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bbs.shikun.net/bbs/index.asp)
--  【快雨堂】  (https://bbs.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38)
----  我读论语  (https://bbs.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38&id=20214)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8/8/6 20:32:17
--  我读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仿效。人们学习,首先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这也可以叫做“觉”,如醍醐灌顶一般。然后是“悟”,悟出知识的本真,这是一个过程。凡是明白了知识的本真,然后力行去做的,都是仿效先贤的行为,这就是“明善而复其初”。善是人类的本性,只不过由于后天私欲的产生,让人蒙蔽了原始的天性,通过读先贤的书籍,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使天性得以恢复,所以我们要“学”。
习就是温习,说是喜悦。
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常常因为学习的苦闷而不高兴学习,那是因为多数人不明了学习的真谛,所以,即使学了,却不纯熟,故不明白学习的乐趣在哪里。如果学习了,又能时常温习,从而不间断的用工,那么所学的真理自然会熟稔于心,意义和道理自然会明了,从而更进一步的学习,以至于不能自已,那么这种乐趣便会自然产生,从而“不亦悦乎?”。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8/8/6 20:42:13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人既然学有所得,那么自然会有人信服与我,如果看见那些志趣相投的朋友自远方而来,来听取我的教诲,或者来与我沟通,那么就证明了我所学的不是孤僻的,而是得到大家认可的学问,如此时间长久,我的知识得以传播和发扬,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所以说“不亦乐乎”。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8/8/6 21:01:33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是含怒的意思;君子,则是有完美品德的人。

我既然用善来感染其他人,这固然是是值得可喜的事情,但如果因为别人不知道我,或者别人不知道我的学识,因此我就产生不快的情绪,这就是为名所累,不足以成为一名君子。

人应该做到的是:名誉不加在我身,或名声没有远播,而我还能泰然处之,无一丝含怒之意。如此的人才是内心纯正,我不求人知,只求诚心向学,不故意向外张扬,识趣广大、志向高明,自然就会成为有德之人。

我的学习,是以知识的每日递增为乐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真能达到圣贤的地位,那么学习的事情才算一个真正的顶峰。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8/8/6 21:53:13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
善对父母,是为孝。善对兄长,是为第。

有子的本意:天下的人都有父母和兄长,那么,人的本性都有孝弟的良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弟,则他的心就会不和、不顺,小的就会犯上,大的就会导致作乱。
如果这个人平常的为人,对父母尽孝,尽为人子的天理;对兄长则弟,尽卑幼的道理,那么这个人的内心经常是和顺的,他会自然去遵循礼仪的教化,如果过说这种人敢冒犯上级去做乱,那是少之又少的。
由此可见,孝弟的思想对社会的稳定是有一定作用的,古代多少帝王主张孝治天下的原因也许就由此产生。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8/8/7 23:03:35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又说:天下的事情,都要有本、有末,如果我们只求末,不求根本,那么最多也就是知识广泛,但不懂要旨,只能是劳而无功。

所以君子做事,一定要明白根本,在根源处下功夫。立了根本,则所有事物自然处置,“理”由自然而发,就如同一棵大树,根本坚实的树木,没有不枝叶丰茂的。

可见,根本才是人必须掌握的,我认为孝弟就是根本,这是“仁”的根本。

“仁”在心中,原就是恻隐慈爱的道理,人施爱则亲敬长辈和他人,所以才要推行仁心爱物的心态。大家如果都有此心,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长久如此,才能养育万物、安抚万民!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08/8/8 15:08:13
--  
很好,亦多多学习了。可惜自己不能坚持写写心得。桃主努力中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8/8/8 17:54:14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人的言辞和气质,往往是内心的自然流露,这是观人最直接的方面。有德行的人,言辞自然无不正之理。

如果一个人经常说赞美的言语,迁就是非,阿谀奉承,从而使听者欢喜,这就是巧言。如果一个人卑躬屈膝,谄媚柔顺,故意迎合别人,这就是令色。这种人的“仁”必定是很少的。

“仁”是纯在一个人内心中的德行,心中有“仁”,则自然会行仁孝之事。

如果一味的粉饰自己,一味地取悦旁人,这说明他的心流于身外,有违心中有仁的天理,这种人自然不会有仁心了。

孔子所说的“鲜仁”,已经说明了这种人丧失道德于己。如果追究巧言令色的害处,恐怕不仅是害己之德,而且还要害人之德。

人都喜欢别人顺从,都喜欢别人卑恭,见到这样人,大多喜欢和他们亲近,从而因喜之导致忘却其奸。受这些仁影响多了后,于是开始了变乱是非,中伤他人,小的可以害人,大的就可能害国了,这种事情从史实中我们不难看到。

由此,我想到了《尚书中》的一句: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我们一直说尧舜是至圣,就连圣人对巧言令色之人也是十分忌惮,何况我等凡人,呵呵,生活中,对这种人不可不察。。。。。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8/8/9 12:44:04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孔子的弟子,名参

曾子说:我一天之中,经常用三件事省察自身,是哪三件事呢?

人们为自己办事,没有不尽心尽力的,等到为别人办事时,却粗心大意,得过且过,很少尽全力,这是不忠,所以我常自省,为别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的。

交友之道,贵在一个信字,如果只是面子上的交往,而不以真心相与,这是不信。所以我常自省,与朋友的交往中,我有没有虚情假意的地方,以至于自己失信于友人。

听老师的教导,自当习熟于心中,如果对老师传授的学问不肯专研,那就有负老师的教导之恩了。所以我常自省,有没有因为自己的懒惰,而对老师传授的技艺不加以温习。

这三件事,是我们平时应该自省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可因懒惰而懈怠,这是修身、修心的基础。只有自省,才能使内心淳厚,德行趋于正途。《大学》说:自天子以致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我们研究圣学,自省修身是必不可少的。


--  作者:桃花主人
--  发布时间:2008/8/11 23:01:57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是治理。乘,是兵车,四马驾一车,叫做一乘。有千乘的国家,可见其是为大国,至少也要沃野百里。

孔子说:拥有千乘的大国,事务繁多,人民众多,不容易治理。如若想治理好,其道有五。一要讲究敬事,拥有几万人的国家,君主一念不敬,就有危害四海的危险,一时不敬,则可能遗祸千百年。所以君主必须兢兢业业,事无大小,都要谨慎行之,不要有怠慢之心。

一要讲信,如果赏罚不信,则人心不服;号令不信,则人无以守纪。所以必须诚实不二,一言一行都要表里如一,这才能取信于人,这样旁人才不会欺罔于我。

一要节省,天地间物产有数,如果不节省,岂能做到盈余?做事要量入而出,反奢华过度的、不是急于大兴土木的、莫名其妙的奖赏的,这些支出都要裁剪。只有适当用财,则财会常余,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贫乏之境。

一要爱人,君者,民之父母,如不能爱人,怎么能让民听从自己呢?看待百姓应该如自己伤口一样痛惜,保护百姓应该如保护子女一样亲切,凡遇到百姓有天灾人祸、都要加以抚恤,使人民都能顺畅生活,这样百姓才会爱戴你,视君王为父母。封建社会也好,现实社会也好,老百姓图的是什么?怎么让百姓去爱戴一个政府?这里说的应该让人有些借鉴。

一要用民得当,国家兴土木、用兵等,免不了驱使百姓。然用民最好能避免与百姓的正常生活和基本保障发生冲突,切忌:妨碍民众的正常生活,等于忘民之本。比如:国家用民,最好能避开农民耕种时节,如果五谷都不能果腹了,谁还会为君主和国家出力?记得赵本山有个小品说:没有农民你吃啥?没有农民你穿啥?吃穿都没有,你还臭美啥?这话虽粗,道理却可见一斑。。。。我说的农民当然只是一个点,其他的方面,我想大家会有一定认知的。

这五点是治国要道,如果能得体而行之,则四海虽广阔,民众虽众多,治之不难!更何况一个千乘之国,为人君者,或现实社会执政者,应该深念之。。。。。。。。。。。。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08/8/12 0:36:33
--  

節用,在當代,很有意義。現在很多人有了錢,底氣十足,覺得一切都是錢買的,我花錢了,我就享受。但最近也常想一個問題,資源真是錢能衡量的麽?

一滴水不值多少錢,一桶油也不值多少錢。但資源是有限的,到沒有這些資源時候呢?你用多少錢去買?現在不節用,則是揮霍子孫的資源。同樣這裡面還有一個社會資源的公平佔有問題及社會的穩定問題,很難以兩句話就說清楚,跟著感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