒发自己幽深曲折的感情,表达自己难酬的壮志。
(五)联想。联想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吴文英《风入松》词:“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雨后天晴,西院的主人还日日来清扫一下,独自寂寞地坐在亭子里,痴痴望着远处。黄蜂一群紧接一群,向秋千上的绳子扑去,原来那绳索上,还有她从前打秋千时手上留下的余香。“黄蜂”这两句写得很传神,超越时间和空间,是不受现实局限的联想。
(六)拟想。拟想就是站在某人某物的立场上着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某人某物。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描写的妻子和女儿都不在自己的身边,一笔两地,产生了更丰富的诗意。
(七)假想。即假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境界,如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青山烂,秤砣浮,黄河枯,白日见到参辰,北斗星移到南边,三更出太阳都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因而,要割断两人的恩爱也就不可能了。
有了后面的奇想、幻想、梦想、联想、拟想和假想这六种想象,我们写作诗词的本领就比只有直感一种大多了。
二、诗词语言是含蓄语言
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用语忌直说,诗意忌浅露,内涵忌俱现,乏味。这就要求诗词创作的语言要含蓄,不能直白。怎样做到含蓄呢?常见的有以下各种:
(一)、写事实,不加说明。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只叙述事实没有说明为什么,也就是没有说明他的思想感情。但是他用了以下词汇:“故国”、“空城”说明这座旧城已经衰败、荒废了。“旧时月”说明从前繁华的时代的月亮 “还”又照到这座荒凉的城了。诗人对石头城兴衰变化的感慨心情不就很清楚了吗?
(二)、揭露事实,是非由读者去判断。如张祜《集灵台》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三姐,这首诗只写了虢国夫人早晨骑马入宫的一个片段,没有一点评论。这种现象的是非和后果叫读者去考虑。
(三)、写人物的行动,由读者去分析。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在赏心亭上,不时地看自己的配刀,拍打栏杆。却没人理解他的思想感情。他自己也不说。他这种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只能理解为:英雄无用武之地。
(四)、说出诗中人物或作者的心情。为什么有这样心情?由读者去分析。例如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中写嫦娥“夜夜”“悔”,但为什么悔?是什么“心”?都没有说。实际上是借嫦娥的“夜夜”“悔”,影射那些费尽了心力取得较高的地位高官,高处不胜寒,枯燥、寂寞的生活陪伴着他,因而他感到悔恨。
(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包藏在所用的典故之中。韩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是东汉宦官,专横跋扈,败坏朝政,导致汉朝衰亡。诗中用传蜡烛先给五侯这一典故,表示对宠任宦官的讥讽。
(六)、反说,使读者从正面理解。例如谢枋得《蚕妇吟》:“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诗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两种悬殊的生活。一种是劳动人民辛勤艰苦的生活,另一种是官僚阶层荒淫享乐的生话。这种鲜明的对比是劳动人民感受最深的,但却用了“不信”两字,这是反说。
(七)、曲笔。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
三 诗词语言是精练的语言
任何文体的语言都必须写得精炼,但在诗词里,精炼还有其特殊的含义。这是因为:
(一)、古诗词篇幅有限,句字数有限。例如《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没有回旋余地。因此每个字都应该发挥最大作用,不应有闲字,更不应有闲话。
(二)、古诗词用语由于有平、仄声的要求,限制了创作过程中的用语范围,不取精练的用语,就无法表达作者所要表达思想境界。
(三)、由于近体诗、词和曲等文体有押韵的需要,也迫使作者在有限的韵词中,寻觅能够表达作者思想的精练的词语。
(四)要表达诗词中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丰富的感情。诗词用语就必须精炼。有的诗人在诗词中常常用典故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典故代替要说的许许多多的话;典故就是精练语言。
(五)修改能使用语精练。我们看到一些作者自己修改自己诗词的情况。修改的原因很多,有些是从思想观点方面考虑的,但也有些是从语言精炼与否来考虑的。
鲁迅曾将“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两字之改,使作品的内容更丰富,也更表达了对当局的愤怒之情。
古人为诗词用语的精炼,修改的例子就更多了,如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的“绿”字曾经改过十几次,有“到”“过”“入”“满”等。最后定为“绿”,“绿”是形容词,但这里作动词用,而且是“使动词”,它有自身的含义,也包括改前几个动词的含义,所以,内容更丰富,且更形象、生动、活泼、优美。
杜甫的《曲江对酒》诗中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据说是由“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修改而成的,诗不厌改,越改越精练,越改越优美。
四 诗词语言是有节奏的语言
汉语的词汇,有一个音节的词汇(以下简称“单音节”),有两个音节的词汇(以下简称“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汇。但多音节的词汇,又可分成单音节和双音节。双音节词汇和单音节词汇,按照平仄的节奏组合,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这样,节奏就和谐,语言才能优美精炼。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只要记住下面原则就基本解决了:
三字句:
双音节,单音节
如:江南/好(白居易)
四字句:
双音节,双音节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
五字句:
双音节,双音节,单音节或双音节,单音节,双音节。
如:路有/冻死/骨(杜甫);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六字句:
双音节,双音节,双音节
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青春/意绪/阑珊(冯延巳)。
七字句:
双音节,双音节,双音节,单音节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两岸/猿声/啼/不住(李白)
这是个大致的规律。有时也有单音节出现在两个双音节之间的。但不能误认为是三音节。遇到三音节的词汇,如前面提到的“乌衣巷”,“后庭花”,要进行分析,只要把位置摆好了。仍不会失去节奏美。词与诗的节奏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领”字上,即一字读(读音逗,可理解为逗号)。如“甚、云山自许”(辛弃疾),“念、累累枯冢”(陆游)。篇幅所限,恕不罗嗦了。
本人才疏学浅,年老懵懂,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朋友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