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bbs.shikun.net/bbs/index.asp) -- 【快雨堂】 (https://bbs.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38) ---- 历史上的9月23日 (https://bbs.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38&id=9332)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0:41:59 -- 历史上的9月23日 1993年9月23日 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
全世界亿万人的目光都通过电视屏幕盯住站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圣路易二世体育馆台上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这一刻是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2时27分秒。萨马兰奇的嘴唇终于吐出了“ 悉尼”一词,这意味着出席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的89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在今天的秘密无记名投票中,选择了悉尼作为200 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申办失败。 这次竞争非常激烈,后两轮的有效票只有88票。今天的投票一共进行了四轮,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德国的柏林分别在前两轮中被淘汰。在第三轮投票中,北京、悉尼和英国的曼彻斯特三个城市的得票数分别为40、37和11票,曼彻斯特被淘汰。在前三轮投票中,北京的得票数分别为32、37和40票,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最后一轮投票中,悉尼和北京的得票数分别为45和43票,这样悉尼成为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将是自1896年雅典举办首届现代奥运会以来第二次在澳大利亚举办奥运会。人们期盼、猜测的谜底终于揭晓之后,在场的悉尼代表团成员欢呼雀跃,抑制不住欣喜之情。北京代表团的成员则报之以有礼貌的微笑,并挥手向悉尼代表团成员表示祝贺。随后,萨马兰奇和悉尼市市长共同签署了一份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合同。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共有5个城市,即:北京、悉尼、柏林、曼彻斯特和伊斯坦布尔。 背景资料: 从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讨论通过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到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洛投票决定20 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历时两年零七个月时间,北京的申办走过了一条艰苦而又漫长的道路。 在以往26届奥运会的47个申办城市中,亚洲仅有东京、汉城、名古屋提出过举办夏季奥运会的申请,仅第18届奥运会和第2 4届奥运会在亚洲的东京和汉城举行;而欧洲则举办过15届。在申办城市中,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5次申办从未如愿,美国的底特律曾经创造过7次申办失败的最高纪录。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矢志要体现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参与精神的北京勇敢地加入到这场特殊的竞争中。有3000年文明史的古都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的14年更使它充满勃勃生机。敞开的大门、潜在的市场、热情的人民、东方的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北京的申办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德高望重的邓小平多次表示了在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愿望,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明了支持北京申办2 000年奥运会的立场和态度。1991年12月4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在瑞士的洛桑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面交了申请书。 “让世界了解中国!”——抱着这样一个宗旨和目的,北京奥申委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宣传工作。年过六旬的中国奥委会主席、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触国际体育界人士,穿梭式地在各大洲访问。有时一个月竟有半个月在飞机上度过。这位搞了一辈子体育外事的专家,利用语言通的条件和多年来结识的国际体育界人士,为北京的申办不辞劳苦。国家体委主任、北京奥申委执行主席伍绍祖是位国防科学的专家,为北京申办的成功,全力以赴地安排好与申办有关的大型活动,如东亚运动会、第七届全运会。他利用原有的知识,对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投票分析,曾经有过多种的分析方案,为申办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心筹划。人人熟悉的张百发,两年来同他的部下、北京奥申委秘书长万嗣铨一起为北京的申办工作费尽心血,他们既要抓北京奥申委的日常工作,又要忙于北京市的长远规划。还有那些常驻国外的各外交使团的官员们,也被北京申办这一光荣任务动员起来,他们利用各自的优势,为北京积极宣传,扩大影响。早在北京申办开始时,奥申委就提出申办本身就是参与,成功与否都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追求和向往。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0:48:48 --
1905年9月23日 徐锡麟等创办大通学堂
1905年9月23日,由徐锡麟、陶成章等光复会成员创办的绍兴大通学堂开学。光复会成立后,主张以暗杀、暴动为手段进行革命。为了培训其成员,陶成章、龚宝铨、徐锡麟等在浙江绍兴城内择地办学,推徐锡麟为监督,黄怡为校长。招收来自金华、处州、绍兴各府的会党成员,对他们进行短期的革命教育和军事训练,以培训革命骨干。并拟定规约:“凡本学堂卒业者,即受本学校办事人之节制;本学校学生,咸为光复会会友”。 大通师范学堂只设体操专修科,分特别、普通两班。特别班是会党志士;普通班一部分是会党成员,一部分是进步青年,两班所授课程主要是兵式体操和器械体操。此外,也酌情兼授国语、英语、日语、教育学、伦理、算术、地理、生物、图画等课程。学生毕业后,由清廷发给文凭,而在文凭的背面,学校则记上革命组织的暗号。学校大厅悬一联云:“十年教训,君于成军,溯数千年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地”;下联云:“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毋忘寇盗满中原”。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0:51:43 -- 1923年9月23日 德国消极抵抗赔款政策停止执行 1923年9月23日德国消极抵抗政策停止执行。 1922年德国向协约国要求延期偿付赔款,遭到拒绝。法国和比利时以迫使德国履行赔款义务为名,于1923年1月11日派10万名军队占领了德国重要的工矿地区鲁尔。1月13日,德国古诺政府宣布实行“消极抵抗”,占领区所有企业停止生产,铁路、电话等停业,全体居民不得执行占领当局的命令。德国企图以此逼迫法、比让步,结果却加剧了与法、比的矛盾,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国内经济也因此陷入危机,矿山和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马克贬值,罢工运动风起云涌。古诺政府在8月12日的总罢工中倒台,人民党领袖施特雷泽曼被任命为内阁总理。他实行亲西方的政策,9月23日宣布结束“消极抵抗”,11月15日公布稳定币值的法令,发行新马克。在外交上谋求通过与法国的协商来解决鲁尔被占问题,逐步稳定了局势。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0:52:00 -- 1939年9月23日 精神分析学奠基人弗洛伊德逝世
1939年9月23日,精神分析法创始人西格蒙-弗洛伊德在伦敦逝世,终年83岁。 精神分析学奠基人弗洛伊德于1856年生在原属奥地利帝国、今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弗赖堡城。4岁时随全家迁往维也纳, —生几乎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学习成绩优异,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此后10年中,他一直进行生理学研究,先在精神病诊所工作,后自开诊所,专治神经病。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逐渐发展,l895年才发表了他的第— 部著作《瘟病研究》。他的第二部著作《释梦》发表于1900年,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应邀赴美国讲学之后,名声大噪。他在维也纳成立了精神分析学会,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是其最老的会员之一,后来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客也加入了该学会。这两位学者都成了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了婚,有6个孩子。晚年患口腔癌,自1923年起,先后曾作30余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维也纳之后,82岁高龄的犹太老人弗洛伊德被迫逃往伦效,第二年客死那里。 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难以用简单的话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潜在意识在人的行为中的极端重要性。他还阐明这种潜在意识也影响到梦、说错话和忘记姓名以及人自身发生的某些事情,甚至影响到某些疾病。 弗洛伊德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将其作为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他创造了关于人的个性的理论,简化了关于不安、压抑、冲动的心理学理论。他的思想一开始就引起了激烈争论。 他首先提出受压抑的性感在精神病和神经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说性冲动更多地表现在儿童,甚至婴儿期,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 鉴于弗洛伊德的许多思想仍在讨论中,因而很难确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他是心理学方面的先驱者,但他的理论(与达尔文、已斯德相反)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支持,故很难预料他的部分思想将得到科学界的青睐并承认它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但我们仍毫不怀疑弗洛伊德是人类思想史上的— 位了不起的入物。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此外,他还提出了许多具有世界枕应用价值的术语,如“伊德”、“自我” 、“超我”等。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述:《梦的解析》、《对性学说的三个贡献》、《超越快乐原则》《自我与本我》、《图腾与禁忌》、《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强迫行为和宗教仪式》、《文明及其不满》、《摩西和一神教》。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0:57:24 -- 1940年9月23日 补选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事风波大起 1940年9月,蒋介石作出朱家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驻美大使职务不变的决定后,围绕补选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一事引起的风波才告平息。 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中央研究院院长出缺,需要补选。按当时的程序,应由中央研究院的评议会推举候选人,再由国民政府遴选任命。 为学界所瞩目的领袖人物主要有胡适、翁文灏、朱家骅三人,尤以胡适呼声最高。但胡适正在驻美大使任上,孔祥熙不满意胡适当大使,想以颜惠庆取代他,现在正好借此由头调他回国,然后委派颜惠庆继任驻美大使。此事虽极机密,但学界亦有风闻。此时,蒋介石又亲下条子,要“举顾孟余出来”,触犯了学界。选举前夕,评议员宴聚,陈寅恪大讲学术自由之义,主张“院长必须在外国学界有声望”,私下谓”我们总不能单举几个蒋先生的秘书”。他们当即做了一次“假投票”,翁文灏得23票,胡适得21票,朱家骅得19票。胡适票少是因朋友们故意不投他的票,怕他被选而调离驻美大使之任。 事情为蒋介石所知,他大不高兴,对孔祥熙说:“他们既然要适之,就打电报让他回来吧!”孔祥熙、颜惠庆大为兴奋,四出散发消息说“胡适就要回国任中研院长了!”胡夫人写信给胡适,要他声明不干。胡适回信给夫人说:“我并不想做院长,但我此时若声明不干,那就好像我舍不得丢现在的官了。”最后评议会正式选举的结果是:翁文灏、朱家骅各得24票,胡适得20票,李四光得6票,王世杰得4票,顾孟余只得1票。由于这次选举搅进了许多矛盾,蒋介石等迟至9月间才作出最后决定:以朱家骅在政治上更为蒋氏所信任,遂任他为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的大使职务不变。 蒋介石要王世杰发电给胡,告诉他“外传调兄返国,均因中央研究院问题引起。政府觉美使职务重于中研院,迄无调兄返国决定”。至此,风波平息。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0:57:46 -- 1946年9月23日 我军开始使用“人民解放军”称号 1946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开始陆续使用“人民解放军”称号。在此以前,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国内和平和表明对和平谈判的诚意,曾决定继续使用八路军、新四军的番号,中止一些部队(如山东)使用“解放军”的称号。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0:58:31 -- 1949年9月23日 苏联研制成功原子弹 1949年9月2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内阁在周末会议上收到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杜鲁门宣布:“我们有证据说明就在近几周内苏联爆炸了一颗原子弹。”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说这条情报表明苏联已经研制成一颗原子弹。 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以阻止一场危机的爆发。“美国人民对此态度越冷静越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将军说。“4年前我们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因此它不会改变我们的基本防务计划。”杜鲁门决心使美国的原子弹控制在民众手中,他再次呼吁对原子能进行国际控制。 一位美国空军发言人在伦敦说,部署在英国的B-29型轰炸机 “很可能”被B-50型飞机所取代,因为B-50型飞机能够运载原子弹。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0:59:42 -- 1953年9月23日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 1953年9月23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改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 文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文学艺术团体的联合会组织。会址在北京。下属有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等专业协会。全国文联的任务是:团结和动员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努力创作和学习,积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指导群众的文艺工作,开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在10月份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郭沫若当选为文联主席,茅盾、周扬当选为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联被迫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文联及其所属各专业协会相继恢复正常。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1:00:12 -- 1970年9月23日 “山药蛋派”鼻祖赵树理逝世
赵树理,原名树礼。1906年9月24日生。山西沁水人。现代著名作家。自幼喜爱民间艺术和地方戏。1925年在山西长治第四师范初级班学习时,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开始创作新诗和小说。1926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后被阎锡山军队逮捕,出狱后长期在农村生活。1937年参加抗战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文化工作。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 1945年至1943年,先后在太行文联和华北新华书店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因长期受林彪、“四人帮”迫害,于 1970年9月23日在太原逝世。其主要作品还有《三里湾》、《登记》、《套不住的手》、《锻炼锻炼》等,辑有《赵树理短篇小说选集》、《赵树理选集》。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9/23 11:01:37 -- 1973年9月23日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去世
1973年9月23日,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去世。 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原名内弗塔利-里卡尔多-雷耶斯-伐索阿尔托,1904年7月12日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 聂鲁达从小酷爱读书,学生时代就开始写作。但是他的文学创作活动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于是1920年10月,他决定此后只用笔名发表作品,这个笔名就是巴勃罗-聂鲁达。 一九二三年八月,他的第一部诗集《黄昏》正式出版。第二年他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问世,在这两部以爱情和大自然的风光为主题的诗集里,充满了孤独、悲伤的情调及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文学创作上的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促使他最终决定放弃在大学的学习,全力投身于文学创作事业。 在聂鲁达生活和创作的道路上,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是一段极其艰苦的岁月。一方面由于放弃了大学的学习,父亲十分生气,中断了每月寄给他的生活费,而他自己又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因此在经济上非常拮据,甚至到了有时整天都吃不到东西的程度,只好靠搞些翻译、给出版社打杂和卖画度日;另一方面这时的智利政局不稳,卡洛斯-伊巴涅斯上台后,学生运动处于低潮,镇压工人的事件不断发生,知识分子中情绪普遍消沉,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加上那时代的智利文人,稍有成就的一般都设法出国游历,于是聂鲁达也决定自寻门路到国外去。他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见到了当时的外交部长,谋得了智利驻仰光领事的职位。 一九二七年六月十四日,他离开圣地亚哥去缅甸赴任。从此,聂鲁达进入了外交界。先后担任过驻锡兰、雅加达、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塞罗那、马德里等地的领事,驻巴黎处理西班牙移民事务的领事、驻墨西哥总领事、驻法国大使等职务。 在东方的五年(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二年)是他在精神生活上痛苦和孤独的时期,反映在创作上,这个阶段他的主要作品《地球上的居所》就是一部情调低沉、词句晦涩的诗集。虽然这是一部颇能表明他的写作方法和艺术风格,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 一九三二年秋天,他回到智利。一年后被派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担任领事职务。不久,他被任命为驻西班牙巴塞罗那领事。一九三五年二月三日,他作为领事移居马德里。 在西班牙的经历是聂鲁达生活和创作上极其重要的阶段。那时他己是一个相当有名气的诗人,所以,一到任就很快地结识了许多西班牙文化界的人士。起先,他们经常一块饮酒谈天,过着悠闲的日子。他们还创办了一个由聂鲁达负责的杂志--《绿马诗刊》。然而不久,西班牙内战的炮声响了,法西斯分子向新生的共和国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战争的气浪强烈地冲击着这位智利外交官--诗人。虽然,最初阶段由于他的外交职务使他不能介入这场斗争,但是,西班牙的著名诗人、聂鲁达的好友加西亚-洛尔伽的被枪杀,马德里的被轰炸以及他亲眼看到西班牙首都街头无数儿童所流的鲜血,终于促使他不顾一切,坚定地站到了西班牙人民一边。因此,他被免去了领事职务。但这场西班牙人民反对佛朗哥的战争,对聂鲁达的思想和写作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他不仅写出了著名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还走上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崭新道路。他积极参加了营救被法国达拉第政府投入集中营的西班牙人的工作。 从一九四0年冬任墨西哥总领事到一九四三年冬返回智利期间,聂鲁达先后写出了《献给玻利瓦利的一支歌》、《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情歌》、《献给红军的一支歌、庆贺到达德国边境》等出色的诗篇。 一九四五年是聂鲁达政治生涯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得了智利的国家文学奖金,同年七月八日他加入了智利共产党。接着他利用负责总统竞选宣传工作的机会,广泛地接触各阶层群众,他去过边远的城市、乡村和矿区,了解人民的疾苦。但一年以后,智利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魏地拉总统倒向了反动阵营。一九四八年二月五日,政府对聂鲁达发出了通缉令,他被迫转入地下,然而并没有因此停止创作活动。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下,尽管经常转移住处,生活极不安定,他却在这种动荡的日子里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诗集《漫歌集》--一译《诗歌总集》或《大众之歌》)。这是一部拉丁美洲的史诗。诗中颂扬了拉丁美洲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及 水手、鞋匠、渔民、矿工、农民等劳苦人民,揭露了罪恶昭彰的剥削者、掠夺者、压迫者和独裁者,深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祖国--智利。诗集中包括了曾单独发表过的长侍《马楚-比楚高峰》、《醒来吧,劈柴工》(--译《伐木者醒来吧》)和《逃亡者》等。这部庞大的诗集是聂鲁达诗歌创作的顶峰。 此后,聂鲁达被迫流亡国外。他奔走于世界各地,投身于保卫和平运动,除非洲大陆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他都去过。一九五0年他获得了国际和平奖金。一九五一至一九五二年,他曾来我国访问。一九五三年八月十二日,在智利新政府撤销了通缉令之后,聂鲁达回到了圣地亚哥,受到了首都人民的盛大欢迎。他的作品又得以在智利公开出版。 一九五三年后,他曾多次出国访问,应邀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同时写出了《元素之歌》、《新元素之歌》、《葡萄和风》等世诗集。 一九五七年,聂鲁达当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这一年他再度访华。陆续发表的作品有《黑岛札记》(一九六四年)和诗集《在匈牙利进餐》(一九六五年)、《鸟的艺术》、《沙漠之家》(一九六六年)等。一九六八年,他整理出版了《聂鲁达全集》。 一九七0年,聂鲁达被智利共产党推荐为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接着共产党和一些党派组成了人民阵线,为了让阿连德成为人民阵线唯一的候选人,聂鲁达退出竞选。由于人民阵线在选举中获胜,阿连德当选为智利总统。聂鲁达出任驻法国大使。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瑞典文学院宣布授予聂鲁达诺贝尔文学奖金,“因为他的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聂鲁达因病辞去大使职务返回智利,受到热烈欢迎。 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在阿连德政府被推翻后的第十二天,聂鲁达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九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