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bbs.shikun.net/bbs/index.asp) -- 【梦溪园】 (https://bbs.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9) ---- 学习的境界 (https://bbs.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9&id=7936) |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05/7/26 12:47:44 -- 学习的境界 学习有三种境界。如学诗有三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学书也有三种境界,“初学者务求平正,既得平正,则追其险绝。既得险绝,复归平正。”就是这三种境界。参禅也有三种境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这三种境界。因为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再到大彻大悟,每一个阶段,学习者的眼界心境都不相同,所以也就自然形成了这三种不同的境界。 然而,学习者并不是都懂得这三种境界。初学的人,往往受了“不惟上,不惟师,不惟书”的迷惑,而自以为是,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接受教诲。结果是根本不能入门,更不要说登堂入室了,而空落得个邯郸之讥,井蛙之悲。而对学问有一定成就的人,因不知道这三种境界的道理,而耽误了自己进一步提高的比比皆是。这些人往往有一些成绩,或已很有一些成绩,因此就沾沾自喜,环顾四宇,仿佛没有可以和他匹对的,大有凌云出世之慨。文人相轻的恶习之所以存在,就是这样的缘故。但这也只是河伯见秋水涨溢时的心境罢了。真正达到第三种境界而大彻大悟的人,都不是这样的。他们虚怀若谷,故能容纳万物;他们心静如水,故能明察秋毫;他们真正掌握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道理,故能随心所欲,而不越离规矩。 真正达到第三种境界的,世界上还很少,我们一般的人或都在前两种境界之间的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在学习中多一份虚静,少一份浮华;多一些谦恭,少一些骄矜。如切如磋,孜孜不倦,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深入浅出,尽情游弋,而最终达到知识的彼岸。 可见,学习这种事,在“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刻苦之外,更需要达到一种心境。有一副咏竹的对联:“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正写出了这种心境,是我们每个人都该记住,并时刻砥砺自己的。 |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05/7/26 12:48:14 -- 96年底的旧作 ![]() |
-- 作者:蒲秀彪 -- 发布时间:2005/7/26 14:46:33 -- 作者前三段引用的三种境界古为今用也不为过 很有为从"无知的渴求"\\"一知半解的轻狂"\\"大彻大悟后的无知" 学无止境,永远是小学生,老兄之言极是,言之成理 |
-- 作者:蒲秀彪 -- 发布时间:2005/7/26 15:04:07 -- 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再高,不发挥出来的话也是一大憾事 不知老兄意下如何? |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05/7/27 10:27:23 -- 境界是靠平时的涵养与修炼得来的。在下笔的时候,更多的考虑的是真,不违背自己的性情,不违背自然的客观,在真中自会有境界:) |
-- 作者:牧乐 -- 发布时间:2005/7/29 15:54:37 -- 牧乐学习楼主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