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清三首:
游茅山道院口占
三十六重天外风,五千文字化鱼龙。
道家多少烟霞洞,不抵茅山第一峰。
夏日游宝华山寺,时玉兰正花
宝华云水自悠悠,夏木阴浓翠欲流。
三十六峰相守望,玉兰花影出僧楼。
茅山喜客泉茗坐
泉眼无声出道旁,客来山角喜清凉。
茶边不作飞升想,但爱青青野草香。
文德忠二首
登宝华山
林间石径斜,不见野人家。
旧日篱边菊,随时自落花。
在茅山
何处拜陶公,泉边问道童。
井栏今尚在,岭上白云中。
徐徐五首
宝华山道中
玉兰花谢鸟绵蛮,暮霭朝烟拥翠鬟。
欲向山巅寻秀色,白云三十六峰闲。
宝华山隆昌寺
登云攀岭俯苍苍,拂袂天花作道场。
此境人间何处觅,群峰环翠一莲香。
游茅山
久思携蜡屐,今入此山中。
拔地千重观,摩天万仞峰。
耕岩钓明月,采药沐松风。
处士家何在,九霄听杵钟。
喜客泉啜茗
绿阴满地夕阳斜,来饮山斋七品茶。
泉眼无声流石上,此间水木湛清华。
远眺三茅峰
天际三峰云雾飘,道宫峭拔弟兄豪。
开宗立派登仙去,句曲青山皆姓茅。
南徐树二首
游宝华山
长红小白总难留,来觅秦淮古水头。
七二莲峰待侬老,十三雪瀑挟花流。
玉兰轻动香如梦,山鸟偶弹春类秋。
多谢菩提分翠影,一钟一磬送浮鸥。
临江仙 茅山
风雨最怜三月末,尽谙滋味高楼。便探险涧又寻幽,老聃云里,靉叇幻龙虬。 一片罡岚浑不定,人家稀处勾留。薜萝影里唤朋俦,遥峰隐约,更上一重不?
铿然一叶三首:
茅山
云本无心眷道山,人谁执意作鸥闲?
尔来莫笑山中相,根骨深惟绛阙间。
宝华山
闻道云林深处秀,妙峰环翠若莲花。
心思跃上拜经顶,雾海倚听清梵赊。
茅山逢故人
雾漫松林泉涧,客上清凉无汗。洞壑参寻,烟霞参悟,梦华参半。 眼空鹤驾霓裳,一笑匏瓜樗散。不欲长纶,偏耽长韵,况疏长算。
昆阳子十首:
茅山逢故人
衣染华阳云岫,杯尽崇明琼酒。莫笑多情,仙山多景,美人多侑。 知交几个能逢,生也悲夫何骤。富贵无干,功名无与,兴怀无咎。
茅峰
茅峰远似弟兄三,修炼长生坐已仙。
句曲能容真福地,烟云叠嶂道通天。
九霄万福宫
云绕九霄万福宫,羽衣人会御长风。
我来若果飞升去,回看神州大不同。
飞升台
三天门上一方台,道力通神信验哉。
历罢劫波人未死,霜生两鬓始重来。
观茅山郑道士画符
朱砂黄纸信涂涂,顷刻能成捉鬼符。
墨海欲翻新境界,最该学是道人书。
老子像
拈须不语笑呵呵,背负青天见者多。
老子岂无存法力,游人已捅马蜂窝。
元符万宁宫
大道玄元善用奇,宫门石坎向东欹。
相生相克穷天理,绝信无为即有为。
喜客泉
喜客泉边茶一壶,天风虫语坐清殊。
昔年人爱烟霞好,欲著仙袍作道姑。
华阳洞
洞傍林泉当翠微,山巅时有白云飞。
客来一晌相怡悦,不见仙人便已归。
百字令 访宝华山隆昌寺
东风有信,待繁英落尽,花山成碧。因驾飞轮携胜友,御道登游连屐。绝壑危岩,泉溪烟树,冷翠沾衣湿。岫云开处,忽临灵刹仙域。 回望六六重峰,莲心向佛,环侍争朝揖。于此宝公传正法,枯叶不留檐脊。厨鼠山龟,听经闻戒,久也知修习。娑婆尘世,几人持得清律。
月映疏篁三首
鹧鸪天 宝华山行
踏破空濛一径深,行行如梦梦氤氲。烟涵碧草花生树,鸟啭疏林月到门。
闲院宇,旧蜗痕。人间风雨不相闻。青山别有真情味,朝听江声暮看云。
浣溪沙 茅山喜客泉边品茗小坐兼作诗社夏课作业
谁识诗人八斗才,斜阳无语更登台。聊将病眼与山开。
春茗煮泉回客梦,碧云分雨入苍苔。何年屐齿约重来?
茅山逢故人
春霭才生檐瓦,岚气轻呵遥夜。念有情山,依无情水,是深情者。
他年许我归来,安个茅斋山下。绿酒闲斟,桐琴闲抚,听风闲话。
成斋四首
茅山逢故人 张伯雨自度“茅山逢故人”填者鲜见,“词律拾遗”不补。癸巳年戊午月辛亥日,多景诗社句容采风,昆阳子嘱填此调,今用此赋茅山上香。
风送三峰清岁,风卷千林烟翠。怎许心丝,凝为心苦,但沉心底?
今生应道香缘,何必红砂仙袂。且看云来,平章云涌,漫收云意。
少年游·偕多景诸子游宝华山
幽山曲径事清游,胜日晚风收。秦淮源上.戒公池畔.争与说风流。
人间若许成斋处,应向此中留。林里呼枫,壶中望月,闲作一沙鸥。
秦淮之源
山廓清幽石径空,人声不与外山同。
霜花雪絮含烟翠,安载秦淮半片风?
拐枣
宝华山中,见拐枣树,忽忆儿时所玩“吱嘎枣”。枣色鲜红欲滴;其种若椒子状,晶莹如玉;纳入门窝,进出有“吱嘎”声,因以名,即此“拐枣”也。此番随多景诗社句容采风,与文清诸兄共识,嘲曰:或某日得一枝一啖,可饱馋嘴,慰馋心也。
已然华盖接天风,相与山亭歇此中。
百转千回尘扑面,寒林深处识枣红。
文齐一首
茅山逢故人 圌山
登塔还看吴楚 ,山下沙民耕煮。 俯视东瀛, 人生如梦 ,陌桑烟渚。
难寻燧火樵夫, 沧海何年归去? 莫羡神仙 ,青松闲鹤, 绕飞如故。
凌波踏浪六首
茅山逢故人 句容茅山记游
才上山间云路,初识林中泉语。洞壑通幽,元神通古,清凉通暑。
寻求世外逍遥,须到天门仙府。老子如生,人生如旅,如来如去。
宝华山
挥别无名洞,相逢自在亭。
竹林明复暗,泉水总清泠。
处处天然趣,山山眉黛青。
宝华真福地,人倦好听经。
上茅山
此道人称十八弯,盘桓曲折访茅山。
九霄宫顶天台近,始觉修行如闯关。
观郑道长画灵符
阅罢仙山悟性无,旁观道长画灵符。
有朝一日红尘累。可否庵门收下吾?
老子像前
老子身前绮梦无,山蜂亦懂造浮屠。
祥云朵朵如来问,佛道同为一脉乎?
喜客泉饮茶
山行到此做收篇,善解人心喜客泉。
一日清游何所得?满杯诗意带家边。
风中飞羽三首
茅山逢故人
癸巳端月,多景诸子访句曲,近晚出山,主人邀于喜客泉边小坐,清言甚欢。
随路行来幽处,侵袂微凉消暑。树色如苔,山光如黛,水声如语。
相逢故意长存,杯茗炉烟同驻。雅客多诗,佳人多笑,主人多趣。
癸巳端月访句曲,经华阳洞逢锁扃而不得入,怅然归去。
行来唯见落花频,何处名山觅上真。
句曲松深云叆叇,华阳洞锁鹤逡巡。
能无秉志传经诰,应有精诚动鬼神。
合是宿缘今未发,凡尘又误一年春。
题宝华山秦淮源
立身元自在山家,梵呗香云共岁华。
岂是律严持不得,清波远逐石城槎。
半叶10首
宝华山5首
乾隆御道登山
风吹古木百花凋,野径深幽碧影摇。
落叶惊尘翻又起,春归何处问渔樵。
隆昌寺前双银杏
佳木已参天,并肩古刹前。
百年如一默,风雨两怡然。
入隆昌寺
群峰合作碧莲台,中有山门向北开。
方外红尘余一线,流光过隙几轮回。
无梁殿
合影莫喧陈,恐惊无脊身。
云龙阁上舞,俱是漫游人。
秦淮之源
出山泉水汇秦淮,画舫穿行十里街。
修得禅心真悯世,烟花入眼忘形骸。
茅山5首
仁佑观小憩
野望碧无涯,浮云海上花。
风清仙路近,坐久不思家。
茅山求符记
三天门下久盘桓,放眼高台心自宽。
转觉升仙无所望,来求道长画平安。
老子像
登台传大道,睥睨睹星门。
玄妙天下事,立掌一乾坤。
喜客泉
浓阴迤逦隔尘烟,地涌珍珠乱碧泉。
一盏茗茶驱客倦,九峰岚雾动心弦。
能从仙隐长闻道,愿驻青山不计年。
日暮当归犹拍手,松风回响入幽玄。
茅山逢故人
行客才离云嶂,归路重迷林莽。一顾沧溟,曾经沧海,乃歌沧浪。
关心雅聚时辰,留意青山方向。紫气无源,红尘无我,故人无恙。
月儿明四首
浣溪沙 经乾隆御道觅秦淮源
泉水涓涓过御阶,欲将秀色揽幽怀,清风携竹巧安排。
寻觅秦淮源未断,愁情诗客黯徘徊。欢然翠意上云台。
浣溪沙 喜客泉
冷翠流珠惹客痴,旋身抚掌玉浮池,声惊数点落花飞。
山上岚烟书画卷,泉边琴语诉秋思。茗茶骚客影依依。
茅山逢故人 游茅山
坡上青根如韭。峰下悠云盘岫。老子修仙。寒生修寿。俗人修富。
闲时最好同游。从此林泉相扣。此意如何。浓情如酒。友情如旧。
问禅隆昌寺
花山露滴衣微湿,静坐隆昌欲问禅。一指轻弹无有法,若离诸相自通玄。
天涯归梦一首
无题
惯道茅山侧古城,登临何处觅长生。
穿林蝉噪离尘远,绕岭溪凉趁步轻。
有意凭崖观晓月,无言对座笑新酲。
人间事任人间恼,暂借深山忘姓名。
停留一首
浣溪沙 求道茅山
薄雾闲云福地天,山风叶露伴甘泉,轻装问道老君前。
万福宫前祈万福,仙人洞里觅神仙。不成正果也悠然。
云水禅心一首
浣溪沙 茅山
幽径蜿蜒通九天,林间花色叠丹颜。亭台水榭画堂前。
日沐灵山千万树,云横仙观两三间。游人酣醉写诗篇。
手缺一指七首(篇):
登宝华山
初夏寻诗礼律宗,凭栏意气豁心胸.
往来多少风骚客,妆点花山有几峰?
经乾隆御道礼佛隆昌寺
野径抱云开,温风润老苔。
山花红胜火,御道去如来。
方嗅玉兰蕊,还登银杏台。
秦淮源可鉴,净欲涤尘埃。
茅山逢故人
句曲岚烟吞吐,福地香盈仙府。美景宜人,清樽宜醉,揽风宜舞。
珠腾喜客迎宾,堪恼良辰难驻。携手相欢,词书相和,以期相叙。
宝华山
初夏寻诗礼律宗,凭栏意气豁心胸。往来多少风骚客,妆点花山有几峰?
茅山赋
洪濛初辟,意涵阴阳,太乙结化,始肇玄黄。六爻驳杂,河负图而九宫出;两仪相济,洛献书而八卦藏。混沌杳冥,清升浊降;乾坤既定,四柱开疆;教化渐显,孕于夏商。伏羲剖瓠河曲,鬼谷运筹帏房;文王拘演羑里,列子巡游八荒。老聃著说,交逸侣于三楚;庄周弘法,结仙朋于九江。上清宗坛,派衍句曲;衣钵传承,拱辰垂象。养真之境,餐丹饮露;成神之墟,羽服霓裳。
秀哉茅山,丽甲吴邦。金陵御苑,境接东皇。第一福地,上分牛女之野;第八洞天,位列瑶池仙邦。山号地肺,呵云焕彩;形如勾巳,纳曜呈祥。危崖嵯峨,群峦郁而叠翠;烟壑缭绕,崇岭瑰而育芳。比肩衡岳、泰岱,兼峨嵋之幽邃;齐身青城、龙虎,融昆仑之苍茫。临绝顶以骋目兮,琪瑞绕邑;眺阡陌之纵横兮,闲情惬畅。莹晶流澈兮有水养脉,一十九泉警心明性;穹窿垂乳兮有窟虚腹,二十六洞神通气爽。春晴灼彩,藻缋百里原野;秋浦吐珠,月焕九霄明堂。三宫晨磬,闻鸡而起舞;五观暮鼓,饲鹤而引吭。绽繁英之烂熳兮,荃兰含露;开绣闼于苑圃兮,茯苓浴霜。青坛灵迹,敷荣而结秀;紫府丹垩,鹿鸣而鹄翔。奇云弄诡,聚山川之淑气;流水鸣琴,奏昆弋之前腔。苍术黄精,摄身滋补;葡萄草莓,主席褒奖。紫芝九茎,千年荣馥;绿茶一盏,万里飘香。
神哉茅山,众妙之乡。群仙所宅,出入将相。展公立基,傍溪而植白李;三茅分治,玄法以渡浮囊。探幽冥之洞府兮,魏元君道镇南岳;卧栖真之石榻兮,许长史气正风罡。静修炼道,启烘炉之丹砂;陶潜隐居,饮沆瀣之琼浆。积金抱朴,呼蓬瀛而鼎足;九霄元符,延缈虚之仙娘。朱文碧篆,雷接碑守以丁甲;琳宫金谷,冷水涧瘗之琨璜。敛性致真,神驰列宿;幽息止虑,气纳三光。合九鼎于方隅,埋素璧于良常。豢神龙于雷平,采金菌于郁冈。吞日精兮月魄,接天地之浩炁;诵黄庭兮道德,净表里之烦惶。鉴骘罪福,卦课心摇,易断吉凶,符箓旌荡。上达天庭,焚卫灵之黄表;下拘地府,演真诰之乩降。蹑斗步虚,濯云霞于足底;呼风唤雨,御神气于瀛阆。指间盘蜂窝,群涌而至;碑声传军号,浩气绵长。
壮哉茅山,人文铿锵。往来俊彦,名动四方。葛仙翁之故里,蓝采和之梓乡。宋徽宗御赐八宝,苏东坡洞题华阳。喜客泉边,昭明读书旧馆;怡云楼底,岳飞留书墨庄。乖龙匿耳,韩愈题咏;青鸟衔书,沈约酬唱。范文正谒茅君,许浑临湖煮石;王荆公攀萝茑,顾况柴扉倚杖。玄静设醮,谋社稷之福祉;海瑞斋戒,慰黎民之悬望。三天门,清圣祖巡视;千亩地,常遇春垦荒。李世民微服朝山,颜鲁公虎耳归葬。笪重光缘续仙史,康有为孝守母丧。状元及第,文曲钟情句曲;烈士侠女,红妆更爱武妆。陈毅东进,展红旗于敌后;粟裕伏击,歼日寇于韦岗。群英荟萃,留传奇于后世;宝地人杰,激豪情于万丈。
赞我茅山,巍巍煌煌。道贯古今,德济炎黄。研和谐之妙旨,祈人民之丰康。探未解之世界,祷国运之隆昌。凝乾坤之正气,合宇宙之力量。歌奋进之旋律,谱盛世之华章。集睿思兮开拓,颂美名兮远扬。无妙语以警世,有陈辞而滥殇。
辞曰:福地净土,天下无双;九州名胜,辉彩耀芒。仙驻秦汉,玄宰梁唐。清静无极,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怀柔蕴刚。懿衍万年,再证苍桑。
秦淮源记
戊子七月,余暑未尽,碧空澄澈,天朗气清。适文友相邀,采风于宝华,问禅于隆昌。宝华虽吾桑梓之地,屡有登临,然同行十余友共游,俊彦儒雅,谈笑风生,心愈悦然。尝闻宝华有三十六峰环列如莲,山藏二龙、七台之胜,谷纳四池、九洞之幽,间有一十二泉出没其次。孕育六朝繁华,演绎千古风流之十里秦淮即源发于斯。得此佳山秀水之境,或恐更胜桃源矣,又岂可错过哉?故问禅之余又生寻源之念。
出隆昌寺自西而南行,见银杏如盖,白玉为栏,青苔点瓦,黄墙逶迤。又数百步忽奇岭横亘,修竹耸翠,中盘曲径,温风不烁;佳木丛生,美石错置。拾阶漫行,清淑之气荡心萦怀。已无闹市之喧嚣,尽显山林之野趣。及至山巅,中有巨石,巍然特立,乾隆御书“秦淮之源”。流眄顾盼,却未见涓滴之水。石畔辟地为亭,陈板设座,列坐其次,聍风啸而谷应,视草偃而木仰。凭栏俯瞰,群峰环侍,岚烟吞吐,堆青缭白。近麓蓊葧而幽荫荟蔚;远山隐现似欲接天齐。极目而穷林壑之美,方寸尽收烟霞之胜。纵情送目,感天地之浩渺,快意胸襟,忘昨是与今非。
览毕,循岩而下,因未见其源,心自戚戚。蓦然回首,见彼岸花下有露莹然,凝翠欲滴,若灵珠之吐辉;蓄黛于罅,似白虹而焕彩。残照穿流光而鳞耀于乱石之丛,泉瘦石诡,渐行渐潜。直至戒公池下,弄声潺潺,若鸣佩环。缘溪而行,水尤清冽,滢晶流碧,幽遽曲奥,脱即可濯,掬而可饮,既有辋川之胜,又怀桃源之幽,流连终日而不忍思归。溪傍异卉,蜿蜒松荫,收百脉,容涧渠,越峻阻,绕篁竹,直下与杨柳泉汇。缓湍自如,悠游于舟揖之下,斗折蛇行,滋润于畎亩之间。出山渐远而河渐宽,其水渐肥,其清亦愈浅,其浊也愈浓。
噫!泉瘦则清而肥则浊,在山而清,出世而浊,此何谓哉?万物同理,当可喻人,若人幼真及长而多伪,又若令正而行逾偏,盖欲也。念欲如尘,虽微末,积多而污澄澈;小恶初涉,不至罪,触久乃蚀纯真。心尘莫惧染,但得禅音之源常洗;行文以为戒,且将真善之心久存。《周易》有云:“圣人以此洗心”,心尘能勤洗,其善莫大焉!亦不枉寻源一场。
时处暑后一日,归而为之记。
喜客泉记
余久闻茅山有喜客之泉,虽在桑梓,然无缘一睹也。时届戊子仲春,应茅山道友相邀,畅游仙境。其宫观殿宇,各呈其妙,或依山取势,吞吐大千,或深邃幽远,蜿蜒曲折。洞壑相通,佳木馥郁;上清仙境,福地洞天。 出华阳洞西行数百米,过句曲桥,有涧纡婉,水积为潭,砌石围岸,潭上轩榭相连,错落有致,映射池中,恍梧宫之出世,疑虚阁之倒悬。潭中金蟾衔币,睥视红尘。入牌楼,南行数十步,青砖盘路,苍苔暗点,兰芷丛杂,嫩青葳蕤。新篁斜出瘦石,名木扶摇春风。凉意袭人,渐远追名逐利之香火,道乐缭绕,已见清心寡欲之幽谷。谷中藤萝蔓生,披挂危崖,天葱菖菰,点缀溪谷。幽风拂之,偃仰起伏,惊鸟掠之,纷红骇绿。 泉池方圆丈余,深三尺许,列茅山十九泉之首。古木蓊葧,荫蔽其上,片石以为岸,参差错卧。琢岩为渠,渠宽尺许,长十数步,流水高寸余,泉流织纹,平布轻缓。泉水溢出者皆由此出,终年不竭,东堕幽谷而成瀑,其响如玉盘移珠,如泣如诉,若断若续,共仙乐之飘渺,若鸣琴之雅奏,泉流不息而鸣声不止。池水清洌见底,绝草无鱼。游人每至泉边,击掌弄声,有串串如玑珠者循岩而出,细似蟹眼漱沫,巨若骊龙吐珠。声愈响而串愈盛。乃至溅玉喷珠,如腾如沸。人静而珠止,实天下一大奇观也。 泉眼无心,安知人之喜恶哉?随人之喜乐而呼应,或鼓或息,令客喜而自悦,孰知人之喜泉亦或泉之喜客乎?此如粤之贪、廉二泉,贪者饮廉而尤贪,廉者酌贪而尚廉。善恶存一念,悲喜皆由人,其致一也,感而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