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货币以铜钱为主,但钱货(绢帛等)并用,金银同具货币职能。金银多铸成铤状或饼状。 1979年山西平鲁屯军沟出土唐金银铤82件,金饼4件。铤基本为长条形,长8~18.6、宽1.1~5.9、厚0.5~1.1厘米,重65~1091.22克不等。部分有錾刻铭文。一铤铭文作"乾元元年岁僧钱两金贰拾两"。乾元为唐肃宗年号。 1956年陕西西安市东北郊出土4件银铤,刻铭表明系唐天宝年间杨国忠等进奉之物。其中一件刻"宣城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长32、宽7.3、厚1厘米;另一件刻"天宝十载正月□日税山银一铤五十两",长31、宽7、厚1厘米。1970年河南洛阳出土唐银,有银铤和银饼。银饼形状不规则,径最长处为14厘米。面文阴刻"贰拾叁两",实测重940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