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感人的老电影
偶尔在超市见到解放前拍摄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以前念高中时,历史书上就提到这部由进步导演蔡楚生执导的“史诗式的影片”,加上我有点怀旧情结,爱看黑白片,所以就花十块钱买下了。当天晚上就看了,两个多小时,但一点都不感到时间漫长,并庆幸买到了好片子。
虽然好久前,友人就告诉我,不必花钱买碟片看,可在家从网上下载看,但我总习惯买回来在DVD上看,彩电比电脑屏幕大得多,看着舒服些——最佳当然在银幕上看,旁边坐满观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的名字,就来自李后主的这句词,但影片反映的“愁”,是个人之愁、家庭之愁和国家之愁水乳融合在一起的:
上海某纱厂的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师张忠良相识并相爱,张忠良为宣传抗日,引起温经理的不满。没多久,素芬和忠良结婚了,一年后有了一个儿子。抗战全面爆发后,忠良因参加救护队与亲人告别,离开了上海。素芬带着孩子、婆婆回到乡下。此时农村已被日寇侵占。父亲因向日寇要求减少征收粮食,被吊死。素芬又和儿子、婆婆回到了上海,到了难民收容所。
忠良在参加抗战的过程中历经磨难,好不容易逃到了重庆,但无依无靠,为生活所迫,便去找在抗战前认识的温经理的小姨王丽珍。已成交际花的王丽珍在其干爹庞浩公的公司里给忠良找了份工作。
渐渐地,忠良经不起堕落生活的诱惑,终于和王丽珍结了婚;这时,素芬和婆婆则过着艰难的生活。
忠良当上了庞浩公的私人秘书,终日来往穿梭于上层社会的人群中,早将素芬等家人抛置脑后。
素芬一人凭柔弱的双肩,支撑着这个家,尝尽了生活的苦汁,而她的精神支柱,无疑是张忠良。抗战胜利后,素芬急切的盼望着丈夫的消息,而忠良回到上海后,忙于作生意,又和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发生了关系。素芬为养家糊口,碰巧到何文艳家做了女佣。一次在何文艳举行的晚宴上,素芬认出了忠良,那种晴空霹雳似的打击,柔弱的她怎么受得了!她的精神支柱瞬间倒塌,怎么受得了!这就好像把一棵大树栽到小花盆里!她当她说出真相时语惊四座,但懦弱的忠良仍不思悔改。
素芬回家后,失魂落魄的样子引起了婆婆的追问,素芬只好向婆婆说出了实情。婆婆找到忠良,当众痛斥了他,但忠良仍舍不下荣华富贵。素芬万念俱灰,便跳了黄浦江。
我以拙劣的文字,叙述了情节大概,但影片本身比这要感人百倍。看到后半部,我流了好几次眼泪。
这部电影的情节,让我想到秦香莲和陈世美的故事,秦香莲在丈夫进京赶考后刻苦伺候公婆、儿女(自己吃糠餠,把好饭留给公婆)和素芬相似,陈世美富贵后不认妻儿与张忠良想和素芬离婚相似,但这部电影显然比《秦香莲》大气得多,有点类似《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既写了私情又写了国恨。个人的命运,在抗日战争前后的时代大潮中,犹如一枚树叶,随波逐流在洪流中。
本部电影的插曲《月儿弯弯照九州》,似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给这部伤感的黑白片蒙上了一层凄迷的色彩,并加深、升华了电影的主题: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高楼饮美酒,
几家流浪在街头、、、、”
影片中多次出现圆月的画面,东逝的江水,飘摇的枝叶,充满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诗意。
我爱这部反映现实的电影,能感知到导演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他拍这样的电影决不是为了赚钱!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电影,绝对不只有表面的热闹(如“大片”之流);它应是有深度的,应是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的,应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应是承载着社会责任的!好久没在看电影时流泪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真是一部好电影!它告诉我们:每当苦难来临时,人民大众,身处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是最受折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