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一点的:)
以上以下,都引自:
http://cn.netor.com/m/box200008/m2854.asp?BoardID=2854
梅兰芳的生平和艺术
综合
--------------------------------------------------------------------------------
梅兰芳,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群子,字蜿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一个家道中落的梨园世家。祖辈长期居留北京。祖父梅巧玲(1842一1882),为京剧名旦,嗣领四喜班,在《雁门关》中饰萧太后,因其扮相俏丽,唱作俱佳。故有"活肖太后”之称,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1874一1897),也是天才的京剧旦角演员,又擅昆曲,能书画。26岁英年早逝。母杨长玉(1876一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著师,与谭鑫培,鼓佬李五合称“三绝”。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抚养成人。
梅兰芳在梨园世家中,自幼受到艺术薰陶。但因幼失怙恃,依靠伯父操琴微薄收入,家境并不宽裕。幼年就参加挑水、买菜、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梅兰芳幼时不是梨园世家的宠儿,也不是天资超凡的神童。他是靠常人所不及的刻苦和认真,撞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他八岁开始学戏时,一出旦角开蒙戏《三娘教子》的唱,很久都学不好。老师失望地说:"祖师爷没有给你这碗饭吃!”因而罢教。但梅兰芳却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动摇初衷,反而更加以勤补拙,人十我百。他决心继承乃祖、乃父的遗泽,重振家声。後来他成名了,那位老师愧恧地说:"我那时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梅兰芳笑著答道:"我受您的益处太多,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九岁从吴菱仙学艺。吴菱仙是“同光十三绝"名旦时小福的弟子,早年曾搭过梅巧玲的四喜班,旧谊深厚,故对梅兰芳倍加关切,细心诱导,艺术上倾囊相赠。吴菱仙乃时小福得意传人。时小福的唱法讲究字音,喷口有力。梅兰芳学的是《三娘教子》、《二进宫》、《祭塔》、《彩楼配》、《别宫》、《祭江》等一些正工青衣戏。他遵师嘱先背熟唱词再学唱腔,每次要唱二十遍到三十遍。并学会了旦角的基本动作。梅兰芳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并射出异常的智慧之光。
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是光绪甲辰年(1904年)七月初七,时年十一岁。那天,斌庆班在北京广和楼贴演《天河配》,梅兰芳在戏里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扮相俊美,嗓音圆润,吴菱仙在台下看着,感到无限欣慰。
梅兰芳十四岁搭喜连成班,与老生雷喜福、王喜秀,武生康喜寿,花脸侯喜瑞、钟喜久之以及搭班的同学同信芳(麒麟童)、小穆子、林树森、贯大元、王文源等同台演出。白天,梅兰芳在广和楼演出,晚上仍在朱幼芬家向吴先生学戏,双管齐下,同头并进,演技进步相当之快。
在这段时间里,还向姑夫秦稚芬、伯母的弟弟胡二庚学花旦戏。向伯父梅雨田学了《武家坡》、《玉堂春》等戏。还向武功演员出身的琴师茹莱卿学打把子,奠定了坚实的武功基础。後来他先後受业於许多前辈艺术家,如名旦王瑶卿、陈德霖、路三宝、昆曲名家乔惠兰、丁兰荪、谢昆泉、陈嘉梁。并曾向精通武工的钱金福、架子花脸李寿山等问艺。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深化和进步,除了名师的指点,更得力于看戏。注意吸收前辈艺术家们的宝贵经验。梅兰芳认为一面观摩一面学习的方法,是每一个艺人求得深造的基本条件。
梅兰芳除子演戏外,业余爱好是养鸽子、养花和写字绘画。梅兰芳幼年眼皮睡垂,且有轻度近视,有时还迎风流泪,眼珠转不灵活,颇以影响眼神表演为忧。十七岁(1910年)时偶然养了几对鸽子,十年之间,从未间断,每天早起放鸽高飞,仰望云天,愈望愈远,持之以恒,从不间断,终於恢复了视力,练出了眼神,後来,他在舞台上一双大眼睛灵动明亮,神彩飞扬。梅兰芳的眼神最能传达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一颦一笑,秋波流动,光彩照人,无与伦比!
梅兰芳十八岁(1912年)时,受到谭鑫培的提携,合作演出过《汾河湾》,《四郎探母》、《桑园寄子》等剧。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名须生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王凤卿热心提携後进,向戏院老板极力推荐梅兰芳演大轴戏。梅会的全是青衣折子戏或生旦对戏,单演大轴是困难的,在王凤卿的支持下,临时向琴师茹莱卿学了人物活泼,色彩丰富的《穆柯寨》,演出之後,声名大噪。老一辈的推挽之力,便梅兰芳得展其力,崭露头角,这体现了前辈艺术家爱才惜才的传统美德。
废除封建制度和辛亥革命的新思潮对于梅兰芳的思想和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在青年时代结交了一批知识分子,如日本留学生冯幼伟(耿光)、吴震修、许伯明、李释戡、德国留学生齐如山等。他们对梅兰芳早期的艺术发展,或在政治、经济方面扶持,或在剧本创作方面合作,都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1913年,梅兰芳首次到上海演出期间,观摩了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如夏月润、夏月珊经营的新舞台演出的《黑籍冤魂》、《新茶花》、《黑奴吁天录》等,欧阳予倩的春柳社演出的《不如归》、《茶花女》、《陈二奶奶》等话剧,使他很感兴趣,并和欧阳予倩等戏剧革新家交往,颇受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和一些演员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这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梅兰芳曾这样说:"1913年我从上海回来以后,就有一点新的理解。觉得我们唱的老戏,都是取材于古代的史实。虽然有些戏是有教育意义的,观众看了也能多少起一点作用。可是,如果直接采取现代的时事,编成新剧,看的人岂不更亲切有味?收效或许比老戏更大。这一种新思潮,在我脑子里转了半年……"果然,他由上海返京后,搭翊文社演戏,便排出了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914年秋,梅兰芳再应邀赴沪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才返回北京。
梅兰芳回到北京后开始创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揭露官场黑暗的时装新戏,申诉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由的命运;不久,又尝试排演了一些古装新戏,如《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等,这些舞台上从未出现的古装新戏,取材于文学名著或神话故事,不仅刻划了那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青年妇女的形象,而且创造出新的妇女装束和扮相,丰富了京剧舞台服装,为观众喜闻乐见。
从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梅兰芳得到齐如山,吴震修等一些朋友的帮助,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创作,共编演了11出新戏,此后,梅兰芳又向昆曲前辈学习,先后演出了一些昆曲剧目,如《春香闹学》、《思凡》、《佳期拷红》等。这些唱做并重的贴旦戏,其性质仿佛京剧的花旦戏。梅兰芳 试图打破旦角行当的界限、结合唱念做打,全面发展。
以后梅兰芳又陆续整理,上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同时还整理上演了许多著名的传统戏,如《宇宙锋》、《花木兰》、《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剌汤》等传统剧目。
《宇宙锋》是一出传统的青衣戏。梅兰芳塑造的赵女形象,用几种不同的表情动作,来表达她的矛盾复杂的苦心情。这出戏演唱了五十多年,经过不断修改,成为经久不衰、深受群众欢迎的梅派保留剧目。
1921年,梅兰芳又编演了《霸王别姬》,刻划了一个善良、有见识、富有情感而又坚贞不屈的虞姬形象,他的表演细腻深刻,成了梅派剧目中较为优秀的一个保留节目。
欧阳予倩曾著文赞誉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推崇梅兰芳为“美的化身”。梅兰芳,真像一位散花使者,他把美撒向人间!多少年来,他在中国人民观念中一直是美的象征。
梅兰芳的艺术,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自他从事舞台活动开始,到1915年前后,是他艺术活动的早期。这一时期是以继承传统为主,演出剧目多为传统唱功戏,如《祭江》、《二进宫》、《三娘教子》等。这时他在艺术上虽如同描红临帖,还不曾有自己的独立创造,却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为他后来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梅兰芳学的是正工青衣,师承时小福一脉,兼容前辈各家之长。由于他优越的天赋条件和刻苦勤奋,在崭露头角的初期,就已显示出出众的才华。
自1915年至抗日战争前夕,是梅兰芳艺术活动的中期,这时期他的创造精力最为旺盛。由于辛亥革命以及时装新戏的深刻影响和一些文人的推动,力图使自己的舞台艺术能符合时代潮流。因此,他连续排演了一些时装新戏,对于京剧表现当代题材进行了初步探索。此后,他致力于古装新戏的创造、传统剧目的整理和历史剧的编演。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京剧旦角艺术的重大革新。从不同人物出发,把青衣、花旦、闺门旦以至刀马旦的表演技巧、风格融化运用,完成了前辈旦角演员特别是王瑶卿的未竟之功。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较重的新剧目,并在其中创作了与剧情适应的舞蹈,如《天女散花》的绸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黛玉葬花》的锄舞、《廉锦枫》的刺蚌舞和《霸王别姬》中剑舞等。这些舞蹈,或取材于武功,或取材于旦角舞蹈身段,或取材于其它剧种和姊妹艺术,或直接从生活提炼而成。他把唱、做、念、打、舞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他的唱工,力求切合人物感情而不过分,追求腔调的新奇,所以显得腔圆字正,明快大方,他的做工以细腻熨贴恰合身份见长;他的道白脆甜圆润,独具特色;武工不仅步伐严整,节奏准确,疾徐多变,姿态优美,而且有一种特有的内在含蓄,把原有的“把子”加以提炼,成了美丽的舞蹈。
从抗日战争结束重返舞台以后,是梅兰芳艺术活动的晚期。这个时期他着意重点加工一些优秀剧目和从事著述,总结艺术经验。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他晚期的重要著作。晚期常上演的是《宇宙锋》、《贵妃醉洒》、《断桥》、《奇双会》、《战金山》、《霸王别姬》、《游园惊梦》等最具有梅派特色的剧目,曾拍成艺术影片。《穆桂英挂帅》是他晚期唯一的一部新戏,当时是考虑排演新剧目须与他的年事相称,易收事半功倍之效,才组织力量根据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为京剧的。梅兰芳饰演的晚年穆桂英,气度凝重,感情沉沉,唱、做艺术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他晚年的艺术风格不似中期那样色彩浓艳,而趋于清淡含蓄,更富有内在的魅力。这标志着他的舞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推为首席。旦行立派是从“梅派”开始的,故梅兰芳成为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1959年,排演了新戏《穆桂英挂帅》(陆静岩、袁韵宜编剧,郑亦秋导演)。梅兰芳在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中,创造了多种艺术形象,其中有大胆反抗昏君佞臣的赵艳容(《宇宙锋》),为追求爱情自由敢与邪恶势力搏斗的白娘子《金山寺》、《断桥》,随父英勇复仇的渔家姑娘萧桂英《打渔杀家》,在民族侵扰的战乱中鲍受额沛流离之苦的韩玉娘《生死恨》,牺牲于封建礼教的少女林黛玉《黛玉葬花》和晴雯《千金一笑》,有英勇抗敌的中帼英雄梁红玉《抗金兵》、花木兰《木兰从军》、穆桂英《穆柯寨》、《穆桂英挂帅》,有为爱情坚贞誓死捍卫婚姻自主的白娘子《金山寺》、《断桥》和赵艳容《宇宙锋》,还有西施《西施》、虞姬《霸王别姬》、王宝钏《红鬃烈马》、王桂英《二堂拾子》、甄氏《洛砷》、杨玉环《太真外传》、《贵妃醉酒》、程雪娥《凤还巢》、柳春《汾河湾》、天女《天女散花》、杜丽娘《游园惊梦》、嫦娥《嫦娥奔月》、苏三《玉堂春》、邓霞姑《邓霞姑》、盂素卿《孽海波澜》、李寄娥《童女斩蛇》、林纫芬《一镂麻》、费贞娥《刺虎》、陈妙常《琴挑》、李凤姐《梅龙镇》、春香《春香闹学》、李桂枝《奇双会》、红线《红线盗盒》、麻姑《麻姑献寿》、东方氏《虹霓关》、薛金莲《樊江关》、王春娥《三娘教子》、孟月华《御碑亭》等,这些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的不同个性。有的端庄淑静,有的英武豪放,有的娇怒活泼,有的聪慧机智……这一切性格特征,又融化在美的形象之中。梅兰芳善於运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他运用艺术手段自然、和谐、圆活、洒脱、出神、人化,富有节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艺术特点是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
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活动,体现了不断创造、精益求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