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bbs.shikun.net/bbs/index.asp) -- 【读书台】 (https://bbs.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25) ---- [原创]略读与精读----我的读书体会 (https://bbs.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25&id=2200) |
-- 作者:水月镜花 -- 发布时间:2002/10/12 0:10:45 -- [原创]略读与精读----我的读书体会 (一) 我虽也曾是“人文社科系”毕业,正经的出身却是“英美语言与文学”。学过此专业的都知道,在众多课程中,很多都是只学一学年甚至一学期的,唯有两门课,却是从大一至大四,一贯到底的,那就是精读和略读(也叫泛读)。 如何读书治学,古今读者甚众,时有异同。这里所说,只是个人就读文史方面的一得之见。 我上的学校是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许多同学朋友常以自己是理工专业为由,为文学素养欠缺、不读文史推脱。其实无论专业为何,都不妨读一些文史书。诗文、词曲、小说、戏剧、经传、野史、笔记、杂著等等,各凭所好,随意阅读,可以丰富生活的意趣,驱除疲劳,增长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甚至立身处世,培养高尚情操,都大有帮助。例如数学家苏步青,能作格律诗。化学家张子高,兼精诗文书法,而且得享大年,也和平日的怡情艺事,开扩胸襟有关。足见搞理工的专家,在读书方面,也应该有业余爱好;至于不应分家的文史,更非兼顾不可。治文学的,要多读史籍,贯串古今;治史学的,也要对文字、训诂、目录、考据等等,具备一定的常识,这样。才能在“通人”的道路上迈进。 (二) 读书本无定法,条件因人而异,时间也在自己安排。古人有不少是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努力自学,终于有成的。“凿壁偷光”、“映雪囊萤”,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三国魏时精通《左传》、作训《老子》的董遇,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抓农闲来读书;还有所谓“马上、车上、厕上”的“三上”时间。我认为今天的三余应该是:工作之余,指八小时以外;娱乐之余,指从打牌、下棋、看电视等等当中,节约出的时间;休养之余,指休假和养病的空闲。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三余”来读书,轻而易举。“三上”则是火车等交通工具上,会上(嘻,别让单位领导看见)和网上。 我以为,读书治学,只有苦工,而无捷径。但读哪些书,如何读法,却值得研究。据说欧阳修曾入内阁书库,见到一本书目,其中有两千多种书,他竟连书名都没听说过,不禁惊讶古人著述丰,同时感到亡佚之书,或亦因其本身没有价值,而未能流传。所以今天我们读书,要从浩如烟海的著作中,选有价值的来读;和专业有关的要读,业余爱好的书也可以读,但要区别多少和轻重,方法亦各自不同。清梁章钜说:“读书须循序渐进,四部宜以次相及。昔朱子语录谓吕东莱聪明,看文理却不仔细,缘他先读史,所以看粗了眼耳。愚谓读史亦须各循其序,如欲考典章,察人物,则应先读《史记》、两《汉书》,由古以逮今;如欲知世变,究时务,则须先读宋、明各史,由近以溯远;其实《史记》|两《汉书》为史学根柢,不可不急读也”(见《退庵随笔》十六)。朱熹谓吕东莱(祖谦)因先读史而看粗了眼,乃指其只重史实,而忽略文理;正是我在上文所说读书要结合文史二者,不能分家的意思。循序渐进,实有至理,读书治学,两俱宜然。以古逮今,由近溯远,,以通古今之变,持论亦精。至于说到经史子集四部要以次相及,则大可不必拘泥;不必拘泥;不妨各就所需,适当的选择阅读。 (三) 首先要熟悉古今各种工具书: 其次是对一些大部头的常用书,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十通之类,一时难于尽读,而又要不断地翻检,这就必须先了解其特点和内容形式,才能知道如何阅读和征引。象《春秋》三传,《左传》以记事为主,保存的史料最多;《公羊传》与《谷梁传》都重在解说经文,阐明其书法义例。而两家的师承授受,又各有渊源。考事实,应查《左传》,讲书法,应取《公》》、《谷》,而辨析其异同。《诗经》有汉毛亨的传、郑玄的笺、唐孔颖达的疏、陆德明的释文,皆于正文之外,连排小字。必须一一分别,不能笼统的称之为注。又《史记》有南朝宋裴洇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共三家注;其中的《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为汉褚少孙(即褚先生)所补,《三王本纪》为司马贞所补,皆非司马迁作;俱不容混为一谈。今本《后汉书》记传部分,为南朝宋范晔撰,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其自《律历》至《舆服》等八志,出自晋司马彪的《续汉书》,梁刘昭注;乃两书合并之本。按时代排列,《晋书》在《宋书》前,但《宋书》为梁沈约撰,成书年代,比唐人所修《晋书》要早得多。在二十五史中,只《魏书》有《官氏志》和《释老志》,《官氏志》兼载职官和氏族,《释老志》专记佛道两教事,志目皆出首创。 了解这些,就能心中有数,明于去取;而这些常识,正是由平日的浏览涉猎中得来。经常翻阅上述的工具书和常用书两大类书籍,应该算作略读的一部分。至于就某一本专书说,则略读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时代、主要内容、篇目体例等,有个概括的印象,着重了解其有何用处即可。例如把《颜氏家训》翻阅一遍: (四)
|
-- 作者:神无 -- 发布时间:2002/10/12 14:30:03 -- 这篇是毕业论文吧? |
-- 作者:文泉清 -- 发布时间:2002/10/14 11:24:35 -- 水月先生读书如此广泛,看来我们倒是一样的,我看的书也不少,当然还是以文史方面为多,最近也喜欢看书话及目录学图书,有机会聊聊。 希望以后多发帖,多指点!:)欢迎你! |
-- 作者:月瑟 -- 发布时间:2002/10/14 19:59:20 -- 现在人啊,呵呵 想静心读点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安贫乐道的人就更少。可急功近利的人是越来越多!!! 不知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
-- 作者:神无 -- 发布时间:2002/10/19 15:39:39 -- 当然是在进步中倒退,这是每个历史阶段必然存在的现象. 社会致人如此. |
-- 作者:高山流水 -- 发布时间:2002/10/31 15:45:29 -- 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 水月镜花 读书多,心得自然也多。但那些书,在今人看来,是古董,读书人是老夫子……中国人太多,所以无论做什么,都是人儿多,人气高。你上商店,购物者多,你上书店,买书者多,你是美容美发店,理发推拿按摩的人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