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bbs.shikun.net/bbs/index.asp) -- 【北固亭】 (https://bbs.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1) ---- 略谈外国诗歌的抗译性和可译性 (https://bbs.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362) |
-- 作者:娄季初 -- 发布时间:2010/2/26 16:54:35 -- 略谈外国诗歌的抗译性和可译性 略谈外国诗歌的抗译性和可译性 娄季初 现在有一种说法,唐宋格律诗词是我国的国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诗体。 什么是诗体?诗体是诗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排列组合。诗体的听觉美表现为韵式和节奏,诗体的视觉美表现为段式和节奏。简单的说,就是韵律。诗是不能摆脱韵律的,这是诗与散文区别的重要属性。文有韵有律谓之诗,诗无韵无律谓之文,这是区分文与诗的另一表述。中国的诗,从《诗经》上基本上的四言体韵文,发展到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格律体韵文,诗体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排列组合确实达到了空前的完美。 然而,这并不能说,格律体为我国所独有。而把外国的诗歌或非汉语诗歌统统说成没有格律,是自由体。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造成这种看法的根源,在于我国大部分人对外国诗歌知之甚少。有许多人读了许多外国诗歌,但多半不是原作,而是译文。而我们的部分诗歌翻译家虽然有深厚的外语功底,但缺乏对诗体的研究,因而不同程度地误导了中国读者,使许多中国读者认为,外国诗歌就是“自由诗”。 殊不知只要是诗,它就不可能享有散文的“自由”,更不可能享受无限的自由。它的自由非常有限。正是诗的体式的局限,格律的局限,才带来艺术家的用武之地,带来属于诗文学特殊的美。 外国诗歌,并不能理解为都是自由诗,它也是有格律的。学习外国诗歌,首先要懂得诗的民族性和抗译性。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任何一种语言写成的诗,其音乐美都受制于这一语言的语音体系。诗的音乐性具有更强的民族性,因而具有更强的抗译性。和原诗相比,译诗在音乐性上总是会有较大程度的变形。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无法翻译,这就是诗歌的抗译性。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的许多外国诗歌翻译家,将有严密格律的原作,不顾其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的特点,而简单地直接翻译出来。这一事件从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始,贻害至今。 好的翻译诗歌,都是翻译家的再创作。裴多菲那首著名的诗《自由和爱情》英文版是: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直译则为:生命是可贵的,爱情更可贵。二者都可为自由而抛弃。)我国著名诗人殷夫将它翻译成中国的五言古体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隽永。歌德有一首叫《Gefunden》的诗,钱春绮先生翻译成《发现》①②,译文如下: 我在树林里 茫然漫游, 我的思想里 无所寻求。 我看到荫处 小花一棵, 好像是明星, 又像明眸。 我想采下它, 它婉言道: 难道采下我, 让我枯掉? 我于是把它 连根掘起, 带回家中去, 放在园里。 拣了个幽处, 把它种下; 它长出新枝, 继续开花。 这首诗原文五阕,每阕四句,前三阕押“n”韵,第四阕押“s”韵,最后一阕押“t”韵。歌德的诗,很多被谱成歌曲,德国人唱起来,如痴如醉。然而,翻译成中文后,虽然译者也尽量使用带“韵脚”的句子,但没有注意诗的节奏,因而读不出音乐美。如果不是分行书写,真以为是叙事文呢!我也冒昧地把这首诗翻译了一下: 《觅得》(注释:意即“找到了”) 车过丛林无意谋,山花一朵似星柔。犹如佳丽送双眸。 骚客多情方欲折,芳菲微语苦哀求。移栽庭院共绸缪。 1813年8月26日,歌德乘车由维玛去施塔特伊尔姆的途中,经过伊尔木塔尔镇,构思了这首诗《觅得》。到施塔特伊尔姆后,他把这首诗写在两张小纸片上,折迭起来,装在信封里,贴上邮票,寄给“冯·歌德夫人”。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在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后,才把这首诗送给了她。 诗中花的寓意和中国诗词一样,一语双关:直接的含义是花,另一含义是女人。折,就是摧残,就是毁誉,就是使处女破贞。而移栽就是给予一个新的环境,给予一个新的家。让她发芽生根,在情谊深厚的共同生活中开花结果。 就是基于上述观点,我把原诗,翻译成中国古典诗词的《浣溪纱》的格式。 当然,外国诗歌,不一定都要求翻译成格律诗词。但译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原诗立意和写作背景的前题下,按照诗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基本要求进行再创作,使之成为国人喜闻乐见、通顺流畅的韵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国诗歌又是可译的,这就是外国诗歌的可译性。变抗译性为可译性,就是诗歌翻译者的责任。 注释: ①译文见《歌德诗集》(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 ②原文如下: Gefunden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Ich ging im Walde Im Schatten sah ich Ich wollt es brechen, Mit allen Wurzeln Ich pflanzt es wieder |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10/3/2 13:31:00 -- 外国的十四行等,韵律似也很严格 |
-- 作者:钝笔无锋 -- 发布时间:2010/3/13 20:14:11 -- 娄先生专注于理论研究了:) |