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bbs.shikun.net/bbs/index.asp) -- 【快雨堂】 (https://bbs.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38) ---- 历史上的今天。6.23 (https://bbs.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38&id=7038)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9:59:08 -- 《1969年国际船舶吨位丈量公约》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onnae Measurement of Ships,1969 为统一国际航行船舶的吨位丈量原则和规则而制定的国际公约。为使海上运输和港口业务以及利用船舶吨位作为收费依据的所有机构对同一船舶获得相同的吨位数,早在20世纪初期,世界海运界就着手制定国际船舶吨位丈量规则,但迟迟未获成功。1959年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简称海协,现改称国际海事组织)在成立大会上作出决议,设立一个专门的船舶吨位丈量专家小组,起草国际船舶吨位丈量公约。经过10年准备,海协于1969年5月27日至6月23日在伦敦召开了国际船舶吨位丈量会议,制定了《1969年国际船舶吨位丈量公约》。公约规定了用总吨位反映船舶大小和用净吨位反映船舶营运舱容的基本原则。公约适用于从事国际航行的下列船舶:公约生效后建造的新船;经过改建并使总吨位有实质性变更的现有船舶;公约生效之日起12年以后的所有现有船舶,但不包括因其他国际公约的要求而需保留其原有吨位的船舶。公约附则对船舶总吨位和净吨位的计算以及国际吨位证书的具体格式作了明确规定。公约于1982年7月18日生效。截至1984年12月31日,公约共有65个缔约国。中国于1980年4月8日加入公约。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9:59:22 -- 水门事件 Watergate Affair 美国白宫与共和党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策划的旨在破坏民主党竞选活动而结果却导致R.M.尼克松总统辞职的非法事件。1972年 6月17日,以尼克松竞选班子成员J.M.麦科德为首的 5个人,在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时被捕。开始几个月,在策划者的多方掩盖下,被告一直否认有其他任何人参与此事。尼克松在同年11月以压倒优势再次当选。1973年3月23日,受理此案的华盛顿地区法院J.西里卡法官公布了面临重刑威胁的麦科德给他的信,麦科德说自己和其他被告是在政治压力下认罪并保持沉默的,实际上白宫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都卷入了水门事件。 4月30日,尼克松被迫宣布以正直著称的E.理查森取代原司法部长,并同意他应参议院请求任命A.考克斯为特别检察官,负责处理此案。在此期间,民主党人占多数的国会参议院于2月7日成立了以民主党人S.欧文为首的水门事件委员会。5 月17日起,该委员会举行一系列听证会,揭露出尼克松政府就任以来的许多非法活动。 7月间,欧文委员会和考克斯要求尼克松交出 9盘录音带,尼克松不适当地援引“行政特权”予以拒绝。在考克斯坚持下,西里卡法官和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分别下令尼克松照办10月,尼克松要求理查森解除考克斯职务。理查森愤而辞职。后来考克斯虽被解职,但立即引起全国愤怒,许多人要求国会考虑弹劾总统。随着案情的发展,全国要求总统辞职和弹劾呼声愈来愈高。[1974年R.M.尼克松在关于“水门事件”的记者招待会上] 1974年初,尼克松在交出新任特别检察官L.贾沃斯基传调的少数录音带后拒绝合作。 2月初,众议院授权其司法委员会传讯包括总统在内的任何人,为弹劾问题进行准备。4月18日,贾沃斯基又通过地区法院传调64盘录音带,尼克松拒绝服从,贾沃斯基乃请求联邦最高法院裁决。5月15日起,众院司法委员会也陆续传调各种白宫文件和105盘录音带,尼克松仍然抗拒。7月24日,联邦最高法院宣布支持贾沃斯基传调64盘录音带的要求。其中一盘录有1972年 6月23日总统与白宫办公厅主任H.R.霍尔德曼谈话,证实尼克松曾指示后者让中央情报局制止联邦调查局参与水门事件的调查。这就说明尼克松不仅参与掩盖活动,还滥用职权,妨碍司法工作,可以受到弹劾。 7月30日,众院司法委员会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向众院呈送 3项弹劾条款,其中第1、2两条指控尼克松妨碍司法工作和滥用职权,得到两党支持。 当尼克松的律师和国务卿A.M.黑格 (Jr.)听了1972年6月23日谈话录音带后,也感到震惊,认为总统除辞职外别无办法。尼克松在了解到失去所有的支持后于 8月8日发表辞职演说,翌日中午辞职生效,水门事件告一段落。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9:59:36 -- 瓦窑堡革命旧址 Wayaobao Revolutionary Sites 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瓦窑堡镇。为1935年12月 7日至1936年 6月23日中共中央驻地。1935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著名的瓦窑堡会议,规定了中共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任务,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的旧居。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堡会议会址及张闻天旧居位于城内中山街田家院。院子南北长18米,东西宽9米。院落西侧有一排5孔砖砌窑洞,坐西向东。砖窑每孔进深8米,宽3米,高4米。左起第 2孔窑洞为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居住,中间一孔窑洞为会议室。 中央军委旧址及周恩来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二道街。院落坐东向西,东倚城墙。共有12孔砖砌窑洞,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军委会议室和周恩来居住的地方。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在城内米粮山东南麓。1936年 6月1日,红大在此成立,现保留一排5孔砖窑洞,每孔窑洞进深 8米,宽3米,高4米,坐北面南。院落南北长21米,东西宽10米。 毛泽东旧居共有两处。1935年12月至1936年 1月住在中山街,该院有前后两排窑洞,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两孔窑洞内。窑洞进深8米,宽3米,高3.8米两孔窑洞中间有过洞相连。1936年5月至6月,毛泽东住在前河滩二道街,院落坐西向东,窑进深 8米,宽3米,高4米。毛泽东旧居窑洞为左起第2、3两孔窑洞,其余为工作人员居住。1966年子长县成立瓦窑堡革命旧址管理所,负责保护和管理工作。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9:59:50 --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Treaties of Security and Safeguard Between Japan and United States 1951年9月8日日美两国片面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同一天,日本首相吉田茂和美国代表D.G.艾奇逊签署的条约。正式名称为《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安全保障条约》。条约由前言和5条正文组成。其要点是: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乱;美军驻扎条件由两国间的行政协定另行规定。1952年 2月28日,日美两国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第 3条规定,在东京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协定正文有29条。详细规定了驻日美军的地位及特权,如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和设施,承认美国使用、管理和保卫这些基地及设施的权利;美国军人及其家属犯罪,日本无审判权;日本每年向美国支付1.55亿美元的防卫经费等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条约执行中,由于连续发生美军暴行事件,引起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1953年 9月29日,两国修改了《行政协定》中关于美军犯罪的审判条款,规定除执行公务外,美军犯罪的第一次审判权属于日本。 1958年10月4日,日美两国首次举行修改条约的谈判。1960年 1月19日,日本首相岸信介和美国总统D.D.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签署《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是为“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60年 6月23日双方互换批准书后生效。新条约由前言和10条正文组成,有效期10年。与旧条约相比,增加了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合作,以及在日本行政管辖下的领域内日美任何一方受到攻击时将采取共同行动,行使武力时两国事前协商等内容;删除了镇压日本内乱的有关条款同时修订了《行政协定》,改称《关于设施和区域及美国驻日本国军队的地位的协定》,废除了日方分担的防卫经费。 由于新条约敌视苏联、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各国人民,日本有被卷入美国军事行动的危险,因而激起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1959~1960年,日本人民为反对修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进行了23次全国统一行动,结果迫使艾森豪威尔取消了访日计划,岸信介也被迫下台。新条约于1970年期满后,以两国不通告废除而自动延长的方式延续至今。1972年5月美国把冲绳归还日本,该条约同样适用于冲绳。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10:00:06 -- 苏芬战争 Soviet-Finnish War 苏联和芬兰之间的战争1938年4月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后,苏联多次以维护西北边界和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双方谈判彻底破裂。11月28日,苏联宣布芬军在边境挑衅,决定单方面废除1932年缔结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次日中断了两国外交关系。11月30日,苏军以20个师(45万人)、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作战飞机开始向芬兰发起全线进攻,宣布在其占领区帖里约基成立了以O.B.库西宁(1881~1964)为首的芬兰民主政府,声称红军是应政府要求越过边界的。芬军在力量对比不利的情况下,凭借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的“曼纳海姆防线”的坚固工事,利用严寒和沼泽森林的有利地形,展开反击战、阵地战和消耗性围歼战,因此苏军除在北冰洋的贝柴摩和萨拉地区进展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一带伤亡较大,对芬军主阵地久攻不克。1940年 1月苏军重新组织攻势,总兵力增加到46个师,于 2月11日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峡发动总攻,空军对芬后方城市和交通线进行了狂轰猛炸,14日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军于2月26日退守维堡一线。战争一直延续到 3月,苏联面对芬军顽强的抵抗,不得不抛弃库西宁政府,芬兰政府也因弹尽粮绝只得接受苏联的媾和条件。 3月13日两国经瑞典调停在莫斯科签定了和平协定,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维堡(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由于整个战争是在冬季严寒中进行的,史家称之为“冬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后,芬兰于25日借口苏机轰炸了芬兰领土,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状态,芬、苏重新开战,史家称之为“续战”。芬军于 6月28日发动总攻,9月占领维堡等城市,12月6日芬兰宣布收复在冬战中的一切失地。1944年苏军在德苏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6月9日挥师向芬军阵地猛攻,攻破“新曼纳海姆防线”。 6月15日,芬军退出东卡累利阿,20日维堡失守。 6月23日苏敦促芬兰投降,并命令苏军继续向芬兰纵深地区挺进。 7月苏军重占萨拉地区,芬军已失去再战的能力, 8月芬兰被迫求和,并于9月2日宣布断绝同德国的关系, 9月19日在莫斯科同苏签订停战协定和临时和约,并对德宣战。1947年2月10日,苏联等盟国与芬兰在巴黎签订正式和约。《巴黎和约》除确认1940年《苏芬和约》的一切规定外,芬兰又将贝柴摩省归还苏联;把波卡拉半岛租让苏联50年;赔款 3亿美元,并承担审判战犯,限制军事建制等义务。芬苏两次战争中,苏从芬兰共割取45840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卡累利阿地区苏芬边界线向北推移了150公里。 [苏芬战争中芬军侦察队]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10:00:21 -- 英镑 Pound Sterling,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本位货币名称和单位辅币单位原为先令(shilling)和便士(penny),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起取消先令。辅币单位改为新便士(new penny),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1982年起恢复便士旧称,但进制不变。流通的纸币面额有15、10、20、50英镑;硬币面额有1/2、1、2、5、10、20、25、50便士和1、2英镑。 [20便士及1英镑硬币] “镑”一词约起源于公元775年。当时英国用1磅白银分铸成240个便士,镑即240便士的通称。为避免同计重的磅和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使用的货币名称镑发生混淆,英国在pound(镑)后加上sterling以示区别。1489年亨利七世首次铸成金镑,与银币一起流通。1663年又以新金磅畿尼(又译几尼,guinea)取代。1816年恢复使用亨利七世时期的金镑。1821年英国正式实行金本位制,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废除金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战争结束后,于1925年5月13日改行金块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迫使英国于1931年9月21日放弃金块本位制,英镑成为不兑现纸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战后,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下降,为美元所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将英镑汇价固定在 1英镑兑4.03美元的水平上。战后,由于英国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支急剧恶化,1945年12月美国与英国签订了一个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协定,条件之一是从1947年7月15日起英镑实行自由兑换(1946年12月18日规定的每英镑含金量为3.58134克)。但实行不到一个半月,英国外汇储备损失近10亿美元,不得不于8月27日恢复外汇管制。从此英镑更加不稳定,到1949年9月宣布英镑贬值30.5%,由1英镑兑4.03美元降为2.80美元。50年代,英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英镑危机迭起。1967年工人罢工,对外贸易逆差急剧扩大,同年11月18日宣布英镑再次贬值14.3%,由1英镑兑2.80美元降为2.40美元(1967年11月规定每英镑含金量为 2.13281克)。1971年美元贬值后,英镑勉强维持原含金量,同年11月18日,官方汇率调为1英镑兑2.60571美元。但由于英镑本身的价值也不断下跌,无力支持固定汇率,遂于1972年6月23日起实行浮动汇率制。虽然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于1973年 3月实行联合浮动,但英国由于经济状况欠佳,英镑继续单独浮动。在以后的年度,英镑汇率跌多涨少。进入80年代,英镑日益疲软,1981年6月跌破1英镑兑2美元大关,1982年11月跌至1.62美元,1985年初跌至1.05美元。80年代后期,英国经济开始复苏,英镑汇率有所上升。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10:00:38 -- 白俄罗斯战役 Belorussia,Battle of 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在苏德战场中段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代号为“巴格拉季昂”()。1944年上半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南北两翼连续给德军以歼灭性打击,解放大片国土,但在中段进展不大,形成白俄罗斯突出部。德军企图固守该突出部,以掩护华沙和东普鲁士两大战略方向。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把夏秋战局的主攻方向选在该地,以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收复白俄罗斯,为进攻乌克兰西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波兰和东普鲁士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策应西欧第二战场盟军的攻势。苏军参加战役的是白俄罗斯第1、第2、第3方面军(司令员分别为..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扎哈罗夫上将和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员为..巴格拉米扬大将),第聂伯河区舰队,远程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航空兵。[] 此外,参战的还有波兰第1集团军和法国“诺曼底-涅曼”航空兵团。合计160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12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240万人,3.64万门火炮,5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架作战飞机(不含远程航空兵的飞机)。另有游击队14万余人配合作战。苏军当面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为E.布施元帅,后由W.莫德尔元帅和G.-H.赖因哈特上将继任),“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第 4坦克集团军各一部,由第 6航空队和第1、第4航空队各一部支援。合计63个师又3个旅,120万人,9500门火炮,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50架作战飞机。 战役于6月23日开始,苏军4个方面军在6个地段突破德军防御,于27日和29日分别围歼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两个翼侧集团(共11个多师),尔后以3个方面军向明斯克方向实施向心突击,7月3日收复该城,围歼德军10.5万人,进而在德军战略战线造成宽达400公里的缺口。18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转入进攻,直取波兰东部重镇卢布林。20日,波军和苏军一起强渡西布格河。8月17日,苏军一部进抵东普鲁士边界。29日,苏军在里加西南的叶尔加瓦、苏瓦乌基、华沙东郊、维斯瓦河一线转入防御,战役结束。 [进攻中的苏军] 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的战役之一。苏军集中的火炮、坦克和作战飞机之多,用两侧平行追击结合正面追击在深远纵深合围德军重兵集团,以及炮兵使用两层徐进弹幕射击,均为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首次。航空兵出动飞机15.3万架次,在苏军战史上是最多的一次。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10:00:52 -- 《南极洲条约》 Antarctic Treaty 1959年12月1日,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苏联、英国、美国、南非12个国家和地区在华盛顿签订。1961年 6月23日生效,有效期30年。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截至1984年11月底,已有32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条约由序言和14条约文组成,主要内容是:南极洲应仅用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如建立军事基地、建筑要塞、进行军事演习以及任何类型武器的试验等,但不禁止为科学研究或任何其他和平目的而使用军事人员或军事设备:禁止在南极洲进行核爆炸和处理放射性废物;保证在南极洲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在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在条约有效期内冻结各国对南极洲的领土要求,但不得解释为任何缔约国放弃它前已提出过的对南极洲的领土主权的权利或要求;缔约各国有权指派观察员在任何时间进入南极洲任何一个或一切地区进行视察;本条约各项规定应适用于南纬60以南的地区,包括一切陆缘冰。 签订条约的积极意义在于:确立对南极洲的考察应为和平目的服务的原则;缓和各有关国家对南极洲领土要求的矛盾和冲突;促使各国在考察和研究活动中进行国际合作和保护南极洲生态平衡。 中国于1981年5月,成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截止到1984年1月,已有32人、40人次到南极洲进行过考察。1984年11月20日,派出南大洋和南极洲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并进行综合科学考察。1985年2月5日,在南极洲乔治岛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同年2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 签订《南极洲条约》的1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后来加入条约的波兰、巴西、印度和联邦德国共16国为条约的协商国。中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民主德国、 匈牙利、意大利、荷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罗马尼亚、西班牙、乌拉圭、秘鲁、古巴、瑞典16国为非协商国。非协商国没有表决权,不能参加协商国成员的会议,不能享有协商国享有的一切权利。 中国政府认为:《南极洲条约》是“迄今存在的调整南极洲活动的重要法律文件。”“条约的一些规定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但在有关缔约国权利的一些规定上往往使有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受到不应有的限制。”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10:01:08 -- 《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 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日美两国于1960年 1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同年6月23日生效,有效期为10年。1970年6 月22日期满之际,两国分别在东京和华盛顿发表声明,宣布条约无限期自动延长。 1951年9月8日,日美两国曾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该条约规定美国有权在日本驻军和建立军事基地;日本的安全临时由美国负责。50年代末,日本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军事力量逐步充实,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因而要求修改该约,使之反映日本的“自主对等”要求。美国为进一步利用日本,以加强并巩固自己在亚洲的地位,同意日本的要求,两国于1958年10月4日开始谈判,最后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以代替《日美安全条约》。 条约由序言和正文10条组成。此外,还有协定、换文以及讨论记录等 8个重要附件。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允许美国的陆、空、海军使用日本的设施和地区;缔约国通过有效的自助和互助,来维持并发展其抵抗武装进攻的能力;在日本的安全或远东的国际和平受到威胁时,两国将进行协商;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上,对缔约国任何一方的武装进攻,都会危及它本国的和平和安全,两国将按照自己的宪法规定和程序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条约所附的换文规定:驻日美军的部署、装备发生重大改变,以及使用日本的设施和地区作为基地以便从日本进行军事作战行动时,须同日本事先协商。按照条约第6条的规定,两国同时签订了《关于设施和地区以及驻日美军地位的协定》。 根据条约和协定设置的“日美安全协商委员会”、“日美安全事务级协商会议”、“日美安全条约运用协商会议”和“日美联合委员会”,是日美间协商条约执行问题的主要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日美安全协商委员会”由日本外务大臣、防卫厅长官和美国驻日大使、太平洋地区美军总司令(或驻日美军司令)组成。该委员会1976年 7月第16次会议决定下设“防卫合作小组委员会”,具体研究日美军事合作问题。1978年11月第17次会议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对拟定联合作战计划,加强联合演习和训练,实行情报、作战、后勤方面的合作,战时的任务区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日本一向把《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视为“国防支柱”之一,用它来弥补本国军事力量之不足,以对付“核威胁和使用常规武器的大规模侵略”。而美国则利用它作为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目标服务。 |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5/6/23 10:01:25 -- 专属渔区 exclusive fishing zone 沿海国国家管辖范围的海域。又称“专属捕鱼区”、“捕鱼专属水域”。沿海国为了保护其近海生物资源和本国经济利益,从领海外界起确定一定宽度的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所有生物资源和全部水产捕捞活动拥有专属性的管辖权。专属渔区的最大范围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有关规定 根据联合国第3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沿海国家在其专属渔区的,拥有调查、开发、保护和管理所有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以及有关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但其他国家在该专属渔区范围内的航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不受影响。 沿海国为了确保专属渔区的生物资源免受过度开发的为害,有权采取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并确定捕捞限额。沿海国允许其他国家通过协议进入其专属渔区内从事渔业活动,但只能捕捞该沿海国规定的容许渔获量中的剩余部分。同时还必须遵守沿海国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领取捕鱼许可执照、交纳费用、按规定可捕种类与规格、渔获量限额、捕捞区域与时间、渔船与渔具的种类和数量等进行捕捞,以及进行有关的经济技术合作等。《海洋法公约》的有关条款,还对专属渔区内外海域的金枪鱼类、鲣类、枪鱼类和旗鱼类等大洋性洄游鱼类,大麻哈鱼类和鳟类等溯河产卵鱼类,以及鳗等降河产卵鱼类等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做出了具体规定。 沿革 关于专属性质的渔区问题,早在1930年海牙国际法编纂会议已有讨论,未取得任何结果。1945年9月28日美国总统宣布关于美国在连接其美国海岸的公海上拥有捕鱼权和关于大陆架的宣言,激起了广大拉丁美洲国家的强烈不满。智利于1947年 6月23日宣布扩大主权至200海里的海域。此后秘鲁、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等国相继颁布了有关扩大海洋管辖范围的法令。195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1次海洋法会议上,一些海洋大国为尽可能缩小和统一领海宽度,提出了所谓沿海国可确定相应的渔区问题,但对领海和渔区的统一宽度未达成协议。1960年在日内瓦举行了联合国第 2次海洋法会议,专门讨论领海宽度和渔区宽度两个问题而未果。70年代关于 200海里海洋权的斗争从拉丁美洲扩大到亚洲、非洲。1969年时 103个沿海国中绝大多数宣布的渔业管辖范围在12海里以内,只有15个国家超出12海里,8个拉美国家为200海里。到1980年4月,在136个沿海国中,将近3/4(99个国家)宣布了12海里以上的专属渔区,约有2/3(84个国家)宣布管辖范围为200海里。在1973~1982年举行的联合国第3次海洋法会议上,经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制订了包括沿海国拥有200海里海洋权在内的新海洋法公约,确保了沿海国在其专属渔区内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