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用谷物酿造黄酒,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使用酒曲制成醪液,经过发酵、榨酒、杀菌、贮存陈酿,酿成美味的黄酒。这个酿造过程是逐步发展形成的,酿酒界称它为酿酒工艺,不过,研究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很困难的。尽管如此,我们尽可能多搜寻资料,尽量把它说的清楚一点,以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黄酒文化。
商周时期,谷物黄酒已大量生产,曾经有了“辨三酒之物”的事酒、昔酒、清酒之分类,有了“辨四饮之物”的清、医、浆、酏[1]四种饮料。关于饮料中的“清”,郑玄注:“清,谓醴之泲者;稻醴清湭[2],黍醴清湭,梁醴清湭,或以酏为醴。”湭,酒液也。汉·刘熙《释名·释钦食》中记载“醴齐,酿之一宿而成,体有酒味而已。”由此看出,商、周时喝的酒有稻米、黍米、梁米等多种,泲为过滤的意思。过滤之后叫清,不过滤的叫浊酒,饮用的有清、浊两种类型,都是“体有酒味而已”的淡薄甜酒。当时还有一种酒叫医,郑玄注:“医,以酏为醴。凡醴浊,酿酏为之则少清矣。”由此可知,医也属饮料酒醴。酿法是将粮谷类煮粥加曲蘖发酵,新酿成的酒呈混浊状态,也只能是“体有酒味而己”。到了周代,提出了“六必”、“五齐”,管理的更为严格规范,酒质相对更好一些。
秦、汉时期,酿制黄酒的工艺相对又进步了一些,主要表现在:考古出土的汉画像砖中,己发现了酿造黄酒的完美记载;另外,现存古籍中可找到很具体的酿造黄酒工艺图,见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代酿酒图(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103页)。在《汉书》上,记有汉代或汉代以前的酿酒工艺流程图:
酒曲————————————↓
糙米→浸泡→蒸饭→制酒醪——↓
↓
↓—成品酒←———发酵
饮用
先秦时期的药酒酿造,基本上都是黄酒的酿造方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杂疗方》中记载有先秦的药酒配方和酿制方法,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养生方》中记载文字可辨认的有六种药酒:
用麦冬配合秫米酿制的药酒,可治“老不起”;
用黍米、稻米等酿成的醴方,治“老不起”;
用好酒和麦……(药名不详)等制成的药酒,叫醪,用作强壮剂;
用石膏、藁[3]木、牛膝等药酿成的药酒;
用漆和乌喙(乌头)等药酿成的药酒,用作强壮剂;
用漆、节(药名)、黍、稻、乌喙革酿制的药酒,用作强壮剂。
另外,《杂疗方》中记载,用智(药名)和薜荔根等药制成的醴酒,作强壮剂。
这些药酒的酿制方法,大多都是将药物、原料米和酒曲混合起来共同发酵,或者是药物加酒曲再加一些酒共同发酵,从此用黄酒酿造技术酿制药酒的方法一直传承了下去。
汉代最高明的酿酒技术,应该是东汉曹操《上九酝法奏》中的《九酝春酒法》[4]。由于原书已经失传,现将收录到《齐民要术》中的原文摘录如下:
《齐民要术·笨曲并酒》:“魏武帝(曹操)‘上九酝法奏’曰,臣县故令,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引曰:避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石米,正。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易饮不病。……九酿用米九斛,十酿用米十斛,俱用曲三十斤,但米有多少耳。治曲淘米,一如春酒法。”
汉代“九酝春酒法”早已失传,收录到《齐民要术》中的也多有省略,难见原貌。但该文最后补充说“治曲淘米,一如春酒法”,说明与汉代作春酒法是相同或相似的。作春酒法是汉代北方酿制黄酒的典型方法,但现在已不见应用。为呈现历史原貌,兹将《齐民要术》中作春酒法原文书下:
“作春酒法:治曲欲净,剉曲欲细,曝曲欲干。以正月晦日,多收河水。……井水苦咸,不堪淘米,下饙亦不得。
大率:一斗曲杀米七斗,用水四斗,率以此加减之。十七石瓮惟得酿十石,米多则溢出。作瓮随大小,依法加减。浸曲七八日始发,便下酿。
假令瓮受十石米者,初下以炊米两石,为再馏黍。黍熟,以净席簿摊令冷。块大者,擘破然后下之。没水而已,勿更挠劳!待之明旦,以酒耙搅之,自然解散也。初下即搦者,酒喜厚浊。下黍讫,以席盖之。
以后,间一日辄更酘[5],皆如初下法。第二酘,用米一石七斗;第三酘,用米一石四斗;第四酘,用米一石一斗;第五酘,用米一石;第六酘、第七酘,各用米九斗。
计满九石,作三五日仃,尝看之,气味足者乃罢。若犹少米者,更酘三四斗,数日,复尝,仍未足者,更酘三二斗。数日,复尝,曲势壮,酒仍苦者,亦可过十石米。但取味足而已,不必要足十石。然必须看候,勿使米过,过则酒甜。
其七酘以前,每欲酘时,酒薄霍霍者,是曲势盛也,酘时宜加米,与次前酘等。虽势极盛,亦不得过次前一酘斛斗也。势弱酒厚者,须加米三斗。势盛不加,便为‘失候’,势弱不减,刚强不消。加减之间,必须存意!
若多作,五瓮以上者,每炊熟,即需均分熟黍,令诸瓮遍得。若偏酘一瓮令足,则余瓮比侯黍熟,已失酘矣。酘:当令寒食前得再酘乃佳,过此便稍晚。若邂逅不得早酿者,春水虽臭,仍自中用。
淘米必须极净;常洗于剔甲,勿令手有咸气;则令酒动,不得过夏。”
可以看出,“九酝春酒法”是九次酘料,而“作春酒法”是七次酘料,同属当今我国南方嘉兴、宁波及福建地区的喂饭生产方法。为什么喂饭法始于北方而传到南方呢?这是因为黍米原料喂饭在北方不大适宜,逐渐被遗弃而转移到南方去的。喂饭法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都可堪称为中外驰名的高技术酿酒方法。它的精髓在于,酘料次数与数量一切以酒的味道为根据,随时留心观察,反复看酒醪、曲势、尝酒味,细心体察情况,确定增减喂饭数量和控制操作。用这种生产方法酿出的黄酒,香味、酒体确实是很优秀的,所以曹操才将《九酝春酒法》上奏给皇帝。这也说明,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汉朝,黄酒质量是相当不错的。
[1] 酏,音yi,古代一种用黍米酿成的酒,如酏醴,即是用黍粥酿成的甜酒。
[3] 藁,音gao,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根可入药。亦称“西芎”、“抚芎”。
[4] 《九酝酒法》,汉曹操撰。曹操,字孟德,沛国僬(今安徽毫县)人,汉魏之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好饮酒,“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著名诗句及《对酒诗》,诗文中多写到酒。《魏武集》中收有《奏上九酝酒法》一篇。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建都许昌,敬献各种器物及此酿酒法。记述南阳郭芝“九酝春酒”的酿造方法。“九酝春酒”即酿九次的酒。汉张衡《南都赋》:“酒则九酝甘醴,十旬兼清。”其味甘美,饮之余味无穷。内容包括用料、酿造季节、酿造时间。是研究汉代酿酒的重要资料。
[5] 酘,音dou,指酒再酿,〔清〕桂馥《札朴》记:“吾乡造酒者既漉,复投以他酒更酿,谓之酘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