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前些时候无意中买回一盒《中国古琴》的音乐CD。这些日子便无时不刻不沉醉于这些古典名曲中。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实在太到位,演奏得实在很好!可惜没有演奏家的名字,未知谁人也,甚是遗憾!这盒CD里面的好些曲子可能是很多朋友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欸乃》是其中一首很好的乐曲,在下很是喜欢,希望喜欢中国古典乐曲的朋友也能找来听一听。
《欸乃》存谱初见于《西麓堂琴统》,亦有人称其《渔歌》或《北渔歌》,有传此曲乃柳宗元所作。至于是否为柳宗元所作在下无法考究、亦无意去考究。但无可否认且大家都认同的一点就是此曲乃据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诗《渔翁》所作。“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橹声或划船之声。有朋友认为《欸乃》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的音乐作品“《欸乃》(这是明代谱本,也应是明代以前的作品)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有拉船的劳动号子音调多次出现,并一次比一次激动。整个音乐忧郁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这样直接、具体地表现劳动的作品,是罕见的”(见李祥霆《略谈古琴音乐艺术》)。在下则不以为然。
《欸乃》,此曲据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诗《渔翁》所作,以柳宗元‘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得名。在下认为此曲乃是托迹渔樵,寄情山水烟霞,颐养至静的一段曲子,而不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的曲子。在下不否认曲子中出摇桨的场景,劳动的场面,但这是不是作者最终所要表达的意思呢。在下不否认艺术作品表现生活、表现劳动人民,但是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以这些为中心呢。我们在欣赏、看待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否都总要带着一定的政治观点或者一定要从中寻找、附会出一些政治立场、一些政治色彩呢。
柳宗元的《渔翁》原诗为:“渔翁夜傍西岩宿,晓及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读这首诗时,在下实在是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倒是领会到托迹渔樵,寄情山水烟霞,颐养至静的平和与无求。不知道其他朋友的体会又如何。
“欸乃”作为感叹词,乃船夫划船应答声,自柳宗元《渔翁》始入诗。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五曲》全诗中有:“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文学家茅盾在描写乌镇的枕河人家时有:“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当代剧作家周长赋的新编莆仙戏《江上行》第4折“守笠”除夕阿溪来求爱,众船户支持阿溪时,宜春的一段唱词:“谢诸位,相关爱,/春风春雨抚病树。/怎奈我丧夫愿戴终身孝,/怎奈我守住旧笠如守夫。/笠中情景浮无数,/尽是江头雨如酥。/夫君他,戴旧笠,/还记账目搬货物,/还吃淡饭与粗蔬;/还与宜春同搓索,/船儿一荡手相扶……”唱词表达对夫君旧时的情感,操守不复。又如幕内唱:“山朦胧,水朦胧,/天地茫茫烟雨中。/天悠悠,地悠悠,桨声欸乃,/江水无语流。” “山朦胧,水朦胧,/天地茫茫烟雨中。/天悠悠,地悠悠,”、“江水无语流”,皆是无声无语的宁静,唯有“桨声欸乃”,这声音在悠悠、朦胧的天地间、山水间传播回荡。天地悠远,江水日夜流逝,默默无语东流去,这是如何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