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解放军的跨海导弹火力


  共有252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解放军的跨海导弹火力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解放军的跨海导弹火力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3/19 12:03:35 [只看该作者]

 跨海火力支援是解放军对台湾作战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   从1996年以来,大陆媒体多次展示了以战术弹道导弹作为攻击台湾的火力战手段,通过几次演习和公开刊登的照片报道情况看,解放军跨海导弹火力作战的规模和模式要比展示的弹道导弹演习大得多。平均宽度130千米以上的台湾海峡是解放军进攻台湾的最大天险,也是台军防御所能利用的最好屏障。如此大的宽度,使解放军的进攻作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利用导弹火力战能够跨越海峡精确打击台湾目标,摧毁台湾的防御体系,同时也是战场遮断的重要手段。   图1:解放军东风-15地地战术导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导弹的使命与能力   据《参考消息》报道,解放军原属二炮的短程弹道导弹部队在2000年以后改属集团军。指挥权的这种变更本身说明,500千米射程内的弹道导弹将作为集团军战役地幅内的火力支援武器,而不再是原来直属二炮的战略纵深打击手段。因此,短程弹道导弹的作战使命除包括打击台湾地区战役纵深的重点高价值目标外,还包括承担集团军炮兵的战场遮断、火力支援、摧毁压制台湾炮兵和重型武器等毁伤任务。2004年*发表的竞选演讲中声称,大陆短程弹道导弹部署在福建、江西以及广东北部和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并声称有400多枚导弹。根据导弹作战的基本使命,对台火力战将具有空前强度和密度。*很可能混淆了400枚导弹和400个发射装置的关系,通常一个发射装置要配备数倍的导弹。成批生产的短程弹道导弹成本并不比高级轿车的售价高,而且解放军很短时间内就能储备足够数量的导弹。对这些地处内陆的部署地区,台湾目前的反击手段望尘莫及,无法减缓或削弱解放军的导弹轰击强度。   图2:近距离导弹发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导弹火力战中,飞航式导弹火力单位是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弹道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式导弹对高价值点目标有很高的命中精度,通常用于打击雷达站、通信中心、防空导弹阵地、空军基地飞机掩体、码头以及近海的机动雷达车队等重要目标。解放军已经装备有红外制导的对陆攻击飞航式导弹以及惯性和高度表地形匹配的巡航导弹,新型的“鹰击91”反辐射导弹也可能装备部队。此外激光制导的战术导弹也已经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飞航式导弹通常由飞机携带,部分可用岸防导弹发射系统发射。20世纪90年代以来,解放军已装备了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飞航式空对地导弹,射程在120千米以上,可以在大陆沿海地区上空发射,打击台湾本岛的目标。而台湾空军进行拦截则要进入大陆防空导弹火力圈,这将遭到解放军的地面防空系统和战斗机的双重威胁。飞航式导弹及巡航导弹大部分属于空军或海军编制,在对台作战中,解放军将组成战役指挥机构来统一指挥和协同这些兵种单位的作战行动。   图3:东风-11导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前弹道导弹进行战术打击多采用集束战斗部。这类战斗部在防空导弹阵地或停机坪上空爆炸,杀伤效果很好。尤其是防空武器通常没有顶部防护,容易被集束战斗部摧毁。台湾很多指挥机构设置在地下,配备钻地战斗部的弹道导弹具有很大的攻击优势。台湾坚固的地下工事通常在数百米深的山下,具体情报获取难,不能保证战斗部能有效摧毁,但对打击诸如出入口、通风口等地下工事的浅层部位当属有效。解放军的巡航导弹较弹道导弹精度高,可能配用高爆战斗部对地面坚固目标进行爆破。   ◆ 对目标的侦察和跟踪能力   进行远程导弹火力战的先决条件是确定目标的位置。台湾海峡的宽度对于解放军实施电子侦察并没有影响。2000年,属于解放军的图154大型电子侦察机图片已出现在互联网上。这种由民航机改装的侦察机有多种大孔径侦察天线罩,很可能已安装了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如果真像台湾所说的那样,这种飞机定期在台湾海峡大陆沿岸上空作侦察飞行的话,那么台湾的固定雷达台站和通信台站情况大陆当尽可掌握,至少对台军雷达和通信台站的常备位置和频道情况已经了解。任何一支军队在战时都要使用另外的备用频道或波段,同时有战备机位阵地等,解放军的电子侦察机在战时也能在大陆沿海上空保持监视巡航,连续跟踪台湾雷达和通信的频道和位置变化情况,而东南沿海建立的网络系统能够立即将侦察信息综合到指挥部的系统中,发动导弹快速攻击。   图4:东风-21导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过合成孔径和逆合成孔径的研制开发,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就有用合成孔径测绘的港口和船只等图像。这些技术能够在侦察机上使用,装在飞机侧面的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对台湾公路上的车辆进行探测和定位。合成孔径雷达还能利用“交叉路径相位测量”进行动目标识别。这使得解放军拥有对车辆停放地点或停放分布情况、对可能架设的地面武器系统以及隐蔽在野战掩体中的台湾作战飞机进行定位或监视的能力。这类系统如果安装在运-8和图-154改装的侦察机上,就更会拥有连续跟踪整个战区地幅内台湾地面目标的能力。   图5:1999年国庆大阅兵中的东风-11导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台军大型装备具有机动能力,如从美国进口的“铺路爪”远程雷达系统等。机动规避会导致解放军对其侦察定位跟踪发生困难。大型电子侦察机能够处理大部分地面移动目标,并对开机工作的雷达迅速定位。根据大陆有关公开刊物报道,侦察接收机能够做到一个脉冲就能定位,而对于假目标或伪装目标等,则能通过电子侦察机、侦察船只、侦察卫星和潜入的特种部队人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鉴别,还可以凭借定位侦察信息进行判断。侦察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回大陆沿海的情报中心。解放军在90年代末已经完成了东南沿海的网络系统建设。   ◆ 导弹与制空作战   在宽阔的台湾海峡作战,取得制空权尤为重要。台湾制空体系除空军作战飞机外,还包括地面防空系统和海军的舰基防空系统。台湾海军防空力量主要分布在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和南北两侧,由大型作战舰只担任,这些装有防空导弹的大型舰艇不会进入海峡。台湾空军因为多数情况下处于防御,战斗机可以保持在中央山脉附近或台湾海岸上空巡航。这样的部署能使战斗机处于地面防空火力网之后,因此,解放军战斗机必须穿过台地面防空火力网才能将台湾战斗机巡航空域纳入中距导弹射程。这使得台湾能够利用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系统协同进行反击,同时台湾战斗机能够弥补地面防空系统的低空盲区,使台湾防空体系在海峡内的低空盲区处于100千米以外。保持巡航的台湾战斗机还能够及时向西前出,拦截解放军越过海峡中线的作战飞机和船只,甚至在中线以东就能攻击大陆沿海港口。面对如此严密的防空体系,解放军虽然拥有大量的先进战机以及经过改进的老式战机,但利用航空兵单独争夺制空权是非常艰难的。进攻的解放军作战飞机在海峡中线以东将脱离大陆地面防空系统的掩护和依托,而面临台湾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双重威胁。弥补这种固有不利态势的选择就是解放军的战术导弹。   图6:阅兵中的东风-21中程导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战术导弹的制空作战包括对台湾机场、雷达台站和通信台站等相关设施的袭击。摧毁一定数量的这些目标后,将严重削弱台湾的防空体系和空军出动能力。台湾防空依靠由空军和海军的31个雷达站以及10多台机动雷达和4架E-2T预警机组成所谓“强网”系统,系统范围可覆盖台湾岛及周围广阔空域。该系统指挥中心设在台北贡关山地下指挥司令部中,在澎湖、花莲、屏东、高雄等处设有5个分指挥中心,在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地区设有16个联络雷达站,各个联络站能够整体联网并能与分指挥中心传递交换情报。这些固定阵地的雷达站能够在平时进行定位和探测,雷达或大型通信站天线系统不可能隐蔽,而且中远程雷达天线尺寸大,容易被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摧毁或命中。这些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被摧毁后,台湾防空网将出现很多雷达盲区和通信盲区,解放军的作战飞机便可以通过这些盲区接近台湾腹地,进一步扩大战果。   导弹火力急袭与航空兵协同,对台湾的预警机威胁很大。由于解放军的导弹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台湾防空系统遭受沉重打击,而且对机场的轰击可使台湾无法及时组织足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因此解放军的战斗机出动能力不受影响,能够采取多批次多方向进攻,即便台湾预警机能够探测,也没有能力进行拦截。少量升空的台湾战斗机会遭到解放军部分航空兵的纠缠,无暇顾及保护预警机。解放军的战斗机完全能够直接进攻台湾雷达预警机,削弱台军整个防空体系的预警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台湾空军目前没有能力对大陆发动大规模突袭,因此很难有效遏制解放军作战飞机大规模、高强度的连续升空作战。   图7:东风-15导弹发射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台湾军队的固定系统很难在解放军的导弹火力下生存。尽管台湾宣称其电子战系统十分强大,但仅仅对有雷达或光电末导系统的导弹起作用,对惯性制导和地形匹配的导弹以及弹道导弹毫无作用。在有电子干扰的情况下,解放军可以利用这类导弹对事先确定的目标位置进行轰击,或者结合电子侦察攻击台湾雷达系统,不必使用容易受到干扰的反辐射导弹。依靠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打击方式,能够大大削弱台湾电子战能力。台军远程雷达天线通常有20至30米,甚至更大,接近解放军弹道导弹的圆概率误差,因此能够进行直接摧毁,或用集束战斗部进行摧毁。对台军机场目标更是不在话下。目前,解放军装备的弹道导弹精度足以分别打击机场跑道、停机坪、油库、机堡掩体和塔台目标。   90年代后期,以色列媒体声称解放军采购了以色列飞机公司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相对于反辐射导弹,无人机能够长时间在可能有雷达的地区上空巡航,迫使敌方长时间不敢开机。但台湾地面防空武器和光电探测装置密度很大,这类反辐射无人机容易被击落,未必能在制空战中发挥作用,更可能是用于地面交战中,对前沿的战场侦查雷达和火炮侦察雷达进行压制。   ◆ 对海导弹战和开辟海上走廊   消灭台湾海上目标并为登陆船队提供火力保障,是解放军导弹火力作战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台湾附近活动的解放军舰艇或登陆船队,在离台湾本岛100千米左右时就已经进入了台军岸舰导弹的射程。尤其是向台湾进发的登陆船队,更要在台湾岸舰导弹射程或舰舰导弹的射程内航行数小时之久。在航渡过程中,解放军开辟海上通道并制止台湾海空军对编队的袭击都只能依靠导弹火力,直到编队靠近台湾海岸,护航舰只才能有效打击陆上目标。解放军弹道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台湾的岸防系统,包括对海雷达、海军通信中心以及导弹发射阵地。开辟通道的火力战中,解放军的弹道导弹并不需要打击清除区域外的台军武器,因为那些系统并不能威胁编队的海上走廊。在限定范围内的台湾远程武器系统数量是非常有限的,部署阵地部分是固定式,部分为机动,解放军可以通过侦察系统的连续跟踪确定其位置,用导弹火力进行预防性清除。台湾对海防御同样是海空军以及陆军联合作战,在开辟通道的作战中,解放军的弹道导弹火力既要压制台防空系统,又要打击小型舰艇基地。根据台湾方面公布的解放军导弹数量,足够完成开辟通道的任务。   图8:中国战术近程地地导弹武器系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解放军巡航导弹的研制一直是个谜。据公开出版的《航空知识》等杂志报道,大陆科研部门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期,已经完成了弹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地形匹配技术,因此解放军的一些导弹完全能够达到90年代初期美国BGM-109“战斧”导弹的水平。大陆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和地形匹配方式较美军更有优势,因为台湾距离大陆很近,导弹飞行时间短,导航系统积累误差小,命中精度更高(美军发射距离往往在几百甚至上千千米)。此外,大陆地理优势能够转化为制导优势,解放军能利用东南沿海的地面系统,对即将入海的巡航导弹进行“协同式”校正,使惯性制导精度达到GPS制导的精度水平。2003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射程250千米的新型导弹试验,说明大陆完全具有远程巡航导弹的生产能力,增加射程不过是很小的工作。不断在网上传闻的远程巡航导弹很可能在内陆发射,通过多次校正打击台湾目标。这种发射模式也可能利用前出的潜艇、水面舰艇和伪装侦察船作为校正平台,将打击范围延伸到西太平洋的目标。台湾无法对解放军的巡航导弹进行干扰,而且在导弹火力战摧毁探测平台后,台军的拦截能力都很成问题。巡航导弹能够进行高精度点穴式打击,主要针对体积小的制导雷达、炮瞄雷达以及一些难以被弹道导弹命中的目标。但目前解放军是否装备了这类导弹尚无法证实。   反舰作战主要依靠飞航式反舰导弹。台湾海军大型舰只不大可能靠近大陆或进入海峡活动,但是台湾装备的导弹艇大量部署在海峡附近,是前出突击大陆编队的主要力量。这些导弹艇体积小,高速航行时艇体部分掩没在尾浪中,雷达有效反射面小。台“海鸥”级和“光华”6型艇雷达发射面都很小,解放军老式的导弹和火控系统很可能无法捕捉和锁定这些目标。目前,解放军海军导弹艇和作战飞机装备的部分反舰导弹采用电视或红外制导,对这类目标比较有效。此外,双方都可能出动直升机或战斗机对海峡内的水面舰艇目标进行突袭。直升机飞越海峡只需要20分钟左右时间,而固定翼飞机更快。由于海峡上空不仅有双方密集的地空导弹对射,300米高度将可能有上百个各种雷达照射信号,而且还有沿各自海岸飞行的战斗机拦截,因此对导弹艇等小型水面目标的导弹突袭,要非常突然和快速。直升机或攻击机通常由侦察机、高山雷达或海军舰艇提供目标指示,超低空发动攻击后立即撤离。   威胁海峡的台湾海军舰艇不仅仅是海峡区域内的导弹艇,还有西太平洋的大型作战舰艇,其装备的“雄风”2和“捕鲸叉”导弹射程足以覆盖海峡以内大部分海区,与导弹艇、岸舰导弹和空军战斗机构成了综合火力。解放军对付这些远距离目标需要动用轰-6丁或歼轰-7战斗轰炸机携带反舰导弹进行突击。2003年,大陆公开宣布射程达250千米的导弹试射成功,这类远程导弹中很可能有雷达主动制导和电视红外制导的反舰型号,这使得解放军能够从靠近大陆沿海的海面发射,打击台岛以东的台湾海军舰艇。   在开辟编队走廊的火力战中,解放军可能同时发起压制台湾空军、摧毁台湾防空体系和指挥系统的攻势。目前,解放军有持续压制台军几十分钟或更长时间的导弹火力战能力,这个能力发挥时机很可能选择在大规模进攻作战过程中,攻势过后,台湾将陷入损失惨重的半瘫痪状态,使解放军的后继攻势能减少损失并给予台军更沉重的打击。达成这个效果对解放军来说也是相当的挑战,武器储备、作战勤务和技术保障等都要具有应付长时间连续作战的能力。   ◆ 对陆火力支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从英格兰南部出发的盟军横渡海峡的平均距离为80千米左右,而且具有绝对的制空权。德军主力集中在法国内地和200千米外的加莱地区,全因盟军航空兵有效的战场遮断而受堵。面对地域狭小、兵力密度和防御体系水平都远远高于当年德国的台湾岛,解放军进攻作战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解放军的炮兵火力对登陆作战的支援能力不足,而海军舰队要担负封锁和遮断周边海区的作战使命,并不能全部投入对登陆作战的战术火力支援。大陆公布的历次演习照片中,解放军有采用大型船只运载火炮对岸射击的情况。大型船只虽然比较稳定,而且解放军已经获得使用经验,但是这类船只容易遭到台湾远程武器的打击,而且难以伴随前几波登陆部队。在登陆作战中,进攻兵力只能梯次投入,而掘壕据守的台湾军队则已经完全展开,能够全力以赴。要打破这种态势,解放军的导弹火力战非常关键。   根据大陆公开出版的登陆作战书籍,解放军导弹的对陆支援作战首先是清除威胁登陆地区的台湾中远程重型武器(包括反舰导弹和“雷霆”2000火箭炮)、陆军重型火炮和装甲部队的阵地、集结地,而轻型武器火力点则交由登陆兵的两栖坦克和步兵武器摧毁。这种跨海导弹火力支援的作战模式需要在登陆兵部队中配属专门的小组或分队,配备测距和照射等特种器材,还需要有通信保障分队和设备,解放军的侦察机也将担负目标指示和打击任务。最初登陆的部队是最为艰苦的,最需要导弹火力支援,需要导弹采用高爆战斗部或集束战斗部。解放军装备集束战斗部和末敏子弹药的报道极少,但在国际武器装备展中,大陆兵工企业却有相关的产品介绍。这说明此类弹药开发对于大陆科研部门毫无困难,很多刊物也有相关的技术研讨,因此无需怀疑解放军已经装备了这类弹药。“东风”11导弹携带集束战斗部将能够摧毁一个装甲连的阵地,效果相当于15000吨级的空爆核武器。   图9:东风-11导弹发射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面对蜂拥而来的解放军登陆部队,台湾必须紧急调派增援,去弥补被削弱的防御体系,组织台军向登陆地区补充和增援。对陆支援作战模式包括轰击交通枢纽、桥梁和隘口,打击行进的车队和部队等。弹道导弹对交通枢纽的攻击包括集束和高爆战斗部直接摧毁以及地雷战斗部封锁,两种模式很可能同时使用,以在较短时间内瘫痪和封锁通往交战地区的交通线。中远程巡航导弹和机载飞航式导弹则可以直接摧毁桥梁等设施。据称解放军在小型水面舰艇上装备了对岸作战的导弹武器,能够在近海发起对岸攻击,用导弹摧毁临海公路的桥梁,甚至直接攻击行进中的目标。   ◆ 作战组织与部署   对于解放军来说,导弹火力战不只是战役行动,其中交织了各个层次的作战目的。解放军的导弹数量、发射平台数量和侦察、指挥系统,都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导弹连续作战。这种持续数小时,甚至十数小时的火力战,足以使台湾整个防御体系遭到重创且难于短期恢复。导弹火力战要达成预定效果,重要因素就是组织指挥和后勤保障。   强调突然和猛烈打击是90年代以来解放军公开场合提得最多的模式。数量庞大的弹道导弹部署在广东、江西和福建的广大地区内,携带导弹的作战飞机和舰艇遍布沿海。这些部队和阵地要做到统一指挥和快速反应,必须具有覆盖整个战区的通信和指挥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已经完善了通信指挥网络。从一些赞扬施工部队先进事迹的报道可以看出,沿海地区还修建了大量的坑道。   图10:中国新型导弹测试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火力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后勤保障。解放军的海空军基地通常有专用铁路、公路以及弹药和燃油库,加大储备能够存储足以进行袭击战役的基数,但分散部署的弹道导弹部队后勤要复杂得多。大陆近20年建设了高速公路网,对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造,这些道路网都将大大改善后勤状况,有利于部队的快速机动。   解放军的导弹火力战很可能是在几小时内集中火力,同时遂行大规模的制空、制海并打击战役纵深高价值目标,在台湾防御体系和海空军遭受重创后,开始进行持续性的封锁和压制作战,切断台湾武器装备的补充渠道,至少减缓台军得到补给的速度。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导弹火力战,并选择时机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在对台作战中,导弹火力战的各种使命同时交织,并不会出现时间上的割裂,只是反映在台湾同时遭受打击的范围和目标类型的差异。有迹象表明,解放军正努力将大陆导弹技术和产量的优势转化为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可靠保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